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用意

“一言而蔽之,就是查你的耗能,就能大致推断出你的产量,如果耗能和产量相差太大,你账面做得再漂亮,也必然存在做假账的嫌疑。,..

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当专业的人才知道,甚至只有从事那个行业的人才清楚内情,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朕觉得有必要聘请此类的人来担任教员。”

隔行如融山,涉及一些专业知识的部门官员,当然是由这个专业的顶尖人才来培训才对,而行业的顶尖人才,往往不是官员,而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

比如做账,最顶尖的人才肯定不是户部那些读四书五经出身的官员,而可能是各大商家的账房,只有他们最清楚其中的门道。

这些司马安、路振飞等人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秦牧提出聘请这些专业的顶尖人才来做教员,对主管这方面的官员进行培训,几个内阁大臣觉得也在理,因此也同意了。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秦牧提出对这些部门官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聘请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来担任培训老师。这些做法除了要提高官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个部门的行政效率外,秦牧还隐藏着更深的用意。

试想一下,一旦朝廷官员也必须学习,那么相应学科的地位是不是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呢?

比如户部官员,必须参加数学、几何等学科的知识,细分下来,又可分为金融、审计、仓管、会计等等。工部、军器监、都水监、司农寺、太仆寺,钦天监等部门,要学习物理、化学、机械、农业、畜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培训之后,考核不过关,即便不被立即免职。也基本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会自发地注重这些学科,就连那些有志为官的读书人,也会提前主动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

转一圈下来,实际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理、农业、牲畜等相关学科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间得到极大的提高。

朝廷没有明文规定读书人必须学习这些,但你想做官吗?做了官想升迁吗?想入阁拜相,光宗耀祖吗?

如果想,那么请多多学习吧!不然你就算考中了进士,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做个八品小官,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而相应学科的人才、长期担任培训官员的教授。地位当然也会水涨船高。他们作为各个学科的代表,同样有促进各个学科的影响力,提高这些学科的地位。

这样下来,还用担心没人学习自然科学,还用担心独尊儒学导致的社会畸形现象吗?

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正如路振飞所说。就算要培训,也必须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来,不能一窝蜂地上,否则会乱套的。

等这些部门的官员都实行职业培训加考核。那相关的学科的地位也基本提起来了。

另外,宋徽宗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一下。秦牧记得这位亡国之君曾设立画院等,专门网罗行业顶尖人才进行交流创作。于是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一流的书画作品,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

那么,宋徽宗能设立画院。自己这个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设立一个科学院,供养一大批院士呢?

历代的皇宫能养几万太监宫女,自己就养不起几百个院士?

何况就像内监研发司一样,不但不用秦牧养着,相反,内监研发司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皇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以此类推,养再多的院士,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创造的效益可能会远远超过供养他们的花费。

光是“皇家供养的院士”这一头衔,估计就足以让很多人挤破头,争着抢着争夺了,根本不需要强行纳入朝廷现行的体制内。

也就不用受朝廷官员的制约,我爱养多少院士,我就养,你管不着。

退一步说,谁没有点爱好,秦牧作为开国之君,就强行把科学院纳入朝廷的体制之内,又有谁能强行反对?

有了皇家科学院,有了皇家科学奖。再加上以上的培训相关专业的官员的举措,相信各个自然学科的地位足以提高起来了。有了盼头,就会有大量喜欢自然学科的人投入其中学习钻研。

至于科举,就让它继续走它的老路,继续钻他的死胡同吧,它走不动了,自然会被取缔,而不会因此导致整个社会的畸形发展。

当然,这些心思是没有必要透露给在座的内阁大臣的,自己一步一步的布置,引导着大势向这个方向发展就行了。

秦牧的动作比较小,与六位内阁大臣在华盖殿的榷商进行得也很顺利。司马安最后沉吟道:“陛下,对官员进行培训考核时,有必要细化考虑周详。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官员,精力有限,加上升迁的机会也相对小了,如果强制他们也参加培训和考核,难免会让这部分官员怨声四起,同时也有失公允。”

何亮说道:“司马阁老所虑不无道理,然常言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有部分官员参加培训考核,部分官员不用参加,那么参加的那部分必然也会心生怨言。

陛下,臣建议不妨事先声明,所有相应的部门官员都必须参加培训考核,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年纪大一点,参加培训考核,总能增加一些专业知识,提高一下他们施政能力。

