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发电技术

燧人系的发电设备研发公司,为浮空城市研发的发电方案,即不是核聚变,也不是太阳能,而是地热能。

没有错,是地热能。

准确来说,是金星的空气热能。

要知道,在金星地表的大气层,平均气温都在424~462摄氏度之间。

而刚好,金星大气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其中海拔高度100公里处,平均气温为零下112摄氏度;而海拔5公里以下的区域,平均气温则是424~462摄氏度之间。

两者形成的巨大温差,为另一种发电方案,提供应用条件,那就是温差发电技术。

该方案的设计团队,是打算利用小型的浮空模块,将热交换系统布置在地面,然后使用缆绳连接浮空城市。

然后在海边55~60公里的高度,这里的平均气温是27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在该高度设置小型的散热模块,这种热交换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温差发电。

两者有超过400摄氏度的温差,完全可以满足大功率的发电。

另外这种发电模式,也避免了太阳能电池板的尴尬。

毕竟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大面积铺设,而金星大气层高空区域,风速太过于强劲,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又容易招风。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需要面临星球自转的日夜交替,别忘记了金星的自转速度,可是超级慢的,平均每自转一圈,需要243天。

这意味着,金星的夜晚周期是121.5天为一晚上。

浮空城市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逐日而行;另一种就是建设超大型的碳粉储能发电站。

选择第一种方案,那就要安装大功率的发动机,让浮空城市一直维持在太阳照射的位置。

选择第二种方案,要满足浮空城市121.5天的夜晚用电,那需要建设的碳粉储能发电站,规模将是非常庞大的。

太阳能电池板在近地轨道的人造卫星、空间站上使用,还马马虎虎可以,在金星大气层高层使用,显然有些水土不服了。

而燧人系的设计团队,自然也看出了太阳能电池板在金星的水土不服,便另辟蹊径的研发了空气温差发电系统。

要知道,蓝星的一部分火电站中,高温高压的锅炉水蒸气,都不一定有462摄氏度、92倍大气压。

金星的大气层,就算是一个天然的大锅炉,用来发电简直是天造地设。

除了利用充沛的底层大气层热能,金星还有另一个被人忽视的能源来源,那就是风力。

浮空城市的高度,平均风速30~50米每秒,风能资源比蓝星上的任何一个风力发电场都要好。

风车挂上去,估计就可以疯狂发电。

另一个风力发电公司,就在做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只是他们遇到一些难题,那就是机械齿轮式的风车传动轴,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强劲的风力。

平均30~50米每秒的风速,相当于日常台风,而且都是超强台风。

蓝星之前的风力发电机设备,在台风天都不会发电的,而是选择收起扇叶之类,避免风机被台风损伤。

而风力比蓝星更加恐怖的金星大气层高层,当前没有哪一个公司的风力发电机,可以扛得住这种可怕强风。

当然,这些困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之前蓝星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公司,之所以不研发可以硬抗台风的设备,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必要。

因为台风天气又不是天天有,专门为了硬抗台风,设备的成本可能要提升十几倍以上。

为了最多几天时间的台风天气,就增加十几倍的生产成本,就算是设备研发公司愿意砸钱,估计也没有哪个发电公司愿意购买。

就是因为没有需求,蓝星的风力发电设备,达不到台风发电级别的强度。

但是现在金星的特殊环境,导致风力发电设备,必须保证可以在台风级天气下平稳发电,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升级。

齿轮传动轴会出现机械磨损?

没关系,改用磁悬浮轴承。

机体强度不够?

没关系,使用复合型硅烯—碳纳米管材料。

发电功率不稳定?

最小发电功率都足够用了,再加上碳粉储能发电站,消化不稳定的发电。

对于联邦而言,十几倍的制造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毕竟风力发电机的价格,是可以通过内循环体系抵消的。

在联邦特殊的内循环体系之中,很多资本时代的成本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联邦现在计算的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剔除了资本成本的。

