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肃贪治吏

一九零四年二月至一九零五年五月,俄国和日本两国为了争夺东北的地盘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中国领土上厮杀了一年多,清廷谁也惹不起便保持中立。

为防止日俄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其他地区,清**严令奉天和直隶的边要地区由北洋统筹防守;沿海口岸则由相应督抚各自战备。

袁世凯趁机大幅度的扩军备战,于是他的武卫右军扩充为北洋军。或许,这支北洋军对袁世凯以后的人生有多至关重要,这个时候的袁世凯也未必能够清楚的知道。

第四、肃贪治吏。

晚清官员的腐败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国家贫弱交加,官员的薪俸极低。靠那一点可怜的官俸,维持家庭生活得精打细算。但是,别看薪俸没几个钱,但官员几乎是人人有钱。

对此,袁世凯有深刻的体会。

逃难在外的慈禧回到到皇宫以后,见宫内设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大多数陈设被抢走或毁坏,慈禧在召见袁世凯时,要求他赶紧筹款维修。

这诺大的一笔歀子,从哪里来呢?

因为还庚子赔款,清政.府加大了各种赋税,搞得民怨沸腾。袁世凯到任直隶后,曾因为负担太重,已经爆发过景延宾在直隶广宗县领导的抗捐斗争。

虽然起义已经被镇压下去了,民众心中的怒火没有平息,如果往下摊派,势必激起民变。

老百姓不好得罪,老佛爷就好得罪吗?无论如何,这笔钱必须得搞到。

袁世凯召集手下的藩、臬、司、道等官员来商议,想和他们大家私人筹借,事后肯定如数偿还。

他知道,这些官员手里都有钱。

但是这些人一张口,一个比一个会哭穷。有人还给袁世凯算了笔帐。自己一个月薪俸是多少,自己一家人一个月要吃多少粮,多少菜。粮多少钱一斤,菜多少钱一斤,算来算去根本不够用,只能节衣缩食。

袁世凯一见如此,也只能作罢。

接下来,袁世凯不动声色的派人找天津的各大票号联络,谎称要把一笔公款存到票号,问他们能给多少利?

他们说最多是八厘。这个人说不对,他可是听说了,别人把钱存到这里,利钱可不是这个数。

票号都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就矢口否认,但这个人说什么都不相信。

为了说服这个人,就把账簿拿出来,把某官署某官员个人的存歀数字和利钱是多少一一报给了他。

这个人把这些人和存款数记下来,报给了袁世凯。

过了几天,袁世凯把那些人请来,和他们说了大致经过。

话锋一转说:“这些票号的掌柜的太可恶了,竟敢打着诸公的名义来招摇撞骗。为了惩处他们,我已经把这些冒名顶替的存款暂时借用了。”

那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干吃了个哑巴亏。

对于官场的腐败,袁世凯深知,任其发展下去,任何的统治是很难维持的。

而更重要的是,他这个直隶总督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他需要政绩。

在当山东巡抚时,他也曾抓过几个贪官。

比如手下有个叫王治馨的,派他到东北出差,他趁机大贪了一笔。

被袁世凯发现后,本来是要砍这人头的,后来有袁世凯没法不给面子的人出来说情,才饶他不死。

正是这个王治馨,后来一直追随袁世凯的北洋嫡系赵秉钧。

一九一三年赵秉钧任中华民国总理时,王治馨当上了北京市长。

官大了,贪心更大,被大总统袁世凯主持成立的“肃政厅”抓个正着,最后还是被袁世凯处死。

当然,这是后话。

但是,一方面袁世凯在山东时间有限,权力有限,又那么多大事,难事缠身。对于治理腐败,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了,他决心要大刀阔斧,大干一场。

在整饬吏治上,袁世凯采取的第一措施是破除陋规。

所谓陋规,也叫“规礼”或“常规”,就是官吏凭借手中的权力,公开按时、按节、按事,向所属机关和人员索取的金钱和礼物。

因为各级官府,上边拨付的办公费用严重不足,只能和下属收取。对此,上边也心里有数,不是睁一眼闭一眼,而是睁着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因为,这其中有必须的费用,所以,向下边伸手也就理直气壮,有持无恐。

这也就为利用陋规来巧取豪夺大开方便之门。

袁世凯认为,吏治最大的问题“莫如收受陋规一事”。

他的作法是,确实必须的办公费用和必须的支出,该多少就多少,由公费实报实销,把利用陋规索贿和必须和正常的支出划分开来。

要肃贪,首先需要明确界定什么样的行为是“贪”, 破除陋规对于肃贪当然意义重大。

袁世凯在直隶的财政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后,他还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官员一定的补助。缓解官员薪俸过低的问题,拿出钱来养廉。

袁世凯整饬吏治的第二个措施是设立官吏考验处,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

用官员,除了道、府的大员他亲自过问外,其他的官员任用主要是由官吏考验处拿出考核意见,核准后才能进人审批程序。

袁世凯整饬吏治的第三个措施是设立调查处。调查处的工作分为平时和临时。

平时主要是比较官员的政绩,了解和跟踪社会舆论和民众反应,发现问题展开调查。

临时就是承办朝廷发下来的参奏问题,总督交办案件,官员互相揭发的问题,绅民告诉事件等。对像仅限道、府以下人员。

致力于使贪腐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惩处,让搞贪腐的人付出相应的代价。

整饬吏治的第四个措施是“开官智”,就是陪养官员,提高官员的素质。

为了使官员能接触到新知识,袁世凯首先设立了课吏馆,不久改成了直隶法政学堂。

专招候补人员学习,附设幕僚学堂专教幕僚学习。法政学堂每年招收一百二十人,分预科(半年),正科(一年半),学制二年。

正科讲义,绝大多数由日本教员讲授。

科程有:大清律例、大清会典、交涉约章、政治学、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公约、国际私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裁判所构成法、应用经济、财政学、警察学、监狱学、统计学、中外通商史、日语、演习裁判。

毕业后分优劣委派差缺。

其次,袁世凯还命未赴任的实缺州县官员先赴日本游历三个月,参观行政、司法、各官属和学校、实业,回来后再赴新任。

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98章 张疯子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90章 内幕第7章 奇遇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41章 美育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310章 战与和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46章 驱张第166章 实情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11章 点翰林第30章 朋友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62章 垂钓洹上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134章 较量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36章 张瑞玑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10章 会考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614章 转折点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章 科举之路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8章 开滦矿权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70章 呼声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96章 风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