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章 谷贱伤农

“大斗进小斗出!”

“低价卖高价卖!”

“灾年反而比丰收年赚得多。”

李世民看着墨刊上的文章,脸色一色的阴沉。

墨刊上刊登的《多收了三五斗》乃是李夫子的文言文版本,墨家富裕以后,李夫子就卸任了墨家村的教书工作,平常闲得慌,就主动请缨来墨刊担任主编。

这倒也适合他的性格,干的风水水起,这一次看到了墨顿递上来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白话版,将墨顿臭骂一顿,亲自操刀写了一遍文言文版,而且毫不客气的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这一点遭到了墨家所有人的赞同,毕竟这篇文章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李夫子这也是为了保护墨顿。

落差将近三倍,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得钱仅仅能够果腹,要是中间再有个三长两短,一个家庭那就要借债为生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利息都是驴打滚的利息,要是还不上钱肯定强家荡产。

“庞德!”李世民沉声道。

“老奴在!”庞德回答道。

“立即去长安城探查最近一年的时候长安城粮食的价格。”李世民道。

庞德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息怒,李夫子所说的这种现象乃是前朝时期的事情了。”

正如李夫子保护墨顿一般,墨顿也不同意李夫子直接的对抗这些利益集团,而是将时间提前到隋朝。

李世民顿时冷笑道:“怪儒李铎是什么人你不清楚,朕还不清楚,要是前朝的事情,他估计看都不看一眼。”

当年李夫子就是针砭时政才被人称之为怪儒,受尽长安城主流排挤,不得以隐居理念相近的墨家村,现在有了墨刊在手,简直是如鱼得水,他亲自署名的文章,又岂能是一句前朝就能够揭过去的。

李世民很肯定,李夫子铁定在借古讽今,长安城的粮食价格肯定有古怪。

庞德的效率很高,很快,一年十二个月长安城粮食的价格,就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前,最高的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竟然达到了每斗十三文,最低的时候是在夏季和秋季丰收的时候,每斗粮食仅仅五文钱。

“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越看越生气,砰地一声重重的桌子上,眼前墨刊所报道血淋淋的事实让他颜面尽失,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关中的粮食价格每斗五文钱,人们都能够买得起粮食,吃的上饭,哪里知道这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每斗五文钱,仅仅是长安城的最低粮食价格而已,墨顿之前也曾经认为大唐粮食价格很低,但是来到大唐之后,才知道这绝对是史学家在美化贞观之治而已,只是报了一个最低价,这个最低价说不定还是历年粮食最低的时候的最低价。

“常平仓呢?朕设立的常平仓成了摆设了么?”李世民怒吼道。

庞德苦笑道:“陛下,常平仓也只是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和贩卖粮食而已,而且大都是为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

常平仓乃是古代专门为了平抑粮食价格的场所,平时价格低的时候买入粮食,价格高的时候卖出粮食,然而看似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为闭塞的时代,所起的效果极其有限,除了大灾之年或者是粮食价格过度反常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启用。

想及时的根据市场的粮食价格波动,来调节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夫子的文采很好,短短一篇文章,将一个农民由欣喜到绝望的心境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忍不住心声同情,同时对不法粮食商人深恶痛绝。

自从义务教育的概念提及之后,李夫子在长安城的名声那可是如日中天,俨然成为教育界的大拿,再加上墨刊主编的职位,那更是凭空加了一把火,《多收了三五斗》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爆,毕竟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不单是影响了农民,对长安城市民也是影响颇大,毕竟谁能够在家里存多少粮食呢?

