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国际联盟

从1918年开始,向阳市就已经开始建造,当时政府中的很多人都奇怪总统为何要在哪里建造一座大型城市,而且这座新城市的建造规格非常高,不仅在规划上要求达到100万人的规模,在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抗灾上,刘芾都提出了很多要求,而这些要求很多都是参考的后世的标准,甚至连电线都是预埋式的,城市中看不到任何电线杆,而且,向阳市里,还将修建联邦里的第一条地铁,这条地铁将围绕城市一周,并且还有两条支线,呈对角线状,把城市分成了四份。

不过,要向建设一座城市,不是1年2年就可以完工的,现在,经过了2年的基础施工,向阳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地铁线路基本完成了主体施工,现在正在建设城市中的电力系统和公路交通系统,而地面上的建筑基本还没有建设,不过规划图已经基本完备了。

这座联邦的未来首都位于加里曼丹岛中南部,是岛上山脉向南延伸的一个很平缓的平台地区,这里的地质比较坚固,适合于建造地下建筑和地面上的高层,而且有一条河流从城市边上通过,直达80公里外的重要港口城市巴厘巴板。

虽然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向阳市的海拔比较高,达到了800米,所以常年的气候还算比较适宜,气温在25度左右,雨水也不是很多,比较适合大规模城市人群的居住。

在给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介绍完自己的迁都原因和具体目标之后,刘芾给了在场的几十名联邦高官一个民主的机会,他们将在其后的几天中,讨论这个迁都计划,如果能够提出更为合适的理由,那么这个迁都计划可以修改,暂缓甚至废除。

几天之后,迁都的计划正式列进了政府工作计划中,联邦政府也开始调整之前的各种发展计划,把准备投在台湾各地的资金,大部分冻结,未建项目也都停止审批,并开始着手在加里曼丹岛上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重新规划岛上的港口和城市建设,联邦政府的发展重心逐渐开始往南转移。

在刘芾提出的迁都计划中,还特别提到了台湾岛上的近800万居民的去留问题。在这800万居民中,国外移民大约占了150万,这部分人大多是各种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他们的去留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要跟着自己所在研究所或者工厂来决定去留的。

而剩下的600都万常驻人口中,刘芾打算至少带走一半以上,由于台湾岛处于的边境位置,不适合发展过多的基础工业和大型企业,更不合适居住太多人口。

至于那些政府拥有的产业,比如几座海军造船厂、炼钢厂、机械制造厂和研究所等,都将由政府统筹安排,从现在开始,分拨分批的开始向合适的地方迁移,最终,在台湾岛上只留下刺桐一个海军造船厂,基隆和花莲的船厂设备也将迁移到棉兰老岛的三投斯将军市和加里曼丹岛上的巴厘巴板。

对于这次的迁都计划,联邦政府并没有打算向国民隐瞒,而是在通过这个提议几天之后,由政府发言人在联邦政府大楼中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开了政府计划迁都的决定,不过在原因上,只说了是为了加强联邦中南部的投资发展和贯彻联邦各民族平等的宗旨。

这条新闻一经传出,立刻在联邦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行各业都在议论这个迁都的计划,虽然最终的迁都时间和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是各种猜测和意见都开始在一些民间创办的报纸中露了出来。

在这些意见中,大致可分为3派,以台湾本地人为主的反对派、以知识份子和政府官员为主的支持派和以台湾以外其他各省为主的论证派。而迁都的最终目的地加里曼丹岛上,却基本没有意见,因为当地还处于大开发阶段,连个本地报纸都没有,当地人口又少,识字率也不高,就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也没地方说去。

反对派的主要论点就是联邦在台湾岛上建设了几十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迁都的话,联邦的损失会很大,而且很多商人的投资都会打折扣。对于首都不利于设置在边疆一说,反对派不屑一顾,他们拿出当年抗击日本登陆的例子来说明,联邦的海军足以包围台湾近海,拒敌于国门之外。 wWW_ ttКan_ Сo

支持派的论点就不用说了,基本都是刘芾的观点。

论证派的论点就比较复杂了,迁都这个事情,基本对其他各省没有太多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论点也更中立,更多彩。这其中有的比较赞同联邦政府的迁都计划,认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不适合建立在国家的边境线附近;有的则立刻出来反对,并举例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建都燕京的典故;有的则认为迁都加里曼丹岛不如去西贡或者马尼拉,哪里有现成的城市,稍加改造就成,不用耗费财力物力新建一座城市;而还有人提出,如果迁都,台湾的几百万人口如何处置,是全部迁走,还是部分迁走,迁到哪里去等等。

