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辽东攻略

所以,充分发挥水师威力,以大军沿着长江一路向东推过去,最后把江浙清军一举全歼,便是朱永兴和参谋们反复商议后,所作出的最有握的取胜策略。

但计划虽是如此,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由于南昌清军的存在,明军如果继续沿江而进,攻打武昌的话,侧翼面临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南昌清军可以北进,夹击武昌城下的明军;还可以西进,偷袭岳州或长沙。

谨慎依然是朱永兴的性格特点,他在与郑王刘体纯会面,详细交代了讨朔军以后的作战特点和任务后,赶回岳州坐镇,立时做出了战略调整。

征朔军向岳州收缩,与荆州的友军成犄角之势,既防范武昌清军进犯,又使岳州无虑;殄朔军择日由岳州出发,东进赣省,兵逼南昌;派人传令,荡朔军由萍乡、宜春向北进兵,攻击南昌;抚州的魏君重的灭朔军第一师,吉安的征朔军第一师,两师会合,由西南进逼武昌;长江水师分一部沿江出动,袭扰武昌,使武昌清军不能全力增援。

战略主动权掌握在明军手中,时间也对明军有利。武器装备正从后方源源运来,讨朔军和伐朔军正在组建、换装、训练,破朔军正在壮大满编,水师陆战队正在扩大编制,江浙的反清暴动正在蔓延……

当然,采取稳步推进、控制节奏的战略战术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朱永兴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大江以南,而是在布局天下。在清廷看来这个要地,那个重点,在朱永兴看来不过是大棋盘的一角,可以缓取,可以暂不取,这对整个大布局来说,并不是什么急所。

目前正在交战的大江以南且不说,从甘陕、河南,到山东、直隶。再到京师、辽东,一个通盘的作战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筹划,还有物资的囤积,人员的使用,军队的调动就位。可以说,每一个明军的行动,都是在为这个大布局服务。

朱永兴虽在岳州坐镇。但所指挥的却不只是周围作战的明军,从广州不断送来的密信情报。使他不断调整着每一颗棋子,天下大局也是愈来愈清晰。

“老奴一战(萨尔浒大战)而王基开,洪太一战(松锦大战)而帝业定。殿下欲刺以封喉一剑,必决战于松锦,反其道而行之。”吴三桂面对着地图,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反复思索着,嘴中喃喃自语。

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松锦大战是清朝开国史上的三块里程碑,反映了清朝崛兴史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萨尔浒大战是明清重大军事冲突的开端。标志着双方军事态势的转化——明辽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沈辽大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标志着双方政治形势的转化——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终结,后金在辽东统治的确立;松锦大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破山海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

而朱永兴的大布局便是不中规中矩的北伐,却是截断辽东与中原的联络,将满清主力消灭于中原。这个计划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仔细研究之下,却是有其一定的理由,以及成功的依据。

首先。满清入主中原后,辽东所剩的兵将不多。都忙着去中原繁华之地享受,谁还愿意呆在苦寒之地。而且满清是不准汉人至关外垦荒居住的,那是他们留着作退路的存在。他们想着有一天,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还能回到关外去。

所以,如果按照历史上正常的北伐步骤走。满清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大肆劫掠,并带着大量人口和财物退出关外。然后在山海关、锦州、大凌河等地派兵固守,给明军收复辽东制造很多的困难。

其次,朱永兴对沙俄充满了警惕,不希望退至关外的满清有与沙俄勾结的机会。在历史上,沙俄唆使挑拔并支持分裂势力向中国蚕食是其惯用的伎俩,蒙古噶尔丹、阿拉布坦等叛乱,背后都有沙俄的影子。如果满清败退关外,形势自然与历史上不同,成为沙俄的棋子,向重复江山的大明骚扰进攻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一来,明军想要收复辽东,势必要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复杂的形势。

朱永兴曾对这个超乎常人想象的作战计划有过形象的比喻,叫做“前防狼,后打狗”。狼是指中原的满清,狗则指留在辽东的清军。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便是狼和狗的差别。

清兵入关后,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设盛京将军一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四人、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城守尉八人、协领十五人、防守尉两人、佐领一百三十一人、骁骑校二百余人人;主要驻防地为盛京、兴京、凤凰城、义州、牛庄、锦州、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宁远、广宁、铁岭、开原等。盛京将军属下共有八旗官兵七千余人,算上家眷,约有近十万之众。

没错,七千余兵将便几乎是辽东的全部军力,即便动员家眷,再加上黑龙江流域的清兵,兵力和战力又能提升多少?按照兵法上所说“避实击虚”的话,兵指辽东,倒也不算违背。

而一防一打,则更突出了作战的特点和方式。一旦切断了关内关外的联系,对于辽东便是进攻,对于关内便是防御。这是在分析了两边的实力后,得出的结论。先打弱,后击强嘛,这也是合乎兵法之道的。

