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君主立宪

日俄战争,诺大的俄国让那么小的日本打败。

消息传来,有人心里好像平衡了许多。俄国都让日本人打败了,中国是日本人的手下败将,似乎不是那么丢人了。

但也有更多人在思考,小小的日本怎么这么厉害?明治维新呀!

最主要当属庚子国难后清廷的的新政。向外打开了一扇窗,人们暨看到了外边的世界,外边的东西也从窗子里进来。

外边的民主政治搞得那么好,中国还笼罩在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中。我们想要强盛起来,必须寻求体制的改变。

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便开始呼吁君主立宪制。

一九零四年三月,中国驻法国公使孙宝琦、驻俄国公使胡惟德、驻英国公使张德彝、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公使梁城等连名电请朝廷立宪。

与此同时,张謇与两江总督魏光涛、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在商量立宪,他们觉得力量太单薄,想把慈禧面前的大红人袁世凯拉上。

张之洞让张謇出面征求袁世凯意见。

张謇已和袁世凯绝交多年,他本不愿意再和袁世凯往来。但立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个人恩怨是不能计较的。于是,张謇主动给袁世凯写了封信。

袁世凯很慎重,不想步戊戌变法维新派那样的后尘,请李莲英去探听一下老佛爷的口风。

没多久李莲英传回了消息。和他说最好别掺和这类事。

袁世凯心领神会,就给张謇回信: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等看看再说。

当时间过了一年以后,李莲英主动告诉袁世凯,立宪的事可以张罗了,这件事不能落人之后。

于是,一九零五年七月二日,由袁世凯领衘,与张之洞、周腹、端方等联合上奏,请行宪政。

清廷对袁世凯等人的奏章显然引起了重视,于同年七月九日就作出决定,派遣大臣出洋考察。

也难怪,那时候的立宪已经呼声一片。

七月十六日,朝廷宣布,派镇国公載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军机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后又加派商部右丞绍英,赴东西洋考察。

八月,袁世凯上奏派遣官绅游历日本,开启官智,为将来实行地方自治做准备。

朝廷准奏直隶和奉天试办。

袁世凯为推动宪政,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直隶出资十万大洋赞助。

九月二十四日,五大臣及随员在北京启程。

北京各新式学校师生、工商实业界人士、大小官员以及外国驻华公使及使馆人员前来送行。正阳门火车站华盖云集,锣鼓喧天,人流涌动。

这不是普通的官员出访,是历史性的事件,人们满怀激情地期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然而,正当五大臣与送行的人挥手告别的时候,一声爆炸,十几人应声倒地。载泽、绍英受伤,死伤十几人。

现场一片大乱,还有人踩踏受伤,出洋考察暂缓。

慈禧听说后,感叹办事之难,凄然泪下。

袁世凯知道消息后,立刻派出天津巡警总办赵秉钧,限期破案。

赵秉钧很快带二百巡警前往。案情很简单,是一个叫吴樾的革命党人,搞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以阻止五大臣出洋,本人已经当场炸死。

关于这件事,我们在前边已经提到过了。

鉴于此情况,袁世凯建议在北京成立巡警总部,推荐徐世昌为尚书,赵秉钧为侍郎。

我们可以看到,袁世凯有机会就安排自己的人。而这些人也很忠于袁世凯,因为跟着袁世凯能升官,有好事袁世凯想着大家。

清廷照单全收,完全接受了袁世凯地建议。

徐世昌倒没什么,他已经居军机大臣的高位。

赵秉钧就不一样了,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突击提干。他可是从天津市的警察总管,一下子跃升到了国家警察的副总管。

估计徐世昌也就是挂个名,赵秉钧肯定是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总管。跟着袁世凯是有前途的,因为赵秉钧在袁世凯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时,他水漲船高,当上过国务总.理。

这样一来,袁世凯创立的警察制度,也就推向了全中国。

五大臣出洋考察最终成行,只是人员有变。

尽管为节省时间多参观一些国家,出洋考察宪政团已经兵分两路行进,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行程还是很紧张的。

因此随行人员就各施所长,按照自己的领域去观察他国不同的方面,以期用最短之时间取得最大之功效。

这次出国考察,宪政为首要之目标,因此,每到一国,对于议院的参观和议会制度的考察必在计划之中,由是形成一个惯例,也引发许多思考。

在这些实行宪政的国家中,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沟通以及君主和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他们耳目一新。

当他们踏上美国时,看到议院中的议员们“恒以正事抗论,裂眦抵掌,相持未下,及议毕出门,则执手欢然,无纤芥之嫌。盖由其于公私之界限甚明,故不此患也”。

而当他们来到英国时,也注意到“议员分为政.府党与非政.府党两派。政.府党与政.府同意,非政.府党则每事指驳,务使折中至当,而彼此不得争执。诚所谓争公理,不争意气者,亦法之可贵者也”。

在意大利考察时,戴鸿慈等官员看到意大利议会中,往往由议院就可以决定国王任命大臣之去留。

对于这些考察大臣而言,此事让他们感到十分诧异:“义国任命大臣之权,操诸国王之手。而大臣之不职者,得由下议院控诉之,而由上议院以裁判之。欧洲诸国,政制相维,其法至善,胥此道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于这种政治体制的惊奇和赞叹。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夏秋之际,经过近半年的海外考察,两批出洋大臣先后回到中国。他们在梁启超和杨度等人在东京事先写好的,有关实行宪政的文章的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清朝政.府复命,正式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并且还指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

八月十二日,袁世凯单独上奏,要求预备立宪,并陈诉了建立上议院和实行地方自治的意见。

袁世凯写到: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员均应参议要政,为以后建立上议院做准备;各州县有名望的乡绅商人都应该参议地方政务,为以后地方自治做准备;预备立宪应先在一省试办,以后逐步推广。并自告奋勇,提出让直隶省作为试点。

八月二十五日,五大臣正式向朝廷提出了五年立宪的考察报告和建议。

朝廷谕令載沣以及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大学士和北洋大臣共同商议立宪大计。

八月二十六日,袁世凯被慈禧召见,她好像对立宪的事还没怎么搞明白,问了袁世凯一些关于立宪的事。

这是二天来,慈禧第四次召见袁世凯,足见她对立宪的重视,对袁世凯的信任和看重。

或许她很后悔,庚子国难没重视袁世凯的意见。

袁世凯对老佛爷提出,立宪应先组织内阁,从改革官制入手。

八月二十八日,众大臣学习讨论五大臣的出洋考察报告。大家都很振奋,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赞成和支持。

这才几年,维新运动的理想,这时候好像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个过程,今天的收获和当年维新人士的耕耘,肯定是不无关系的。维新变法运动,至少对国人是一次启蒙和洗礼,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没有白流。

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70章 呼声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2章 平叛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84章 海军起义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34章 自保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2章 小人精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486章 学写诗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68章 张勋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46章 驱张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39章 进德会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45章 张毒菌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82章 开张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5章 去买官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12章 平叛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4章 自保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3章 告密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