除了联邦的国民通过各种渠道在发出他们的声音,设立在联邦的各国使领馆也纷纷对迁都问题提出了询问,由于现在南海联邦在东南亚地区独树一帜,属于一个地区大国,所以各国政府对这个新崛起的亚洲国家非常关注。英美法等国大使都就迁都的具体细节向联邦外交部提出了询问,德、俄等国自顾不暇,也就顾不上别人迁不迁都了,而荷兰政府则提出了抗议,强烈反对南海联邦把首都迁到荷兰的被占殖民杜领土上,并且要求战后刚刚成立的“国际联盟”对南海联邦予以制裁。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一战之后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最初由英法美三国操纵,目的是成立一个国际联盟组织,以抗衡共产国际。这个组织成立之初,把所有在一战中和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后来新成立的国家都列为了创始国,共计44个国家。

但是由于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同英法两国争夺领导权失利之后,美国参院否决了美国加入国家联盟的提议,所以最终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组织。不过威尔逊总统因为带头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并促成了国联的成立,而获得了诺贝尔**。

国联的盟约上明确写明了,国联成立的宗旨是为了减少各国的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以及维持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

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国联而言,荷兰政府提出的要求南海联邦撤出荷属东印度群岛问题显然比较棘手。国联虽然有几十个成员国,但是想把手伸到亚洲去干涉南海联邦的利益,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不过如果刚刚成立,就无视国联成员国荷兰的要求,又显得国联太过无能,而且南海联邦这几年发展的确实有点快了,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在亚洲的利益,更别说法国人的印度支那殖民地了,直接被抢走了。

英法几国在开了几次会之后,都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能制约南海联邦,于是,向美国寻求帮助,成了国联的唯一选择。

虽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联成立之初忙活了半天,结果啥也没捞到,美国国会还否定了美国加入国联的提案,但是美国和欧洲的政府还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他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有很多重合之处,所以美国政府在接到国联的求助之后,很快就答应了国联的要求,并建议由国联和美国共同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荷兰与南海联邦的领土纠纷问题。

第17章 台湾有点贫血第9章 照着旅游地图册找金矿第3章 第一山地旅第55章 西残东瘫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岛(四)第77章 联邦的底气第136章 眼红第154章 乌合之众第15章 机群第61章 坦克和雷达第30章 拒不合作第59章 美国政府的选择第27章 大阪师团第32章 移民潮第139章 狮城谍影第70章 罗斯福新政第6章 硝烟的味道第29章 势均力敌第72章 西部大逃荒第151章 试验性生产第73章 诱饵(二)第37章 有点紧张第34章 偷袭成功第20章 长江750和东风牌第15章 西部大开发(四)第10章 权力真空第63章 联邦的四周第5章 得寸进尺第1章 该往哪里走第53章 实力对比第60章 登陆越南(二)第19章 蓝飘带奖第119章 墨索里尼的交易第2章 走私走到了大清朝第68章 绝密单位第152章 武装暴乱第10章 最后的装甲车第80章 只能看热闹第16章 战略轰炸第76章 捉对厮杀第70章 99年的坑人证第41章 未雨绸缪第92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六)第70章 99年的坑人证第20章 按兵不动第25章 早上好东京第66章 重典第13章 基础建设第30章 《凡尔赛合约》第26章 投降的日军第62章 登陆越南(四)第30章 合作社第56章 入侵美国第37章 空袭新加坡港(二)第42章 英国人的反应第87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第46章 台湾经济特区第25章 早上好东京第7章 吃亏是福第35章 皇家海军第86章 险胜第52章 战备(二)第31章 伦敦上空的鹰第9章 遇袭第52章 战备(二)第17章 浑水摸鱼第14章 装病第3章 宣战第22章 坦克第49章 美国海军的计划第57章 B-17第94章 榜样第14章 装病第46章 民国(二)第59章 美国政府的选择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23章 世界舆论第27章 大阪师团第21章 第一站美国第10章 权力真空第14章 迟来的婚礼第36章 衰落的德国第28章 游击队有重炮?第88章 增兵第81章 深入第25章 夫人外交第11章 矿山加铁路,谁也挡不住第64章 收网第112章 漏网之鱼第27章 寇养的挺肥第36章 赌赢了第28章 游击队有重炮?第32章 移民潮第51章 鱼雷攻击机第45章 民国(一)第13章 登陆琉球第18章 空袭第16章 英法德宣战第31章 二打白骨精第47章 大卫的三封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