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

反对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是以军机大臣铁良、荣庆等为主的满族亲贵。取消军机处,尽管他们可能另外任职,但权力毕竟要大大削弱。

而且,袁世凯还设想,待上议院成立后,王公、贝勒、贝子等不实际干政,让他们充当议员。这使得这些公、子们愤怒异常。

铁良坚称:“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其攻击矛头直接对准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满汉矛盾,隐然可现。

在一次会议上,醇亲王载沣竟拔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劻调解,方才作罢。

由于传说内务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监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凯下朝时百余名太监将他团团围住大声谩骂,有的甚至挥拳要打,几成围殴之势。

袁世凯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劻过来为其解围。经奕劻百般劝解,并保证绝不裁撤太监,这些太监才忿忿而去。

为避免更大的动荡,清廷不得不宣布了官制改革中的“五不议”:第一,军机处之事不议;第二,内务府事不议;第三,八旗事不议;第四,翰林院事不议;第五,太监事不议。

另一个主要的反对力量来自以瞿鸿穖、岑春煊、王文韶、赵炳麟等为要角的汉族大臣、御史。他们有的一直与袁争权,有的对袁结党营私愤怒已久,因此纷纷上折慈禧,坚决反对。有的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认为改官制是“用夷变夏,乱国法而害人心”;认为这样内阁权重,如果“用人偶失,必出权臣”,有人甚至明确指出袁世凯的“责任内阁”实际为少数一二总理大臣专权,也就是袁世凯专权。

有的相反,从西方宪政制度对此进行批判,认为这次改制完全虚假,指出外国君主立宪国的责任内阁之所以不能专权是因为有议院监督、限制,中国议院一时恐难成立,所谓“责任内阁”既不对皇上负责又无议院负责,只是统揽了过去皇帝的权力。

人总是这样,维护自己利益是他们反对的真实原因,但个人利益受损的事是摆不到桌面上的。大家也都知道,上头最忌讳的是什么,便把矛头主要指向了责任内阁。

御史刘汝翼上奏说:总理大臣代替君主负责,是“率天下士大夫,内背朝廷……不可轻设”。

御史张瑞荫、吏部主事胡思敬上奏:内阁权重,“用人偶失,必出权臣”,君权将被取代,军机处万万不可撤。

御使赵炳麟指出:“立宪精神全在议院,今不筹召集议院,徒将君主大权移诸内阁,此何心哉!”

他与五名御史联名上奏:坚决反对设置责任内阁,说责任内阁必然导致大臣专权,皇权无存。

内阁中书王宝田、户部李经野、兵部马毓桢上奏:痛斥官制改革是“用夷变夏,乱国法而害人心” ,设立责任内阁是“实阴以夺朝廷之权”。

内阁学士文海、御史陆宝忠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袁世凯,说他乱政,败坏朝廷纲纪,应饬令其回本部,不能主持官制改革。

这样,从王公亲贵、大小太监到大臣御史,尽管观点不同,但几乎全都反对袁世凯的改革官制,不是到慈禧处哭诉哄闹就是不断上折,天天鸡飞狗跳。

现在朝廷之中,已经没有立宪不立宪,马上立宪和缓行立宪的派系对立,好像所有的派系都联合起来一致攻击袁世凯。

就连亦劻和徐世昌都不敢说话了。

载泽虽然是编篆官制改革方案的总负责人,但已经和袁世凯切割,称这个方案他根本就没看到。

慈禧或许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立宪是怎么回事,但责任内阁那么大的权力她看明白了,搞了半天是抢夺自己的权力。

袁世凯怎么回事?召见袁世凯,袁世凯还振振有词:“别无良策,仍不外赶紧认真立宪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则国势日倾,主权日削……。”

慈禧还没听完就怒发冲冠,把弹劾袁世凯的奏章往袁世凯面前一摔,“这么多朝中大臣都不如你袁世凯吗?这大清朝就你袁世凯高明吗?什么别无良策,你手里不是有兵吗?把这些人都杀了不就一了百了吗?”

袁世凯吓得赶紧跪附在地下,老老实实被慈禧臭骂一顿。

胆战心惊地退出后马上上奏:官制改革需谨慎行事,自己操之过急。

说自己直隶公事积压过多,需回去处理。准奏后,仓惶跑回天津。

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瞿鸿穖甚得慈禧信任,也是慈禧指定参与改官制的大臣之一。他与袁世凯、奕劻矛盾极深,在讨论官制方案时勉强同意,但又另上一道《复核官制说帖》反对军机处与内阁合并。他利用慈禧单独召见的机会,说责任内阁对太后不利,将大权旁落,而这一点最为慈禧太后担心、忌讳。

他的话完全说到了慈禧的心里,意见也特别得到了慈禧地重视。

最后的结果是慈禧大笔一挥取消责任内阁,保留军机处,在11月6日颁布了以瞿鸿穖为主导的新官制。

准备立宪还是要继续,官制改革方案虽然也有少部分内容保留了下来,但已经面目全非。

君主立宪,归根结底是对君王个人的权力进行限制,也可以说是用集体决策取代个人专权。

这无疑是政治体制的伟大革命,因为集体决策总是要比个人专权好很多,也更可靠。

个人可能有发疯或利令智昏的时候,但一个决策集体都疯了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可是天下有几个君王有这样的高风亮节,这样博大的胸怀。

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遇到,肯定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这可以少流很多很多血,也可以使国家免受很大的破坏。

实行君主立宪,除了君王的开明和人品超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外力的强迫。不是君王自己愿意和不愿意,而是不立宪不行,没有别的选择。

能指望慈禧有这样的品德吗?肯定是痴人说梦。至于后者,显然也没到火候。

袁世凯离开京城时,他没和徐世昌打招呼,可能是怕自己牵连到朋友。

回到天津后袁世凯惊魂未定,想起前几日徐世昌在他身旁经过时,曾经低声说了一句:“不要锋芒毕露。”

回顾一下这一段时间,自己也觉得有些忘乎所以了。这样不行,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祸端的,袁世凯这样的对自己说。

想想,是不是应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他马上想起了一件事,立即上奏,呈请辞去身上的所有兼职。很快朝廷下旨照准。

你上奏,人家照准,这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袁世凯还是觉得很不舒服。兼职太多他有时候是有些煩,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但是,这并不表示,他要辞去所有兼职,有些兼职,比如会办练兵处大臣这个兼职,他就不想辞去。

再说了,这一次也是一种试探,一种姿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有闹情绪的成分,想不到真的就照准了。

第70章 呼声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47章 外逃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0章 系矫旨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336章 张瑞玑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39章 庆典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28章 大学令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94章 曹锟第73章 在家上任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3章 告密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44章 北归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