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

1936年4月7日夜,胡适写成《颜李学派的程廷祚》。

颜李学派是十七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它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中对传统思想文化有所突破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颜元(公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八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故颜元自幼所受教育即与众不同。年十九,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其学对颜元后来“实学”思想之形成颇有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年二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年二十一,“阅《通鉴》,忘寝食”。年二十二,学医。年二十三,“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且习技击。如此广泛之学习,是其创新“思想之所发动”,又为其更深刻之创新打下基础。

颜元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他道艺兼习,文武并重,其思想别具特色,自成一家,然而,其思想之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的。颜元曾经深受理学影响,二十四岁时“得陆王语录,喜而笃学之”。二十六岁时见“周程张朱之书,又转宗程朱,屹然以道自任”。到了三十四岁,对理学产生了怀疑,思想发生转变。颜元思想转变后,离开“程朱”,不是回到“陆王”,而是沿着事功派的方向走向彻底反理学的道路。

颜元思想渊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胡瑗的“实学”;二是陈亮的事功学;三是荆公新学中的事功思想;四是张载的政治思想。概言之,颜元融合了胡瑗“实学”、陈亮事功学、荆公新学以及张载的政治理想,体现了理学思想,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进而逐步形成其“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思想体系。

颜元一生很少著述及外出讲学,所以其学说开始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不过,其弟子门人对于其思想的宣传,作用很大,极大成者是李塨。

李塨是颜元的大弟子,21岁起便师事颜元,承习斋之教,一生注重习行经济,可谓是颜元学术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称“颜李学派”。

他三十七岁以后曾几次别师南游,广结海内名流,“遍质当代夙学”,如梅文鼎、万斯同、毛奇龄、王复礼、阎若璩、胡渭、方苞、戴名世、孔尚任等皆相纳交。前辈如顾炎武、黄宗羲诸大儒虽未拜识,然其著作也多曾阅览。所结交者除方苞等少数人宗信理学外,多数人是反理学学者或汉学家,因此李塨在学术思想上能够比较广泛地吸收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成果,其学问之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其师颜元。

程廷祚(1691~1767),清哲学家。初名默,字启生,后更今名,号绵庄。世籍新安,素称望族,后家道零落,始迁江宁,寄籍上元县。少时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结识颜李学者恽皋闻,始闻颜李学,即致书李塨,表示愿学之意。后成为颜李学传人。一生不为官,专心治学,晚年自号青溪居士。

学术上,自康熙五十年起,文字狱迭兴。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程廷祚不敢公开宣传颜李学,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也着重在“解经是非离合”上做文章。

他说:“夫能察天理人欲之分,严义私公私之界,专务于存诚主敬,致知力行,孜孜然从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者,此诚宋儒之不可及者也。若夫解经之是非离合,则宋儒之末节也,举本末而混同之不可,执其本以盖其末,亦也不可也。”

他用“圣人之经”的旗帜批判理学,指出:“朱子晚年有‘平生注经不免误己误人’之悔,此百世以下之所共闻。”“宋人往往妆饰圣经以为己之论学。”

哲学上,坚持气的一元论。说:“自天地而下,一气而已。吾见夫天地之始也,见夫天地之化之日出而不穷也,见夫万物之生死消长也,无非气者。天地之始于一交,气之动之,自一交以至万变,气之盛也,由万变以复归于无有也,气之尽也。”

反对理学家说理、性、道于气之上,认为理、性、道一定在气之中,气外无理、无性、无道。说:“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夫以形色为性,则气之外无性也。又曰‘浩然之气’,不曰理而曰气,则气之外无理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领道于阴阳,则气之外无道也。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则气其大始,而理其后起者哉!”

程廷祚的朴素唯物论比起颜李来较为彻底,这不仅表现在对理气关系的理解上,还反映在对鬼神的认识上。颜李是有神论者,而程廷祚则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指出:“鬼神起灭,皆人心所为。”修正了颜李有神论思想的缺陷。主要著作有《青溪文集》、《尚书通义》、《大易择言》等。

明清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清两代,连绵千载的封建文化与处于衰老没落阶段。在政治上,明代的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在文化上,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国家哲学,成为社会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中,它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

程朱理学这个濡染人的精神世界的“身心性命之说”,给社会带来的是伪妄之风的盛行。儒家学说本产生于社会生活,是实践中的伦理政治,是社会生活、人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宋明理学则失去了这个实证特点,理学偏重发挥义理,从孔、孟的言论中抽出“理、气、道”范畴,从本体论角度论述了封建制度永恒的合理性。由于它把产生于一定历史阶段的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当成了先验的范畴,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认识活动,结果是抛弃了对发展中的现实世界的探讨,只剩下了对“理”的空洞论证与说教。当它借助统治者的力量主宰了整个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价值标准时,便使传统的道德、伦理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僵化教条,进而成为形形色色的伪道学,从而导致各种伪妄腐朽的社会现象。

顾炎武描述明代士习时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先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种没落的社会、文化心理,使明代社会从上到下迅速腐朽下来。神宗“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惟倚奄人四出聚敛,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者。”文武官员“不知掌职何事”、“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封建制度极其文化即将走到尽头。

满清入关后,虽以较强的武力一度恢复了老大帝国外表的昌盛,但根本无法挽回封建文化整体的衰亡趋势。清代社会的统治思想,仍是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程朱理学。这时它只是统治者用来笼络汉族士人的工具,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纯粹成了读书人仕进的一块敲门砖。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承袭了明代社会的伪妄特性。

但是,人们追求真知的脚步从未停歇。自理学兴起以后,从宋代的叶适、陈亮开始,对其伪妄浮空的抨击就不绝如缕。到了明代中页,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终于产生了与理学相抗衡的、带有文化启蒙性质的“实学”思潮。这个思潮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弃虚返实、倡真反伪。它实际上是对处于衰亡状态的封建文化的否定,是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演进之必然。

明代的李贽已经开始猛烈抨击理学的虚伪性,指出它已经成了无耻之徒欺世盗名、谋求富贵的工具:“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明清之交的顾炎武等人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理学统治之下的种种社会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这种倡真反伪的社会思潮到清代中叶更趋强劲。以颜元、李塨等人为代表,形成了颜李学派,则成为了一个思想体系。

颜李学派还提出了体现“实体实用”原则的具体的治国方案:“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安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守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强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等。

胡适所作《颜李学派的程廷祚》,旨在考论廷祚之学出自颜元、李塨一派。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年记程氏从学经历,尤以考述其与颜李学派人物往来行迹为重点,虽不名为年谱,“实为按年系岁之年谱”。其系事叙其家世、籍贯、字号,及其父京萼、其弟嗣章的从学经历等。其取材多源自文集之书信及同时人年谱,考其婚姻、求学、交游、行历及其不公开推扬颜李学派之缘由等。文章末考证程廷祚好友刘著行迹,旨在说明《儒林外史》和颜李学派人物的关系。

胡适对程廷祚有极高评价,说他“在满清禁锢的空气中,大部分学者都被困在了训诂考据之中,唯有两个人有创立‘新哲学’的梦想。一个是程廷祚,一个是戴震。”在程廷祚资料的发掘与研究上,胡适可谓开拓出了清代思想史中的新领域。

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91章 求博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491章 求博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204章 劝退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50章 复古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39章 进德会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96章 陆荣廷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5章 反击第336章 张瑞玑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19章 翰林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