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宗室留守

永历听完奏报,根本没当成什么重要之事,甚至连朱蕴金所详细描述的朱永兴庄严立誓,以及留恋美女也不感兴趣。痴人说梦,他给朱永兴的评价非常简短,只有这四个字。

“人各有志,不必勉强。他贪恋美色、滞留蛮寨也罢,入滇随晋王抗清也罢,随他去吧!”永历淡淡地说道:“各位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沐天波在随驾的文武百官之中,算是比较有头脑的,刚至蛮莫时,他便和华亭侯王惟华、东宫典玺太监李崇实经过商议后曾共同提出建议:趁着还未深入缅地,将文武将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永历帝入缅,以另一部分护着太子与晋王李定国所部会合。

这样,小朝廷在缅地也有外援可恃,即便缅人反复,皇帝和太子也不会让人一勺烩了。永历帝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可以考虑。可是,中宫王皇后却舍不得爱子远离身边,坚持不肯,此议终于作罢。可见,有时宠爱之心也会招致祸患的。

“陛下,臣以为世子殿下既有入滇抗清之意,不如——”沐天波自从建议被否决后,一直不死心,借着此故,又旧事重提,希望能将皇帝和太子分开,成为双保险。

永历听后连连摇头,说道:“皇后爱子心切,必不答应。沐爱卿,此事就不必再提了。”

沐天波无声地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下,说道:“陛下,岷王世子有出缅入滇之请,却名不正言不顺,何以成事?”

永历想了想,敷衍道:“岷王失陷于乱兵,生死尚不可知,岷世子暂不便袭爵,却不知给他何种名义方合适。可不要使晋王生疑,以为朝廷有怪罪之意啊!”

可小不可大,可虚不可实,更不能沾军权,以免晋王李定国怀疑朝廷要分其权,夺其兵,永历的话中就是这样的意思。

“陛下,臣以为可授岷世子留守之名。”马吉翔突然插嘴,并且表示了和永历不同的意见,“侯爵以下,可便宜晋封,后由朝廷追认,以表彰抗清义士之功。”

永历皱紧了眉头,狐疑地看着马吉翔,心说:这个家伙,朕早想杀之,可他巧言媚惑了李定国,挟晋王之势要胁于朕,现在又掌锦衣卫,以后在缅地还要多依靠于他,倒不好厉声斥责。只是不知,他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马吉翔淡淡一笑,开口说道:“陛下巡狩缅甸,然世人却诬陛下弃国,实可恨也!今下旨岷世子以宗室之尊、留守之名入滇,一可澄陛下入缅弃国之谣;二可慰抗清众将士之心;三不绝中外之望,不使清人有耻笑之柄。”

沐天波若有深意地看了马吉翔一眼,皱了皱眉,但嘴巴张了张,苦笑一下,把话咽了回去。

马吉翔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三个理由都无可指摘,可沐天波却知道第三个理由才是马吉翔内心所想。什么不绝中外之望,不使清人有耻笑之柄,根本是要推个靶子出去,好转移清军的视线,不使清军苦苦追赶。

监国,又称留守、居守,但实际上其间存在着区别。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已经确立了皇帝出巡、太子监国的制度。当时还有宗室或重臣留守的习惯,但这两者之间的轻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正常情况下,对严格遵守嫡长继承制的明王朝来说,藩王很难染指皇权,故在居守或留守时不会授其以实际权力。

也就是说,留守是个看似尊崇的虚名。在马吉翔看来,不过是给推出去的靶子增加些政治分量,既不影响皇帝和朝廷的权威,又能转移清军的视线的小伎俩。

永历当然听出了马吉翔话中的真正含意,沉吟了一下,他轻轻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天子弃国,中兴无望,永历知不知道自己入缅逃跑是不对的,会对国内仍在抵抗清军的将士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他当然知道,可他已经吓破了胆,明知是错也不肯回头。现在下旨让岷世子入滇留守,或多或少也算是弥补了一下永历对抗清将士的惭愧。

至于给岷世子可授人侯爵以下的封赏,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权力。封官许愿,赐爵封侯,在这皇朝末世之时,本就不是稀罕事。南明将领中,公、侯、伯可是一抓一大把,个个身份“尊贵”。而且,出于岷世子的了解,从永历到沐天波和马吉翔,都不认为他是个兴王图霸的材料,更谈不上会对皇帝和朝廷构成什么威胁了。

商议已定,选好了传旨太监,沐天波和马吉翔等人陛辞而出,各自散去。谁也没有想到,旨意一下,却给了朱永兴大肆发挥的空间,成了日后令他们悔之不及的大错。

……

“殿下——”太监翟国祯宣读完圣旨,赏赐完东西,见朱永兴没有什么反应,赶忙低声提醒。

啊,哦,朱永兴眨了眨眼睛,觉得应该有所表示,忙伸手去接圣旨,嘴里说道:“臣领旨谢恩!”

翟国祯表情有些怪异,手里的圣旨已经被朱永兴拿了过去,他咧嘴难看地笑了笑,却不想追究朱永兴的失仪。管他呢,这差事算是完了,赶紧回去,回去晚了,人可都开船走了,哪会有人等着他?

弄错了吗?还是电影电视里教错了?朱永兴抬头看了看翟国祯,翟国祯的老脸有些扭曲。管他呢,老子下跪已经是给了你天大的面子,还要怎么样?

“这是沐国公让杂家交给殿下的。”翟国祯又将一个小包裹交给了朱永兴,然后便急着告辞了。

火烧屁股嘛,还是怕被落下?朱永兴看着翟国祯远去的身影,鄙夷地撇了撇嘴,一屁股坐在藤椅上,把玩着圣旨,若有所思。

给个留守的名义,想让老子去顶缸,把清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惜,给不给这个名义,老子也得去当这个大头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翻拣着赏赐,眼睛慢慢眯了起来。

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201章 总攻(一)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15章 定情第202章 总攻(二)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章 无题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38章 广国公第101章 夜谈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86章 轻视,放松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71章 惨烈第182章 无题第36章 领悟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64章 计议第28章 离心之象第40章 两奸计议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13章 打压缙绅第4章 封赏,台湾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69章 讥讽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67章 排除万难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47章 一战定辽?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18章 紧急商议第78章 胜利之因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26章 初涉杀场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72章 厮杀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19章 景东会师第237章 京师暗战,伐倭之意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162章 广州战役(八)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6章 不一样的光复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81章 书院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91章 外交,内政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48章 急转直下第59章 无题第213章 清廷之反应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271章 阻击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106章 法阵第76章 再弃险要?第99章 军歌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01章 总攻(一)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变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4章 攻城第60章 会赵王第12章 不平等条约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