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讥讽

冯锡范,号希范,福建龙溪人(今福建漳州龙文区崎岭村),工官冯澄世之子。台湾明郑时期的主要将领,与陈永华、刘国轩并称为台湾三杰。

朱永兴虽然知道小说、电影什么的不靠谱,但“一剑无血”还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对冯锡范的印象也是很不好。而陈永华呢,自然不是什么天地会的总舵主,更不是什么武艺超群,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而已,但朱永兴就是很喜欢。没办法,先入为主的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恭贺大胜,献上贺礼,这些表面上的事情过去,双方很快便谈到了正题。陈永华和冯锡范根本没再提忠勇侯陈霸的事情,之前补上的调兵谕令已经让郑家知道了朱永兴的态度。有台阶,给面子,在东征大胜之后,再说这件事情便殊为不智了。

“策应东征,郑世子费心了。不知贵军计划什么时候发动,出动多少人马?”朱永兴听说郑家准备出兵,并没有什么意外的表情,台湾的荒蛮令金、厦诸将感到头痛,搬迁家属便诸多不愿,如今有了在陆地夺取立足之地的机会,岂会放过。

虽然话说得平和,但贵军这两个字一说出,陈、冯二人便知道朱永兴并没有要把郑军当作属下明军使用调遣的心理和打算,还是一副商议的口吻。同时,这也说明朱永兴的亲疏态度,郑家已经游离于朝廷之外。

“郑世子已经调遣精兵数万,战船数百,只待殿下谕令,便可出击攻取。”陈永华态度恭谨,说得也极客气,将郑家自甘于朝廷之下。要依令而行。

“那还是尽快出动吧!”朱永兴淡淡一笑,并没有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变而感到心喜,“汝阳王所率大军势如破竹,如果出动晚了,潮州怕是要落入我军之手了。”

这个表态有些讥讽之意,东征之初郑家推三阻四。按兵不动;如今想来摘果子,还做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难道没有谕令,郑家便会老老实实,真是笑话。

陈永华面有惭色,冯锡范却是神色如常,躬身领命,然后开口说道:“殿下,金、厦弹丸之地,不足养兵。可否定潮州为我军就食之地?”

“潮州一地怕是不够吧!”朱永兴早有准备似的拍拍桌案上的地图,示意陈、冯二人上前观看,手指在地图上划了划,“饶平、东山、云霄、漳浦四县如何?若是延平藩下兵强马壮,便是把漳州一并拿下作为就食之地,孤王也无不允。且还会派出得力官员治理地方,使藩下兵马无粮饷之虑。”

这四县在潮州东南,已经是闽省所属。朱永兴话中意思也很明确,想有就食之地。简单啊,从清军手中去夺吧!还有,这些地方打下来,朝廷还是要派任官员的,这合情合理,可不是你们郑家说了算的。

有些讥讽。又有几分揶揄。朱永兴装作没听出冯锡范话中的意思,就食之地嘛,可以,可这什么潮州总兵、知州之类的文官武将,就是不给你们郑家。

“总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这是郑家以前的做法。而所谓“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不过是一种形式,等于左手写报告,右手批准,恩威自操,何等愉快。但现在,朱永兴要改一改。形势不同了,郑家应该有所觉悟吧?

陈永华有些醒悟,冯锡范的脸却涨红了起来,与刚才的表情却是颠倒了。

有什么问题吗?延平王都是朝廷封的,他不应该有那么大的权力。之前惯出来的臭毛病,现在可不行。别人都求着哄着,朱永兴却偏要让郑家看看,不用你们,依然能够成事。你们不是自恃实力,不遵谕令吗,那就把你们甩到一边晾着去。

“怎么,延平藩下兵马众多,战船上千,却连这区区四县都拿不下来吗?”朱永兴突然沉下了脸,这么长时间身处上位,威严和气势还是积聚了很多,目光所望,冯锡范也不敢直视。

“殿下,清廷行迁界之策,我军粮饷供应困难,国姓爷又率兵收复台湾,金、厦兵马并不雄壮。”陈永华心中暗自叹息,躬身说道:“且闽省清军水师尚存,又有黄梧、施琅等叛贼,熟习水战,并不易取。”

“同安总兵施琅,嗯,倒是不可轻视。”朱永兴抿了抿嘴角,淡淡地说道。

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廷派出钦差大臣前往沿海各省监督《迁界令》的执行情况,出巡福建的钦差大臣是兵部尚书苏纳海。苏纳海至闽后,不仅监督实行《迁界令》,还巡视了驻闽的各清军部队,观看了施琅整练兵马的情况。同月的三十日,苏纳海回到京师,即上奏清廷,举荐施琅为总兵。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即擢用施琅署都督佥事、同安总兵官。

陈永华和冯锡范不由得快速对视了一眼,对朱永兴消息的灵通,感到很惊讶。

对于施琅,朱永兴可是比郑家更加重视。清军广东水师被击败,下一个对手便是福建水师,而福建水师中的施琅无疑是朱永兴比较忌惮的。幸好施琅还只是同安总兵,还没有成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元年,清政府在福建建立水师,设置水师提督一名、总兵两名,这是清朝组建的第一支水师部队)。

“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朱永兴话锋一转,目光在陈、冯二人脸上扫了扫,说道:“如果联合打击福建水师,或者重点打击施琅,可有胜算?”

思维跳跃得过快,陈永华和冯锡范都是一愣,然后便思索起来。

从总体上看,郑家是海军强于陆军,特别是南京一役后,精锐陆军损失惨重,面对闽省的清军和水师,几乎丧失了登陆进攻的能力和信心。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闽省清军既要防范金、厦的郑军,又要抵挡东征的明军,力量必然分散。而郑家少了广东清军的威胁,再联手南海舰队,击败清军福建水师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202章 总攻(二)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28章 双层爆破第122章 水利部第273章 溃败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108章 各怀心思第70章 正面决战第242章 莽女冲撞,宪政之思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155章 无题第20章 紧锣密鼓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272章 血战第86章 复台建议第29章 再提议和第13章 打压缙绅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86章 接战第138章 反扑第2章 高平莫氏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138章 反扑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23章 伏击之地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10章 慷慨陈词第35章 阻击第5章 破城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03章 总攻(三)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93章 战马论第92章 举棋不定第65章 布署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86章 复台建议第26章 提点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15章 被误导了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272章 血战第138章 反扑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19章 蛊神之誓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80章 京师大乱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102章 轰击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86章 复台建议第55章 土官表忠诚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85章 急行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章 世子殿下?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73章 小朝会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39章 兵临大理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8章 紧急商议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42章 北伐新策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57章 接驾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6章 无题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63章 攻掠辽东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