当然,这个大布局的设想非常宏大,如果成功,一举定天下也不是奢望。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却还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

首先是大兵团的战略机动,以及能够保证粮草、弹药等物资的供应。明军现在能够动员的大小船只有数千艘,如果走海运的话,应该能够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尽量不出纰漏。朱永兴的想法是在济州岛或山东的长岛和登莱建立物资基地,以便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变数。

运力能够满足,但物资却需要囤积。不仅仅是粮食、弹药,还有为低温环境下作战所需的被服、棉衣等物。还有兵员,朱永兴认为最理想的战略是在山东开辟新战场,然后在山东至少招募到一个军的兵力。闯关东嘛,山东人是最多的。渡过渤海湾就是辽东,在气候适应方面。山东人是最适合在辽东扎根,最适合在低温环境下作战的。

其次便是骑兵部队的组建。西北有晋王的镇朔军,东北呢!朱永兴的想法是从镇朔军中抽调部分军官,再招募各军中善骑者。然后在济州岛利用朝鲜代买的马匹进行封闭训练,至少要有三千左右的机动骑兵,征战辽东才更有把握。

最后还有各种小的方面,比如侦察勘测要登陆作战地区的海情、潮汐、暗礁等情况,这个任务已经交给长岛假扮海贼的明军分舰队去完成;比如参战军队的集结、登船地点,如何保密;如何尽量地调动清军。使其防守力量更单薄;如何制造假象,使清廷能够继续呆在北地,难以下决定逃回老巢……

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朱永兴的计划是经过一年的准备,在后年的春末展开行动。从春末到冬初,即便是南兵不适应气候,也能打上多半年的时间。就算不能彻底消灭鞑虏。在辽东建立稳固的根基,也应该不是问题。

正因为有这个大布局的存在,朱永兴才采取了稳进的策略,既能多消耗清军的力量,还能不把清廷吓着。就象解放战争时,四野暂不入关。从而把傅作义集团稳在了平津一样。

到明年开春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只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光复大江以南,不耽误耕种,到了后年,便会有足够的粮草支应这场大战;而一年多的时间,各项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就绪,便到了封喉一剑刺出的时候了。

“松锦啊!大凌河。锦州,松山……”吴三桂脸上的肉抽搐了两下,作为参加过松山大战的亲历者,那场惨败只有身免的经历,让他至今还心有余悸。

辽金之前古人长途旅行的足迹并未穿过辽西走廊。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这里只开辟了无终(天津蓟县)至碣石(葫芦岛绥中),其间的榆关(山海关)至碣石正是辽西走廊的最西段,也就是说,秦时辽西走廊并未贯通。秦汉至隋唐各朝,从中原到东北的主要路线是出榆关再顺大凌河谷经建昌(现葫芦岛所辖)、朝阳转而向东,跨医巫闾山到东北重镇辽阳。

缘何如此?辽西沿海丘陵起伏,岩体广布,人烟稀少,虽有草丛毛道,仍处荒漠闭塞状态,既无重镇又无要塞,又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游牧为主,居民分散,没有较长久的地方政权,地方官吏不过是臣服中原朝廷的民族首领,朝廷和百姓没有打通辽西走廊的要求。

开拓辽西走廊通道始于辽而发展于金。契丹建立大辽国后,侵占了燕云十六州直逼黄河,辽西已成辽国腹地。辽军从中原俘获大批汉人,安置于辽西做奴隶。汉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开荒种地,建立城池。辽西走廊土地的开垦,促进了道路的开拓。

辽西走廊通道完善于明清。明初,辽宁西部除辽西走廊外全为蒙古势力范围,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国公徐达在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创建关城,设山海卫,始名山海关。

“关外”也就是山海关以东的地方,人们习惯叫做“关东”。山海关以东包括现今辽宁省大部,又称辽东。山海关的位置,恰好处于辽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像一把大锁,牢牢锁住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通道。古人称颂: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1442年,明王朝又下令修筑边墙,巩固辽西走廊安全,保卫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地位。修筑边墙之后,东北各地经朝阳入中原的古道再不能随意通行,辽西走廊作用凸显。

如果能切断辽西走廊。虽然清廷还能从京师以北的边墙,穿越燕山险要,从内蒙古绕回辽东,但拖家带口、辎重极多,要花上多少时间?而且从京师败退,意味着满清已经穷途末路,那些表面恭顺的蒙古部落会放这些大肥羊安然返回?起码察哈尔部便会象恶狼一样扑上去。以雪当年之耻。

“广宁中前所(绥中前所)、广宁前屯卫(绥中前卫)、广宁中后所(绥中)、宁远中右所(兴城沙后所)、宁远卫(兴城)、连山驿(连山)、宁远中左所(连山塔山)、杏山驿(锦县杏山)、广宁中屯所(锦县松山)、广宁中左屯卫(锦州)……”吴三桂的手指在背山面海的辽西走廊上慢慢划过,念叨着一个个地名。

