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祸从口出

苓春煊和翟鸿穖不傻,知道这是奕劻和袁世凯使出的毒计,其图谋是把苓春煊先排挤走,让翟鸿穖孤掌难鸣。

苓春煊于是密奏慈禧太后,揭穿奕劻和袁世凯的阴谋诡计。

但慈禧说苓春煊想多了,坚持要求他以大局为重,这是派他到更重要的岗位。

苓春煊不死心,又找了几次,但慈禧太后这一次是铁了心,怎么说都白费。

苓春煊见无法挽回,最后一次见慈禧时,在地下长跪不起,又一次痛哭流涕。说自己去什么地方都可以,但要想让他放心离开,就把奕劻免掉。

慈禧说奕劻不拉帮结派,就一个毛病——有点贪。和珅贪不?奕劻的曾爷爷先帝乾隆皇帝能不知道吗?早算计好了,再贪,自己能吃多少?喝多少?什么时候国库太空了,把他的家抄了,国库不就有钱了。贪了半天,还不是给朝廷贪的。

苓春煊说:奕劻这贪不是一天了,自己一心要搬倒他不仅仅是因为他贪,而恰恰是他拉帮结派。其实,奕劻不可怕,可怕的是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袁世凯,利用他,把他当成傀儡的北洋派。

苓春煊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虽然没能留下来,但慈禧真的信了他的话。决心把奕劻拿下来。因为,她不能不忌惮兵强马壮的北洋派。

官制改革,翟鸿穖奏袁世凯的那一本,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因为光绪对她说了几次,现在不除掉袁世凯,等他根深蒂固以后就难了。她所以一直没引起重视,总觉得光绪是要报戊戌变法被袁世凯告发的一箭之仇。

这一天,奕劻病休,慈禧太后单独召见翟鸿穖,主要是谈了奕劻的贪腐影响有多坏,征求翟鸿穖意见,谁可以接任奕劻的位置。

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奕劻撤掉。

翟鸿穖一直在盼望这一天,大喜过望。回家后不小心把这事说给了他的夫人。

他夫人也是个嘴快之人 ,又很快把事情说给了京报的创始人,翟鸿穖的门生汪康年之妻。汪康年之妻又传给汪康年。汪康年继续外传,一传俩,俩传仨,七十二个传一百八。

奕劻的贪是出了名的,而贪.腐的人总是不得人心,贪.官受到惩处也必定人心大快;好消息快速传播。

结果英《秦晤士报》登出消息,奕劻失宠将要退出军机处。

奕劻被很多外国使臣看重,驻京英国公使阅报后大惊,深恐会因此而影响中英两国关系。就让其夫人在参加慈禧太后宴请各国使臣夫人的宴会时,核实这件事。

慈禧太后非常惊恐,也恼怒异常。心想此事自己只说给了翟鸿穖一人,必然是他有意泄露,其目的是造成既成事实,促使她痛下决心。

想起闹义和团时被载渏一伙近乎绑架,慈禧就气得发疯,翟鸿穖这不是也在绑架她吗?

奕劻听到了自己即将被黜,惊恐万分,找袁世凯密谋对策。

袁世凯提出必须抓住这难得时机,将翟鸿穖一举击垮。

他们找来亲信,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密谋,商定由杨士琦起草奏折稿,贿买御史参劾。

但翟鸿穖享有清誉,加之赵启霖被罢官一事在都察院还没过去,御史们没有人肯被收买。

杨士琦最后找到了很不得志的翰林院待读学士惲毓鼎。

送其一万八千两银子,许愿将其外放为布政使。

恽毓鼎这一次肯定是做了件很不好的事,但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一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 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

和清代许多文人一样,恽毓鼎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着日记。他去世后,日记由家人保存,其中几册不慎遗失。

一九六零年,恽毓鼎之子恽宝惠将保存的三十六册日记全部“归之北大图书馆”。

一些史学家曾到北大图书馆查阅并引用过这些日记资料,但由于整部日记篇幅浩繁,整理难度大,一直未能刊行面世。

史晓风先生穷十年之力,完成了整理点校工作,使这部珍贵史料 能为更多的研究者参考利用。

这部《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一八八二年,迄于一九一七年,计一百二十万字,是恽毓鼎几十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面记录。

