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僵局

“南北议和”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之前,又进行了几次会谈。除了在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有所进展外,在最主要的议题,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双方的意见一直处于僵持之中。

也就在唐绍仪、伍廷芳第二次谈判的同一天(12月20日),得到段祺瑞军方将领支持的另一场谈判在上海秘密进行。其南方黄兴的代表是顾忠琛,北方段祺瑞的代表是廖宇春、靳云鹏和夏清贻。

段祺瑞和他的代表认为,现在南北兵力相当。长此下去,不是造成南北分裂,就是和平永无了期。长此以往,受难的还是老百姓,是全国人民。现在南方革命军的宗旨就是实现共和,而这一点北洋军并不反对。

北洋军只是忠于袁世凯才与革命军作战,所以南方能够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则共和可望,和平可期。

段祺瑞的这些想法其实也是黄兴等南方革命党人的想法,黄兴早在武昌与黎元洪合作时,就讨论过推举袁世凯的可能性,所以当他通过顾忠琛获悉这个消息后,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黄兴表示,他个人之所以在这几天,不愿接受南方许多人的拥戴,出任临时大总统,其实就是虚位以待袁世凯。

于是授权顾忠琛与廖宇春等进行谈判。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会谈进行的十分顺利,在十二月二十日的当天,就达成五项秘密协议:

一、确定共和政体;

二、优待皇室;

三、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四、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

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

廖宇春、顾忠琛的这个方案是经过段祺瑞同意的,但这个方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袁世凯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

许多人认为这个方案就是袁世凯内心深处所想,甚至不少人认为段祺瑞只是个表面的幌子,背后的主使是袁世凯。

其实,无论从逻辑还是实际情况出发,这种可能性都应该是零。

段祺瑞自从冯国璋手里接受了前线指挥权后,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贯彻了袁世凯的战略意图。能实现这一点,除了袁世凯面授机宜和他的理解能力外,更主要的是他这个阶段的思想和袁世凯是完全合拍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候,没有人比段祺瑞更懂袁世凯。因此,这应该是段祺瑞的自悟,是代为进行,这当然也是一种推测。

或许,段祺瑞在实现共和中所起的作用,被后人在很大程度上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当靳云鹏奉段祺瑞的之命携带这个方案,前往北京向袁世凯禀报时。非但没得到肯定和赞扬,反而遭遇到袁世凯大发脾气。

“我袁世凯为大清国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以负重托?”

袁世凯两眼冒火,看不出半点造作。

廖宇春 字少游。一八七零年出生,上海松江府娄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充清政.府驻日公使馆随员。回国后,襄助冯国璋、段祺瑞办北洋陆军学校近十年,一度担任保定姚村陆军小学堂监督,并随同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

辛亥革命时,与夏清贻、靳云鹏等奔走南北,联络议和。对南北议和做出突出贡献,因此而受重用。民国元年(1912年)被授陆军中将。

而在这一年的六月,因出版《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一书,述其参与南北议和经过。话语中涉及袁世凯在议和时内幕,为袁世凯所忌恨,遂被边缘化。

顾忠琛(1880—1945),江苏无锡人,早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早期同盟会员。南北议和期间,代表革命党人黄兴与段祺瑞的私人代表在上海密谈。

一九一一年由无锡前往江苏,策动江苏起义事宜,先后任江苏军政.府参谋厅厅长、江苏革命军参谋长、江苏陆军第十六师师长、安徽新军协统等要职。

一九二三年任国民党本部中央军委委员,北伐时期任北伐讨贼军第四军军长。

一九四四年任汪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此为后话。

袁世凯的生气应该是情理之中,但他稍后的变化也应该是真实的。

他生气是因为,这首先是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和信用,对一个整日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之人,这是最忌讳的东西。再者说,北洋军将领背着他去做这样的事,他不生气才怪?