这里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是沟通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明清在此争夺征战经年,可以说是染满了鲜血。

虽然朱永兴给了吴三桂这个于辽东湾登陆进攻的研究课题,其实更多的是让他能够在广州打发时间。

由辽东湾登陆早有定计,葫芦岛、锦州湾,或者由盘锦、营口直接溯辽河而进辽东。别的不说,朱永兴可是知道辽沈战役的。国军便是由葫芦岛登陆增援锦州的。因为现在的战船吃水较浅,明军更能直接进入锦州湾,连塔山都能绕过,由打渔山岛等岸边防线直逼锦州。

一阵笑语打断了吴三桂的冥思苦想,他有些不悦地抬头望去,透过玻璃窗,他看见夫人牵着孙子吴世霖正走过来。身后是儿子吴应熊和儿媳建宁诰命。

正如朱永兴所说,给吴三桂安排的府邸曾是清朝两广总督的宅院,说不上富丽堂皇,可在广州城内也算数得上号的。说到别致,自然是用了一些新材料,比如刚在广州富豪家中流行起来的玻璃格窗。带大镜子的梳妆台等等。

唉,女人哪!能和儿孙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快乐。吴三桂无奈地叹了口气,将未写完的辽东攻略合起,放到了一边。

“王爷,到了广州也不见你出去转转?有很多新奇可看呢!”张夫人走进屋,笑得畅快。说道:“今天王妃请去听戏,那戏唱得真不错,是从江浙来的班子呢!”

什么王妃,一个侍妾而已。吴三桂腹诽着,脸上却挤出笑容,说道:“你们开心就好,孤不是有公务嘛,殿下郑重交代的,哪能马虎对待?”

吴应熊和建宁进屋施礼,吴三桂点了点头,笑着抱起孙子吴世霖,坐在椅中逗弄了片刻才交还给夫人。又说了会儿闲话,张夫人便起身和建宁、孙子去后宅,吴应熊则被吴三桂叫住。

被绑架投诚之后,吴应熊到情报局当了个小官儿,工作也不忙,不累,就是把京师中的一些情况编辑汇总。比如他所知道的京师中官员中的脾气禀性,弱点优点等等资料。

当然,出于叶虎的授意,吴应熊也能接触到一些较机密的情报,并带给吴三桂以作参考。这是不怕他漏密的,反倒是一种无形的震慑。通过他,也能让吴三桂知道情报局的庞大和无孔不入,使其息了异心。

“父王,清廷正拟议调动山海关和宣府的兵马。”吴应熊待吴三桂坐下,才开口说道:“蒙古诸部只有科尔沁和喀尔喀出兵,其余则或延宕,或输马匹,私下言北兵不习南战,勿折损人马。”

吴三桂心中暗惊,情报局已经渗透进了蒙古诸部,于其动向言语尽皆掌握,看来有些蒙古诸部的高层很可能与明廷有勾结啊!

“父王,清廷怕是在南方支撑不下去了。”吴应熊继续说道:“孩儿在海上见识过明军的水师,巨艘如楼,桅樯如林,实在不可敌也。有此水师,整个沿海由江浙至辽东,都将受到威胁。不断调兵南下,空耗实力,且令北地空虚,愚者之见。”

“嗯,吾儿的判断不错。”吴三桂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虽然如此,清廷却骑虎难下,不得不与明军在南方争夺,起码不能示弱。否则,人心更变,连北地恐怕亦不安稳了。”

“如此耗下去,正中岷殿下的计谋。”吴应熊冷笑了一声,说道:“现在便是为将为北伐打基础,清廷不会看不出来吧?”

“看出来也好,看不出来也罢,四大辅政谁敢畏缩,谁敢提罢兵议和?”吴三桂在地图上重重点了点,“划江而治是不行了,岷殿下岂肯弃已占之地?黄河?那便是不战而弃,四大辅政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272章 血战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47章 齐集元江第230章 暗战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166章 无题第209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66章 弃险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04章 二破营寨第28章 封官儿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86章 接战第12章 命运的安排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196章 鉴第85章 无题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217章 困局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145章 相似的攻击路线第3章 绝死一击第20章 紧锣密鼓第93章 三马来会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惩第43章 保宁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93章 三马来会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楔子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26章 兵临城下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60章 会赵王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59章 无题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18章 元江城防第74章 东逃,后路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5章 破城第67章 排除万难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113章 穷追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4章 后中先,大海战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80章 特殊人才第83章 北望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104章 报应第199章 接战第99章 军歌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93章 三马来会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237章 京师暗战,伐倭之意第131章 东征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