至于考核的成绩,则不作为罢免官员的依据,即便没有通过考核的官员,只要本职工作没有出现严重的错误,也不用担心被罢官,依然可以调任他职,或留任原职。

考核的成绩只作为升迁的依据,只有通过培训考核的官员,才有机会得到升迁。这样做既能激励那些有志效力朝廷的官员努力学习,又可以避免引起全体官员的抵触和反弹。”

路振飞、杨廷麟、甚至包括司马安听了都附和道:“何尚书所言甚善,陛下,臣等附议。”

秦牧想了想,觉得这样也行,便点头道:“嗯,那就按何尚书说的办吧,这样吧,先从军器监和都水监的官员开始培训考核,诸位阁老以为如何?”

秦牧一问,大家就都同意了,军器监其实很庞大,官员也不少,而且专业性很突出,涉及到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

都水监主管的是水利,涉及的学科有数学,几何、机械等等学科。这两个有司涉及的学科虽多,但在体制上,这两个有司都不属于朝廷的核心部门。

在某些朝代,这两个有司甚至只是工部下辖的一个监司而已,主官这两个部门的官员品级也比较低,在这两个有司先实施培训考核,引起的反弹不会很大。

这件事达成共识之后,秦牧又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朝历代无不极为重视教育,太学,府学,州学,县学,学子入学不但免除学生的教育经费,每个学生每月还发放相应的口粮。

这些扶持教育的制度,可以说是我华夏独有,是以华夏文化代代传承不息。但朕注意到一点,历代都只注重人才的培养,却没有注重对师资的培养。

老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播重任,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反之则是误人子弟,这是何等重要之事。

而且教学与研究学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一个学识非常高深的人,却未必擅长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有鉴于此,朕觉得非常有必要设立一些师范学院,专门培养专业的教师,并通过一些职称的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以鼓励那些优秀的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

第949章 黑色第1010章 真正的伏子第652章 入陕祭陵第558章 北伐大幕正式拉开第758章 处处狼烟第184章 水师问题第728章 乌衣巷第697章 两头忙第337章 四川攻略第105章 步步惊心(二)第382章 足抵十万兵第947章 纽带第659章 金碧辉煌第646章 草原私有化第106章 烟花之惑第511章 让领导先走第67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四)第192章 莺歌唱罢军鼓响第371章 月下灯前人如玉第17章 怎样当好一个知县第354章 守江必守淮第750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第508章 船上乐事第1142章 霍尔木兹海峡第673章 交趾来使第680章 风动广西第958章 德干总督第355章 一帐秋光第13章 祸兮福兮第823章 太庙献俘第873章 底线第460章 精减机构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388章 香囊暗解第581章 神奇的夜袭第471章 皇家海军第740章 风暴在酝酿(二)第375章 往日依依今日否第550章 雷霆震怒第208章 李自成VS崇祯帝第383章 青山见我应如是第396章 能饮一杯无第929章 革囊渡河第119章 路不拾遗第358章 黄振林第287章 东下江南还是北上河洛第81章 缱绻月光下第114章 三十万大军一座城第201章 突破董小宛的心防第255章 黑云压城第15章 香君侍酒第697章 两头忙第71章 秦知县砸缸第117章 纷至沓来第119章 路不拾遗第29章 第五纵队第384章 月下灯前第853章 审计司第626章 祸水第898章 岁月的回声第227章 花径不曾缘客扫第264章 包二的战争第902章 夜雨滂沱第851章 长安城里的新鲜事第117章 纷至沓来第253章 弘光议和第1139章 伏兵四起第581章 神奇的夜袭第1109章 遥远的喜讯第347章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第644章 盛大的秋猎第811章 夜袭积石关第240章 扩军备战第920章 哥萨克骑兵第838章 天子在民间第810章 杀人盈野复盈城第403章 进士及第第841章 测量地球第687章 报君黄金台上意第298章 政治讹诈第33章 同志们辛苦了第992章 你愿嫁给我吗第32章 阵前邀战第524章 东海大战.(五)第60章 尊严不是靠别人施舍第246章 胜似闲庭信步第591章 一个响屁引发的叛乱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63章 戎马倥偬第235章 暗箱操作第302章 风雨暗金陵第982章 谋求驻军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医德第451章 伍应福的寂寞第191章 娘子,快开窗!第846章 堂审(下)第705章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第953章 医保第709章 心悸的T字横头第776章 一团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