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永远活着

晚年的蔡元培仍勤学不辍。在香港读书的篇目有: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傅东华译《比较文学史》、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张元济《校史随笔》、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五十年来的德国学术》以及《王阳明全集》《陆放翁全集》《游志汇编》等。

徜徉在学海书林,在广袤无垠的思想境界中翱翔,对蔡元培这样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然而,港岛毕竟局处一隅,弹丸之地,远远不能满足他那阔大的需求。蔡元培不禁发出了“耐劳嗜学尚依然”“岛居颇恨图书少”的感叹。

读书暇余,蔡元培要应约为一些书籍撰写序文。先后有《鲁迅全集》序、肖瑜《居友学说评论》序、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究初稿》序、任鸿隽《古青诗存》跋等。作为蔡元培晚年所留不多的文字,这些序跋的价值也就远远不止于其本身了。

让蔡元培倍感欣慰的是,晚年的他与夫人周峻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夫妻感情融洽、恩爱有加,还不时作诗唱和、作画题咏。这给平常的家庭生活增添了许多雅情逸趣。

1939年3月,是周峻的五十寿诞,蔡元培专门赋诗《为夫人周养浩寿》:

“儿女承欢凭意匠,亲朋话旧煦心田。一尊介寿山阴酒,万壑万岩在眼前。”

世人大多觉得蔡元培是个当官(教育总长)的,而当官的人大多都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法律、学政治,以后也好当官。

但蔡元培却不是这样,他曾写了七个字给周峻:“且从诸兄学实科。”

意思是告诫三个年纪还小的儿女要学习两个兄长,攻读实用的科目。

蔡元培,三段婚姻、七个子女。

王昭与蔡元培第一个孩子蔡阿根。

因为是长子的缘故,蔡元培对他寄予厚望,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他。不幸的是,蔡阿根在6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小小年纪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1898年,王昭与蔡元培的第二个儿子蔡无忌出生。

1914年,蔡无忌进入法国翁特农业学校学习,三年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国立格里农学院学习。

1925年,蔡无忌回国,彼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兽医学家。

他建立了上海兽医学校、畜牧兽医学会、中央畜牧实验所等多个对中国意义重大的机构。在畜牧业等相关领域中,蔡无忌可谓是开山鼻祖,也是一代宗师。

蔡无忌一直注重中国的食品安全,在他的带动之下,有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监察条例,国人的食品安全有了重要保障。

1900年,王昭去世。1902年,蔡元培与黄仲玉成亲。

1904年,黄仲玉生下了女儿蔡威廉。在很小的时候,蔡威廉就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她先后到过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感受那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成年之后,蔡威廉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里昂美术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绘画。

提及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油画家,蔡威廉绝对是不可置疑的存在。

她的肖像画曾经被人们广泛称赞,一幅作品千金难求。她的画中渗透的不仅仅是一个画家的技巧,更隐藏着一个女子享受生活的乐趣。

1907年,蔡元培的第四个孩子蔡伯龄出生。

幼年的时候蔡元培带着他游离欧洲各国,因此蔡伯龄小时候就拥有异于常人的眼界。1928年从比利时学校机械系毕业,1929年从法国电工学院毕业,1930年成为巴黎理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的获得者。

此后的几年,蔡伯龄跟随众多外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做研究,磁学研究与强电磁设计成为了他的整个世界。

1934年获得法国研究发明局银质奖章,1927年获得埃梅•贝尔泰奖,在世界精英遍布的物理学领域,蔡伯龄闯出了一片天地。

1921年,黄仲玉病逝,2年之后,蔡元培与周峻走进婚姻的殿堂。

周峻与蔡元培的大女儿蔡怀新,是物理领域的杰出人才,毕业于交大物理系,曾经在复旦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蔡怀新出版的《基础物理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在物理学领域赢得了许多赞许的目光。

周峻与蔡元培的儿子蔡英多是典型的实干派,他醉心于航空事业,将自己的半生都奉献给了沈阳航空发动机集团。

小女儿蔡睟盎同样对物理学研究充满热情,她曾经在中科院做相关研究,是中国物理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每个父亲,都有最钟爱的儿女,蔡元培也不例外。在其儿女中,他最喜欢的当属大女儿蔡威廉。

其幼女蔡睟盎曾回忆道:“本来父亲是计划从香港出发,转道越南,从陆路去昆明,和大姐会合。”

然而,蔡威廉却在1939年因病于昆明英年早逝了。

蔡威廉病逝的消息,周峻根本就不敢告诉丈夫。她和女婿商量好,每次写家信仍落款“威廉附笔请安”的字样。甚至于,周峻连子女们也没有告知,只是让蔡睟盎脱掉了红色的鞋。

可是蔡威廉已经是个名声在外的画家了,她去世的消息不可能只是一桩家事。果然,没过多久蔡元培就在一张昆明的报纸上读到了一则新闻,上面写着“女画家蔡威廉追悼会、遗作展”。