当前联邦的生产成本构成,通常是物质成本+能源成本+加工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

这种情况,已经完美闭合的内循环体系,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

联邦只要有足够的物质和能源,基本可以无限制的暴产能。

升级改造后的风力发电机,成本提升十几倍又如何?联邦玩得起。

因此金星开发计划,又开始了修改,添加了测试底层大气热能发电项目、高空风力发电项目。

至于之前的准备的太阳能发电项目,被直接取消了,只保留了碳粉储能发电站这一部分。

金星开发计划在逐步完善之中,将初稿中的不合理部分剔除出去,添加一部分因地制宜的项目。

这就是联邦的优势,哪怕计划已经落实了一部分,发现错误的地方,可以快速的修正过来。

而不是像资本时代那样,就算是发现技术路线错误了,但是资本为了不亏本,可能会硬推下去。

就像当初和燧人系死磕的硅谷系,明明在光刻法上举步维艰,但是他们仍然不会放弃光刻法,因为他们无法接受损失。

如果当初他们改用纳米线路线,估计会死得更加惨重,这就是资本社会的残酷现实。

一旦失败了,就很难掉头重来。

联邦这边却不一样,形成完美内循环体系后,哪怕技术研发走错了,也可以快速更换路线,因为联邦损失得起。

在半步踏入宇宙后,单纯的资本公司,已经越发的不适应发展。

毕竟私人公司是要盈利的,而宇宙开拓的初期,注定是很难回本的。

西方的商业公司之中,曾经在航天领域商业化得最好的企业,莫过于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

但是很多人只看到太空探索公司的战绩辉煌,却没有看到这个公司,深层次的致命弱点。

那就是盈利能力,太空探索公司的盈利模式非常脆弱,只能依靠NASA的订单,一旦NASA出现经费问题,或者是米国经济衰退,那太空探索公司将无法获得订单。

一个商业公司无法获得订单,这距离破产已经不远了。

这就是商业公司在进入宇宙初级阶段,将要面临的致命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盈利。

第六百二十七章 贸易第四百五十三章 往事第三百九十章 风景独好第三百七十章 上市计划第七百七十三章 外层探索第三十七章 伟大的事业第四百二十五章 隐秘的战线第三百八十三章 眼中的希望第六百八十三章 云海(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汤谷第五十八章 战略转型第四百二十章 购岛和游客第四百二十六章 赔偿与出击第五百六十七章 记忆第四百四十五章 发言第二百八十九章 定制第七百六十三章 人造时代第三百零二章 顺路考察第六百四十九章 蛰伏第一百零六章 农垦联盟第三百零九章 无法复现第二百四十五章 羡慕嫉妒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补充第二百四十章 新贵屿(四)第八十六章 纳米线第四百一十一章 两个实验第二百五十九章 撕裂链条第七百四十一章 建设(三)第六十五章 授权合作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第五百九十章 月球(一)第七百三十三章 开端(四)第五百二十七章 见证第二百四十章 新贵屿(四)第六百三十二章 忽悠第三百九十三章 价格与协会第六十章 深化产业链第四百六十八章 反应第一百八十八章 热议和电器第四百七十九章 有效货币第一百六十三章 东方芯片第七百一十三章 黑雪第三百三十一章 体验第四百一十二章 怪物第四百一十章 换班第三百三十五章 接二连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奋斗与追星第七百五十章 战略转变第一百八十七章 谈判与电影第一百章 阴差阳错第四百四十三章 分红和危机第三百九十六章 线的延伸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级第二百七十章 减排3%第三百六十章 印不动的钞票第六百四十五章 瑞克•卡恩第五百五十二章 未来化学第四十四章 主动权第一百六十二章 调查与会议第二百四十九章 早茶密谈第一百八十三章 提升第三百九十七章 竣工和发展第七百一十二章 黄石畸变第十六章 父子夜话第三百七十九章 新机遇第三百九十四章 耻辱与触手第二百九十七章 西部战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漫游(三)第一百零二章 有价的东西第四百八十六章 谈话第十章 春节期间第二百五十九章 撕裂链条第二百七十八章 互联第一百零七章 标准与应对第一百六十四章 闪退门第一百三十三章 应对和淡定第二十七章 催化剂第七十七章 寒风凛冽第三百零一章 新“油田”第三百三十三章 无声第二百五十八章 磷钾风云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支沙棘第四百七十三章 兼并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启谈判第二百五十五章 NLED第四百八十九章 毒云第一百三十四章 主不在乎第四百六十一章 交通与小区第二百五十七章 谣言四起第七百零九章 雪球(六)第四十九章 涂层第三百四十三章 隐藏彩蛋第六百四十五章 瑞克•卡恩第二十七章 催化剂第六百零一章 天门号第一百九十五章 车展第三百四十七章 远东冬雷第六百五十七章 扩大的规模第三百一十一章 极致和反思第四百九十七章 筋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