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中山先生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一个普通的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他耳濡目染而视野开阔。

一八七八年,十二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一八八三年,十七岁的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同年前往**学习医学。孙中山在**学医的五年间,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结成被人称为“四大寇”的小集团。其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也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之一。当时孙.中.山认为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官吏,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新派人物。

孙.中.山早期主要是受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八九二年春,郑观应在澳门编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孙.中.山其时写的《农功》一文,经郑观应润饰而收入书中。同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九月,二十六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他希望通过李鸿章能使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一八九四年一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之后,孙.中.山偕陆皓东赴上海拜访郑观应,并通过新派人物王韬向李鸿章推介自己,拟到天津见李鸿章。

一八九四年六月间,孙.中.山偕陆皓东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是,孙.中.山此行非但并没有见到李鸿章。反而在李鸿章常引为自豪天津。看到的也同样是清政.府官员的极度腐败,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对李鸿章满怀失望的他,偕陆皓东离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

十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骨干人员里面,广东人占了最大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谢缵泰、程奎光、史坚如、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李福林等等,这些人多数是广府人,有些还是会讲粤语的客家人 。

孙中山的革命经费由海外华侨和商人捐助,尤以李煜堂、李自重、简照南、简玉阶等为多。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十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一九零零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斡旋,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一九零四年(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二十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的革命主张。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一九零五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八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一九零五至一九零六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

他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反封建专制的革命。从一九零六至一九一一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在一九零七年(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仍领导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战斗。一次次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港迎接。

胡汉民力劝孙.中.山留广东,整训军队,举兵北伐。然后“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南北统一之局”。

孙.中.山坚持前往沪、宁,主持内外大计,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又说:“今之大患即在无**” 。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

报纸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记者问他:“你这次带多少钱来?”

孙.中.山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

同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的南方各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格者三人;孙.中.山、黎元洪、黄兴。南方各省代表依次投票,孙.中.山得十六票,黄兴得一票。

选举结果揭晓时,“众呼中华共和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贺,喜悦之情,达于极点”。

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表示接受,他说:“光复中华,皆我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竟承选举,何以克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具有责任。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先此敬复。”

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

怎么回事?什么意思?刚刚协议开国民大会决定国体,南方竟独自宣布“共和”,还选出了个临时大总统。不是说好了让自己当这个的临时大总统吗?原来这些人一直在骗自己,原来这些人一点起码的信用都不讲。

袁世凯的失望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正好接到唐绍仪关于国民大会开会地点定在上海的电报,于是便借机发难。

第3章 科举之路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50章 复古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4章 幸运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39章 庆典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64章 芥蒂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5章 积重难返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66章 实情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4章 幸运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7章 管见十条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5章 挫折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33章 提携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