在任何时代,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所以,当李世民召集朝臣的时候,不少大臣都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

墨刊现在可是长安城众人消息来源的重要途径,虽然官员平时得到消息的来源要比普通百姓多得多,但是相比于专门收集消息墨刊,依旧是不够看,再加上墨刊的质量上乘,内容详实,官员必读之物,李夫子的那篇文章众官员当然早已经看到了。

“诸位爱卿,今日皇儿问朕一个问题,问‘谷贱伤农’一词何解!诸位都是饱学之士,不知哪位爱卿能够替朕解答!”李世民突然问出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

众臣顿时一阵心领神会,今日商议的果然是此事。

大司农苏令侬立即出列说道:“回陛下,此词乃是出自于《汉书》,意思就是如果粮食价格过低,就会使农民受到损害。”

李世民顿时点了点头,赞道:“苏爱卿不愧是饱学之士,一语就中。”

苏令侬苦笑,只好配合李世民演下去道:“微臣只是恪守本职而已,自然格外关心农业有关的知识。”

“朕今日读了李夫子《多收了三五斗》,心中感慨良多,谷贱伤农之危害太过,实在是让人痛心不已呀!”李世民道。

整个朝臣顿时一阵沉默,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前方的两个大臣杜淹和韦常德。

长安城周围戏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家和杜家乃是长安城最大的地主,也是长安城最大的粮食商人,李夫子文中的粮商简直是以他们两家为原型。

“陛下,此乃前朝之事,我朝自然不会出现如此之事。”杜淹不得已硬着头皮说道。

李世民嘴角一抽,冷笑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朝自然不能重蹈覆辙,粮食乃是国之根本,乃是重中之重,大家还是商议一下我大唐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的现象吧!”

李世民一句话将此次朝会定了个基调,那就是要将今日此事定个章程。

多请了一天假,四天时间没有看手机、电脑、电视。曾经的网瘾青年快要憋疯了,先码出一章来,明天恢复正常更新。

第六百三十三章 阅兵节目单第八百四十一章 墨家应对第四百零五章 近视镜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墨家战略转型第七百八十五章 瑜伽第五百九十二章 青海部落图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铁杵磨成绣花针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出征高昌第一百六十六章 雪盐第三百零七章 百家齐聚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天下苦儒家久也第五百六十七章 西域变天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八百里加急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价值三百万贯的墨技第五百二十二章 医务兵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捉拿归案第八十一章 核桃补脑第五百六十二章 捷报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墨侯帽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天下苦儒家久也第九百九十章 无人知是荔枝来第九百二十八章 沈鸿才加入第五百零七章 八轮马车第一百一十四章 抗旱之秀(二合一大章)第五百六十四章 海市蜃楼第八百二十章 卷尺第一千零二十章 高昌事件第四百四十章 组建火器监第一百三十二章 殷老夫人训孙第三十六章 赌注和合伙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拆衙门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履带式马车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杀墨家子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狗食日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唐未来第九百一十一章 秀才、童生、夫子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最低工资标准第九百零一章 相夫氏的坚持第二百五十八章 活路第七十五章 试验田第一百九十七章 义利之争第四十二章 硬笔威胁论第二百一十一章 分税制第一百六十六章 雪盐第九百八十三章 伙计股第四十三章 硬笔毛笔之争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高昌的选择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论钦陵溃逃第五百零七章 八轮马车第五百二十章 医家扬名第二百一十章 新式记账之法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守闾者不内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李承乾的决定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风磨第五百三十三章 大战在即第七百九十一章 朝堂争辩第六百七十四章 下雨之谜第六百二十章 一超多强第六百零九章 军步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草原霸主——大唐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承乾归来第二百九十六章 纵横之风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扫把星墨家子第七百一十三章 墨顿授徒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后位之争第一百五十一章 伤马绝影第四百五十五章 密码情书第四百五十六章 三原色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长安城最大的毒瘤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李治到来第九百一十一章 秀才、童生、夫子第三百九十一章 义务教育兴起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儒家首败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爆炸第六百一十七章 工业兴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医家实验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后宫版‘杀子立弟’第三百六十一章 炭毒之源第三百四十七章 交易第二百四十章 经销商制度第五百八十四章 傲慢的关陇世家第八百八十六章 大唐人均寿命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八百五十七章 墨家vs子钱家第二百四十章 经销商制度第二零九章 墨道合作第五十章 阿拉伯数字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南北合流第九百二十二章 雅州已定第二百五十一章 出行的变革(补昨天)第二百九十八章 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七百二十八章 舌战群儒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夜郎自大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草原风云第三百四十二章第五百一十九章 三大新兵种第二百二十二章 流行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田地城破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四有工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出征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