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

在胡适毕业之前,他在国内已经“暴得大名”。主要起因是1917年1月1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该刊于915年 9月15日创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怎么会在陈独秀的《新青年》发表这样的文章呢?

在民国初年,有一个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同乡会,以及遍布各地的同乡会馆。胡适和陈独秀都是安徽人,一个是安徽怀宁(今天的安庆)人,一个是安徽绩溪人。同乡是很容易建立起联系并相互帮衬的。

陈独秀在上海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原名),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名气,也没有稿源,基本都是陈独秀一个人在写,还有就是一些安徽同乡的读书人帮着一起写。可以说,《新青年》在创办初期是皖籍知识分子为主的同仁刊物。

胡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当时亚东图书馆经理、同为安徽人的汪孟邹介绍给陈独秀的。

当汪孟邹向陈独秀推荐自己的一位老乡,说他正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此人聪明好学,小说文论俱佳时。

“你是说胡适么?”陈独秀脱口而出。

原来,陈独秀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小老乡。此前,胡适曾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还有,胡适也曾把都德的另一篇小说《柏林之围》,译为中文,发表在章太炎主办的《甲寅》杂志上。这两篇译文陈独秀都认真的读过了,而且不但对译文,对译者也印象深刻。

译文自可表达译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柏林之围》的译文在《甲寅》上发表后,章太炎曾给胡适写信,希望他能写一些政论方面的文章。胡适给章太炎回信表示自己学业忙而婉拒。但在回信中,胡适表达了通过翻译外国文学来改造祖国文学的思想。胡适的回信被章太炎刊登在了《甲寅》杂志上。

这封刊登在了《甲寅》的信陈独秀也看到了,并由此对胡适有了更多的关注。胡适的名字,第一次被别人所提及,是陈独秀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陈独秀大力向读者推荐胡适的《割地》和《柏林之围》两篇译作。

汪孟邹不知道这些,听了陈独秀的话感到奇怪,“你怎么知道?”

陈独秀说:“《甲寅》在日本曾收到一位留美青年的信,提出输入外国文明,要有明达君子的赞助,我印象极深。”

陈独秀说的就是上边提到的胡适给章太炎的回信

陈独秀忙让汪孟邹向胡适约稿,嘱托“言语写恳切些”。

于是陈独秀的《青年杂志》第一期出版后,汪孟邹就把它寄给了远在美国的胡适,并写信给胡适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

此后每次见面,陈独秀都要问汪孟邹:“你的美国老乡有消息吗?”

于是汪孟邹只好一再催促胡适,让他赶紧写东西寄来。

汪孟邹(1878~1953),和胡适同为安徽绩溪人。20岁中秀才。23岁进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在维新思想影响下,25岁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社,任经理。销售上海出版的新书新刊,兼营文具仪器。翌年,支持陈独秀出版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出23期。1913年到上海,独资创立亚东图书馆,任经理,十年后设立编辑所。他人极忠厚,和陈独秀、胡适、章太炎私交很深。

1916年2月,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西欧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这封信。这也是两人通信的开始。

收到胡适的来信,陈独秀非常高兴,更加期盼胡适的大作。

1916年夏,胡适把自己翻译的俄国作家泰来夏甫的短篇小说《决斗》寄给陈独秀,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胡适给《新青年》撰稿的开端。从那以后,他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通信》和《藏晖室札记》等文章。

至于胡适怎么会想到要写《文学改良刍议》呢?

这当然也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对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胡适早就心中有异,但还有直接的原因。

胡适做为公费留学生,他每个月都会收到华盛顿清华学生监督处寄来的支票。除了支票以外,信封里还有一张小传单,传单上写着“多种树,种树有益”,“废除汉字,改用字母”等宣传文字。这其实是当时在监督处工作的一位名叫钟文鳌的外国人,给这些留学生寄支票时夹带的“私货”。

对于这些传单,胡适平时都是一扔了之。但有一次,不知道是不是胡适心情不好,他收到传单后立马回了一张小纸条给对方,说:“像你这样既不懂汉字,又不能写汉文的人,最好闭起你的鸟嘴。”

然而,纸条寄出去以后,胡适很懊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对这样一位热心于中国事务的人如此不友好,同时也自责,做为一个中国人,自己没有为中国的文字和文学改良尽力。

此后,他便和之前康奈尔大学的校友、语言学家赵元任开始研究和讨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等问题。

1915年,胡适写了一篇名为《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的文章,提出中国的文言文是半死的语言。比如他举例说,文言称“犬”,而人们口语早已称“狗”;文言“乘马”,而白话是“骑马”。

1915年胡适从康奈尔大学转到哥大以后,又经常和任鸿隽、梅光迪等人辩论白话诗的问题,提出“作诗如作文”的思想,决定不再写旧诗,而专用平白易懂的白话写诗,这也就是后来《尝试集》的由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陈独秀的影响。在1916年10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上,陈独秀发表了胡适8月份从美国写给他的信,在这封通信中,胡适初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八项主张。

所谓八项主张,就是胡适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到的文学革命要从八事入手:

“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讲欲字欲语,五曰须讲文法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呻.吟,七曰不慕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陈独秀对胡适的这八项主张大为赞许,回信要求胡适做更进一步的阐述,这就有了后来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收到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一口气读完,异常兴奋,仿佛找到了知音。他以前和人议论施耐庵、曹雪芹的价值,远远高于散文家归有光、姚鼐,别人总是疑惑不解,想不到胡适也是这个观点,这不是找到了知音?

编好《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又写了读后感:“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吾生倘见其成,则大幸也!”

在1917年2月份的《新青年》上,陈独秀作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在急先锋胡适写出《文学改良刍议》后,他唱和胡适写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在文章结尾,陈独秀疾呼:“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胡适和陈独秀未必能够想到,《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白话文学运动”。

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62章 国耻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67章 迫不及待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7章 如愿以偿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150章 复古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8章 好景难长第60章 山雨欲来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66章 实情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80章 改名字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89章 出师未捷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