靳云鹏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指出这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是大节和大义之所在。特别强调这个方案已经得到段祺瑞和一些军方将领首肯,说他这次来禀报也是按段祺瑞等将领的指示行事。

靳云鹏的这个说法当然是有根据有事实的。段祺瑞等武昌前线的将领也确实是袁世凯最仰仗的一支力量,甚至可以说就是袁的生命和根基。那么,这些高级将领都这样认为了,这样去做了,袁世凯还能继续坚持先前的立场了吗?这是袁世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袁世凯还是很疑惑,南方革命党人有这样的建议不稀奇,北方军人有这样的想法似乎还不可能。大家都是为朝廷效力,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呢?段祺瑞究竟是怎样考虑的?

对于袁世凯的疑虑,靳云鹏有思想准备,也早就和段祺瑞等人统一过口径。

靳云鹏毫不含糊地回答说:段祺瑞统帅的第一军全体一致,主张共和,并拟推举宫保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对此仍不敢太相信,军心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

他问靳云鹏:“这样做的后果你们想过吗,这将把我袁世凯置于何种境地,这不是明明白白要让我袁世凯不忠不义,不就是要让我背负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罪名吗?”

袁世凯的这段表白,人们根据其后来帝制自为的经历,总以为是一种虚情假意,是其政治上不诚实的表现。甚至说袁世凯真是老奸巨滑,竟然对北洋嫡系都不愿说真话露真情。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值得探讨的。那时还是帝制时代,像袁世凯这样的传统政治家,是要注意维护自己的政治信誉和政治形象的。事情被闹到了这个份上,相信袁世凯不高兴也在是很正常的。

军方的态度,对袁世凯不能不形成压力。

而此后的政局发展,还真是沿着段祺瑞、黄兴规范的五项原则进行。

但是,这也为这个国家一个不好的政治生态埋下祸根。就是军人干政,枪杆子说了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但在专制制度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专制制度下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谁权大谁说了算。

军人干政造成了另一种专制,谁有实力谁说了算。这和民主共和肯定是背道而驰。

见到南北议和陷入僵局,列强纷纷站出来力挺袁世凯。

英国外交大臣葛雷声言:“我们对于袁世凯极为尊敬,并怀有极其友好的情感。我们愿意在中国看一个十分强大的政.府,……这样一个政.府,将从我们得到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法国使臣和英国相呼应,到处宣传,希望袁世凯能成为中国的“真主人”,宣杨“袁世凯殊有统一全局之力量”,“于皇室及民间,皆能保其良好之感情,或者彼渐超然于此二者之上,而为将来中国之真主人乎?此则吾外人之大幸也”!

列强为什么会如此不遗余力的支持袁世凯呢。 有研究表明,和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有很大的关系。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几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局:

与历次农民起义完全不同的是,它不是改朝换代。起义者不仅要推翻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清王朝,而且要求皇帝退位,建立共和政体,完成社会制度的政治变革。

巨变震惊世界,欧美各报的记者纷纷投入到对这场变革的报道之中,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表现了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描摹。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作为记者,不但实时报道了中国的革命,而且以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袁世凯所依赖的外国人之一。

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针对外国人的排外运动,反对那些对中国内战血腥场面的报道。

有人认为莫理循是清帝逊位的主要支持者,可能还是策划者。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蔡廷干向莫理循透露了,他与刘承恩到南方谈判的内容和袁世凯的动向,使英国掌握了其中的内幕。蔡廷干还说过,莫理循安排了唐绍仪赴上海谈判时的住处。

莫理循在南北议和中支持袁世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涉及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与列强和在华外国人的关系时,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因为他是外国人,在列强看来,他的发声能客观公正,更值得信任。虽然他在南北议和时期的作用,和他对袁世凯支持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值得探讨。

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41章 美育第157章 禁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04章 劝退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66章 机会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66章 机会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6章 办实业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68章 张勋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82章 离开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3章 离开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89章 内斗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章 去买官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187章 唐继尧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94章 曹锟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10章 战与和第123章 孙袁会第20章 心机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46章 驱张第409章 怪八股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