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王在法下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之后又有1258年《牛津条例》的制定和1295年“模范议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议会制度从起源到形成的界标。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英国议会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走完萌芽、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而直到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从只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到平民代表出席议会,到两院制的形成,英国奠定君主立宪制用了四百多年。朱永兴呢,他准备用多少年来形成类似的政治体制,结束一人决定天下福祉的封建帝制?

五十年,至少要有个雏形,要有宪法性的文件,要有限制封建君权的条文,要形成集体决策的机制。这是朱永兴给自己定下的时间表,很紧,很紧。但他也有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那便是在不昏头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将由他推动,且将是他心甘情愿的。

而英国的议会制,几经反复,几经斗争,英王是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是搅尽脑汁要收回自己的无上权力。在这种曲折的进程中,有流血,有牺牲。有战争,有阴谋诡计,总之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至于贵族议会这个阶段,在中国是不大可能存在的,也没必要存在。平民呢。在战争中壮大起来的商人集团,传统的士绅阶层,退役的功勋军人,工厂主,都可以算上。农民嘛,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恐怕会是最后一个步入议会的社会阶层。

不要求一开始便尽善尽美,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长期而不断改进的过程。朱永兴也不会一开始便放开过多的权力,并不是他舍不得,而是没有人会做得比他更好。

自信,穿越者的特有品质。别说是现在的朱永兴了。哪怕是穿越成一个乞丐,也定要改天换地,得谁踩谁,美女成群……

“任何大明公民,如未经国法裁定,皆不得被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吗?朱永兴仔细审看良久,缓缓拿起玉玺,郑重地盖了下去。

总理处的主管查如龙张了张嘴。略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躬身恭敬万分地接过了这旨诏书。

十三世纪的英国法学先驱布莱克顿在大宪章确立数十年后就写道:“国王不能屈从于臣民,但必须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是法律制造了国王。”

现在。朱永兴不必服从于上帝,但此纸诏书一下,则在书面上形成了“王在法下”的理论依据,使大明真正走向了“法治社会”。

说到法治社会,便要严格它的定义。中国古老的法家学派的法治,是以君权为基础的。跟现代以人权为基础的法治,有很大不同。首先便是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则是君主和官府并非依照法律而是按照自身意志施行统治。

另外,法治跟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员颟顸腐败,法律反而产生毒素,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

所以,法治的本质在于政府守法,即为狭义法治。政府守法意在防止权力专断,能通过公开、稳定的规则为民众行为作出有效指引,进而提供生活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使人们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法律之下的自治。因此,在朱永兴看来,法治类似于诚实,政府不守法则类似于诱骗,违背了公民当初的守法预期。

“不过是没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朕亦不是滥杀之人,倒也不必可惜。”朱永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指着旁边的板凳示意查如龙坐下,沉吟着说道:“国家法律愈发达,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重要。这不仅有内在价值,还有外在功用。借助丰富的法律,有效地贯彻执行和依法裁断,会促进经济交往的稳定和繁荣,能化解大量的社会纠纷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基本的公平正义。”

“万岁天纵聪明,学识卓越,目光远大……”

“但朕并不精通法律条文。”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躬亲断案吗?朕可不去丢丑。”说着,他的脸沉静下来,沉声说道:“从小处看,法治能维护社会稳定;从大处说,能推动国家的崛起和富强,甚至能保几百年不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查如龙似懂非懂,虽然也知道自古以来所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不过是个说法,也真有什么特别的例子。至于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他听着有点悬,不是有点悬,是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朱永兴说得并不过分,在大规模商业交换和工业制造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在英国的发展历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助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治理方式,英国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政治动荡,更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昭武元年,圣旨下,也许没有太多人会往“王在法下”这方面去想,而是认为这是在弥补前朝弊政,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枉法恶行;或者是在给来源复杂的大明官员将领宽心,让他们不必过于担心朝廷会算后账。

认识的偏差不要紧,毕竟人们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还为国家中兴、君主贤明而欢欣鼓舞,谁也不会想得太远,更不会想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事情。

时间,也只有时间才能让人们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也只有真正的贯彻执行下去,才能让人们知道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未完待续)

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55章 土官表忠诚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85章 急行第84章 后中先,大海战第83章 水西之变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158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第65章 布署第74章 东逃,后路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73章 小朝会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29章 宗室仪仗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55章 无题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59章 援军?援军?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81章 书院第90章 援助水西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106章 法阵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209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95章 初印象第92章 伪造,诡道第122章 水利部第67章 梆子腔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14章 篡改圣旨?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160章 大结局第76章 再弃险要?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4章 攻城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89章 胜利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章 安沛入瓮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70章 开路迂回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66章 弃险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200章 占优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34章 石屏扰袭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99章 军歌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6章 柔情蜜意第87章 水西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