由于工作的关系,恽毓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慈禧、光绪及朝廷大臣的言行;出于职业习惯 ,他翔实地在日记中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种种细节,为后人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例行的新年庆典,外国使臣觐见,慈禧、光绪的丧礼,宣统登基,他都不避琐细,一一记录仪式程序、官员服色,以及有关人员的言行举止(如记几位二品官员在丧礼上“大声谈论,且纵笑不止”)。

日记中对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情景的记载,经常被史学家引用:“上啼哭索母,声甚厉。…… 监国抱上步行,自殿后门入,升宝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监国一足立脚踏上,一腿跪宝座上 ,扶上立于座上。四服事太监在旁慰劝,上哭不止,言欲回家,不愿在此。”

又如记溥仪入学的情景:“十八日,晴。皇上入学,悬龙旗志庆。……陆师傅书此十字,逐字授认。上只能识四字,往复理熟,乃退。伊教习(授清文者称教习,不称师傅)先授清文,上能记两字母 。”

收为附录的《崇陵传信录》,是记述清末史事的一部信史,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毓鼎处于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国势日衰、朝政腐.败的忧虑和愤慨,也提出了不少救敝图强的见解和主张。

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的日记中,他对官员所上八项变革办法条陈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有的可以斟酌而行,有的宜就今法变通,反对简单模仿西洋之法。

他对江淮分省、经营新疆等重大问题上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日记所体现的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恽毓鼎很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一度想到地方上施展才干,平时注意物色人才,乐于接待四方之士,日记中详细记载所见之人的姓名、籍贯、特长等,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宝贵资料。

恽毓鼎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直是个没有多少权势的普通京官。不过,工作在宫廷、生活在市井,却让他的多方面爱好得以充分发展,其日记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

他是一位史学家,尤其精熟于《三国志》,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治史心得;

他是一位医生,对自己的医术颇为自负,并于一九一零年创办“医学研究会”,日记中经常有他为上至权贵下至平民诊病的记载;

他是一位古籍收藏家,精于版本目录学;

他是一位书法家,颇得东坡书法神髓;

他是一位诗人,日记中不乏诗酒唱和的记载,所录诗作当行本色;

他还是一位京剧、昆曲票友,与当时名伶多有接触。

此外,日记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的习俗,如与科举有关的“ 吃梦”,与娱乐有关的一些特殊的习俗,以及国丧三日内的“抢婚”,等等,甚至还记载了“星异”(不明飞行物)。 日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可供专业工作者借鉴取资,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可以增长见识的饶有趣味的闲书。

当然,这些是后话。

惲毓鼎被收买后,立即奏劾翟鸿穖“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

所谓“暗通报馆”是指《京报》在杨翠喜事件中,该报曾连篇累牍的发文,评论段芝贵、朱宝奎的被严惩,赵启霖被无辜罢免,载振之开缺,对奕劻的抨击不遗余力,是翟鸿穖背后所操弄。

所谓“授意言官”是指翟鸿穖授意赵启霖参奏奕劻父子之事。

所谓“阴结外援”是指《秦晤士报》刊登奕劻失宠一事。

所谓“分布党羽”是指翟鸿穖曾托法部保荐其亲家余肇康为该部丞参。

与此同时,奕劻和袁世凯安排人,在朝廷大造翟鸿穖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余孽,一直致力于还政光绪皇帝的舆论。

六月十七日,慈禧下旨将翟鸿穖开缺,将余肇康革职。

慈禧所以不经核实就处理翟鸿穖,并非因为参劾所列的几条,主要在于翟鸿穖竟敢把自己和他密议的事泄露出去。

而关于翟鸿穖致力于还政光绪的事,更加触动了她的最敏感的神经。因为,她联想起前不久翟鸿穖还密请赦免康有为和梁启超,对此便确信不疑。

故以后虽然未查明所参各事,仍不肯收回成命。

第164章 芥蒂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39章 进德会第247章 外逃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4章 幸运第5章 去买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35章 立法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530章 白话诗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66章 机会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4章 平定政变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0章 朋友第530章 白话诗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64章 芥蒂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07章 童子试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30章 白话诗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79章 新人物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480章 改名字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86章 学写诗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572章 武汉见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