第434章 知难而上

如今的北京大学,简称“北大”,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大拥有3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93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19个校地校企共建机构。

北有清华北大,南有复旦交大,在当下中国,一个考生能考上北大,虽然比不上古时候中状元,但肯定不比中举差。

在回顾蔡元培任校长之前的北京大学的历史,不能不谈到二个人,其一是何燏时,其二是胡仁源。

何燏时(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

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何燏时以优异成绩入选。到日本后,他先进预备学校学日语,1899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1902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他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

1906年春,何燏时自日本回国,任浙江省矿务局技正,同年冬调北京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学制度,筹划图书设备及建筑事宜,历时数月,返国后就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即工学院院长),兼新校舍建筑主任。

他性格刚毅,行事果决,一扫旧日官场拖沓之风,在其主持下,1909年建成京师大学堂德胜门外新校舍,1910年2月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经、法政、文、格致(理科)、工、农、商等7科,由此初具大学规模。

1913年秋天,教育部为减省经费,几次要停办北京大学,欲将之并入天津北洋大学,遭到何燏时及全校师生反对。

何为此给大总统呈文,曰:“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之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

由于何燏时和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准备裁并北大的企图被打消。虽然不久,他因与当时的教育总长发生龃龉,并不满袁世凯独裁而辞职。

何燏时任职京师大学堂和出掌北大时,正值北大逐步走向正规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科的设置,校舍的兴建,经费的筹集,风纪的整顿,学制的改革,学校的保全,“何皆与有力焉”。他且又以校长之力,延揽许多人才到北大任教。据沈尹默回忆,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及他自己,皆由何延揽入北大。

这是个极有民族气节的人,1932年伪满政府成立,其旧友郑孝胥、罗振玉欲推举其出任伪教育部长,为他坚决拒绝。

抗日战争时期他因积极抗日,被推举为浙东游击区人民代表,两次参加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5年1月,在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参议会副议长。

新中国成立后,何燏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

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

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

离开北京大学之后, 曾任贾德耀内阁教育部总长,后于1926年3月接替茅以升担任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卸任后任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此外,他还编写了《中等应用力学》《机械工学教科书》,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萧伯纳的《圣女贞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就是胡仁源先生的外孙。

1913年11月,胡仁源(1883—1942)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后正式担任校长。胡仁源本人科举及第后,曾进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学习,随后留学日、德等国。一般认为胡仁源的教育思想较为守旧。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所聘请的一些教授,多系清末遗老和士大夫,如辜鸿铭、刘师培、姚仲实、陈石遗、黄季刚等人。

1917年入读北大,后曾任民国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有一段评价:“等到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立北京大学,最初一些做过初期校长的人,对于这个学校,也没有什么改革,到了袁世凯时代,由胡仁源代理校长,胡仁源为人,一切都是不足道,但是听说当时不曾列名于筹安会,上劝进表,倒也算是庸中佼佼者。”

也就是说,罗家伦对蔡元培入主北大前的几任校长都评价很一般,只对胡仁源拒绝拥戴袁世凯称帝一事很为称道。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策动军阀官僚和御用文人们拼凑各种各样的请愿团体,上书国会要求改变国体,拥戴他当皇帝。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和教授也成为他竭力拉拢和收买的对象。他先封胡仁源为“中大夫”,又授给北大一些教授四等、五等“嘉禾章”。接着他的儿子袁克定“就使人说仁源率大学诸教授劝进”,但遭到胡仁源和北大教授们的严词拒绝。

“仁源本诸教授之意持不可,谢使者。大学遂独未从贼。”面对权势不为所动,坚守道义,体现了胡仁源的风格气节。

胡仁源对北大也进行了一些整顿工作和一系列规划,对本科和预科分别进行调整充实,陆续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归来的中青年学者来校任教,尤其在1913—1915年,陆续聘任了一批留日归国、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如马裕藻、朱希祖、黄侃、沈兼士、马叙伦等人到北大文科任教。这些学者注重考据训诂,以治学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主流。

1915年11月,胡仁源根据蔡元培主持定制的《大学令》,设北大首届评议会,聘请陈介石、辜鸿铭、冯祖荀、俞同奎、陶孟和等为评议员,议决校政“大事”。胡仁源的此制度与后来蔡元培改革时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胡仁源是将此制度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就始建于1916年6月胡仁源校长在任期间。

但是,这样一所伟大的学校,一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在1916年底,蔡元培到任之前,却远非后来那个享誉学界乃至全中国的最高思想和学术的殿堂,而更像一个藏污纳垢之所。

尽管这时已经是民国五年了,但北大校园还远远不像一个现代大学,甚至不像一个学术机构,很多方面更像是一个衙门,仍保留着前清京师大学堂的规矩。校工见了学校里的“大学生”要称“老爷”,而校工的身份则是“听差”。学生有事找校长,要像下级对待上级官长那样写“呈文”,而校长则把自己的“手谕”写在布告牌上。

学生的来源,多是官僚或富家子弟,来这里就读,不是为了求学问,而是当做“镀金”,为将来在政府里谋取官位积累资本。上课之余,这些学生带着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以至于在民国初年,北京地面上流行着“两院一堂”之说。说的是,出入于当时北京著名的红灯区“八大胡同”妓院中的,多是参众两院的议员,再就是来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老爷”。

多数友人是不赞成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的,怕因“北大腐败,颓风难挽,整顿不成,徒毁名誉”。但也有少数人主张,“不妨前往一试,即令失败,亦已尽力”。

蔡元培既是应召而回,总不能忘难而却步,因此,后一种意见还是很合他的心意。一定能把北大搞好吗?蔡元培当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总得做过了才能知道,至于“徒毁名誉”之说,他是置之度外的。

如他自己在和范源濂、沈步洲反复研商后所说:“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他在此时写给汪精卫的信中,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在弟观察,吾人苟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而在国外所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国内之切实。弟之所以迟迟不进京,欲不任大学校长,而卒于任之者,亦以此。”

原来这位笃信“教育救国”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在犹豫是不是就任北大校长,考虑的不是“徒毁名誉”,而是不想因为做官而有误于教育事业。

1917年1月4日,严冬的北京,北京大学的大门口,校工们列好了队站在道上静静等着。过来了一辆马车停在大门口,门帘掀开后,下来了一个戴眼镜的瘦瘦的儒雅中年人,沉静地走到了大家面前。

这就是他们的新校长蔡元培。

校工们马上齐刷刷地鞠躬致敬。谁也没想到,这位校长大人马上也脱下头上的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深深地回鞠一躬。这突如其来的动作,简直让大家又是错愕,又是受宠若惊。

如前所说,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本身充满了官气,而且官本位的劣习一样不拉。也难怪校工们对校长这个大学衙门里“最大的官”给他们这些听差回礼要感到错愕了。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当校卫向他行礼时,他照样脱帽鞠躬。

这一“脱帽鞠躬”的寻常举动,给北大带来的却是强劲的震撼,如阵阵春风,在北大的校园荡漾。

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44章 北归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7章 驻节朝鲜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章 科举之路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39章 庆典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11章 完婚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39章 进德会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41章 东南互保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66章 机会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91章 求博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7章 奇遇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89章 内斗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80章 改名字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609章 考据癖第345章 张毒菌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05章 八股文第123章 孙袁会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491章 求博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11章 点翰林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58章 欧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38章 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