世上最伤心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爱女蔡威廉的早逝对蔡元培打击是沉重的。他以悼念亡妻的习惯性模式,写了一篇文章《哀长女蔡威廉文》。

1940年3月3日清晨,蔡元培在寓所起床时,倏觉头晕目眩,失足仆地,口吐鲜血。

家人急召医生诊治。由于这一天是星期天,商务印书馆特约西医朱惠康至中午才赶到。后来,玛丽医院内科主任凌医生也应请前来会诊,疑为胃疾,建议住院治疗。

翌日,由周夫人和朱医生侍伴,送蔡元培过海到跑马地香港养和医院救治。

抵达医院不久,蔡元培即大量排血,陷入昏迷状态。虽然中外医师悉心救治,施以输血等措施,但蔡元培终以年高体弱,于3月5日9时45分与世长辞,终年73岁。

后来医生推断:“其摔倒在地,伤及内部,导致胃瘤出血,乃不治之因。”

当诊治医生互相争辩,试图将蔡元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他却对自己的生死并不看重,只管喃喃自语。

因说话模糊不清,身边照顾他的周新(蔡元培内侄)只是零星地听见,“世界上种种事故,都是由于人们各为己利。……我们要以道德救国,学术救国……”

这便是一代大师留在尘世最后的言语。

一位名人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他的精神永存。

蔡元培当属于这样的人。

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的震惊和痛惜。3月7日,蔡元培遗体在香港摩理臣山道福禄寿殡仪馆入殓,香港各界敬送挽联。

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吴铁城代表国民党的最高领袖蒋介石主祭,前往致祭的各界人士有300余人。

同日,润之先生和中.共.中.央也分别发来唁电,润之先生在唁电中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中共中央称蔡为“老成硕望”“勋劳卓著”,对他的逝世深表哀悼。

随后,在中国的西南大后方、西北的延安以及海外,军政、教育等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3月10日是出殡的日子,香.港前往执绋者竟达5000余人。

蔡元培的灵柩最后被安葬在香.港岛南端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墓地。

墓前立着京师大学堂校友叶恭绰所书碑刻:“蔡孑民先生之墓。”

全国各界人士纷纷举行了悼念活动,多家报刊载文赞誉他的功德,各主要党派和团体及各界名流纷纷致电吊唁。

民国政府发布褒扬令,称蔡为“高年硕学”“万流景仰”。

悼念期间,各界人士所送挽联,蔚为大观。

在后印行于世的《哀挽录》中,有一联云:

打开思想牢狱,解放千年知识囚徒,主将美育承宗教;

推动时代巨轮,成功一世人民哲匠,却尊自由为学风。

曾分别在武汉和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过外交部长的陈友仁的挽联云:

薄元首而不为亮节高风千秋曾有几辈;

容百家之并起宏模雅量当代祗见斯人。

中.共.中.央周.恩.来的挽联云: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病逝两年后,五十二岁的周峻带着儿女回到了上海华山路的住所。

蔡元培当年去香港时,将家藏的数百箱书寄存在上海科学社,只带去了一批常用书和大量手稿。可惜,那些常用书已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而手稿幸亏周峻将之缝进了被絮里,才躲过一劫。

蔡元培给妻子子女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遗产却几乎为零。

其实蔡元培名声在外位居要职,找他走人情、通关系、送礼的也不是少数,他若想从中谋利易如反掌,但他一生廉洁。

1936年恰逢蔡元培七十大寿,他的学生和朋友们见先生为国家、为教育奔波操劳一生,却始终居无定所,所藏书籍也分散在北京、上海各地,于是想要集资建一房屋作为寿礼,好让他颐养天年。但这番美意被蔡元培婉言谢绝了。

刚正清廉的蔡元培,死后落了个一贫如洗的结果。他在香港治病所花费的那一千多元医药费,周峻都无法凑出。甚至于丧葬费她都愁得快要去典当衣物了,后来还是王云五伸出援手代筹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峻独自一人抚养子女着实不易。首任上海市长陈毅知情后,作出决定,特批将华山路的一幢房屋供蔡元培子孙后代永久居住。

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50章 复古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345章 张毒菌第20章 心机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18章 好景难长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0章 过街老鼠第24章 幸运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章 科举之路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96章 陆荣廷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58章 欧战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64章 芥蒂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482章 离开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57章 禁赌第55章 反击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81章 战汉阳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5章 反击第20章 心机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8章 离开老巢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23章 孙袁会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4章 幸运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