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官员任用

最近身体不好,状态也差,请大家多多谅解。

新年依始,昭武纪年作为了新王朝稳固并进取的标志,正式载入史册, “想当年哪……”、“那还是昭武年间的事情……”老百姓常用的口头语,便从此改变了。

尽管恩科很快便要开了,但官员的任命和派遣一直没有停止,朱永兴实在是有些信不过靠科举选拔上来的文官。书院里毕业的,南方老光复区的,或者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或者是有实践经验的,不管你是不是科举正途,不管你是不是有功名在身,大量的官员都被派往北方任职。

但无论怎么说,这些官员都是知识分子,这点是不用置疑的。而作为明代的知识分子,能够矢志不移,不受任何压力的驱使,始终如一者是凤毛麟角的。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顶得住生与死考验者,就不同凡响了。然而,能够再顶得住高官厚禄、花翎顶戴,抑或恩情和相知的诱惑者,更是万里挑一了。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太想侍奉当朝者,如果当朝者给点颜色,他就会肝脑涂地。尤其是那些未入仕者,更是觅机会过一回官瘾。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无论是哪个朝廷,即便是清廷,也会吸引很多的读书人为其效力。而就朱永兴来说,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是最容易收服的。

既有风骨,又是干吏。这样的标准未免要求过高。而且,就现在而言,恢复重建已经与风骨无关,更考验的是官员的能力。那些屈膝于满清的,也被牵连治罪,再来一次战争考验。也完全没有必要。随着法律的完善,只要你实心任事,朱永兴便不会过于苛责,甚至会有相应的奖励廉政官员的措施。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是不错的。朱永兴需要能理解并执行政策的官员,需要拥护并忠心自己的官员,但这与任人唯亲还是不一样。有些人风骨刚挺,但却迂腐固执,在朱永兴眼中。却不如那些热衷仕途、有些媚上的官员好用。

要不怎么说人才的标准与时代不能脱节呢! 现在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不正是需要精于民政,能尽快使地方恢复以减轻财政压力的能吏吗?

把满清集团驱赶出关后,尽管还没有犁庭扫穴,最后消灭,但主题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沦于地方割据政权的满清,已经不必集举国之力与之战斗。换句话说,满清集团已是分崩离析、苟延残喘。只是一个局部威胁,依靠不顿加强的东北军区。再有北京军区的配合,足以克制。

而另一个强敌漠西的准葛尔部正在崛起,已经兼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招土尔扈特部排挤到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又把和硕特部的人赶到了青海、西藏。再过几年,准葛尔这个狼羔子将与沙俄勾结再起刀兵。迫使车臣、哈萨克等汗国归附于沙俄。

打铁还须自身硬,朱永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现在是五分关注军事,五分关注民政。只有尽快使华夏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才能够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发动对大漠蒙古诸部的战略攻势。

gdp还是什么别的名词,朱永兴在前世是比较反感用数据来衡量官员的政绩的,但现在,他无奈地发现,哪个地方的钱粮缴纳的多,哪个地方的官员便让他感到赞赏和欣喜。而湄、河总督宗守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为粮食基地的设想,在不断地扩张垦殖中越来越变为了现实。这其中,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是名不虚传,但宗守义等人也确实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湄、河两省越来越多的钱粮支持,提前发动北伐战役,朱永兴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底气。

“量才施用,不必过多计较什么功名高低。”朱永兴想简拔宗守义入阁拜相,可也知道这新晋的资格有些令人诟病,尽管他从来不认为这个类似于后世文凭的功名会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张卿,你虽是举人出身,可也不失为国家栋梁,入阁亦是名至实归。”

没错,遍观现在的朝廷重臣,除了郭之奇进士出身外,连张煌言也不过是个举人。其余人等,则多是秀才出身,实在是有些可怜。但这些人都是随着朱永兴从逆境中走过来的,无论是体会他的意思和工作能力,还是对他的忠诚,都是无可指摘的。

当然,如果宗守义只是入阁,虽然年轻,但有骄人的政绩,也不算过分。可要当次辅,却令众臣们有些反对。因为朱永兴不用宦官,内阁的权力本就很大,而首辅或次辅,不用再依赖于太监送达批红,职权便如同以往的丞相。宗守义才多大年纪,他有那种圆滑处世的手段,有纵观全局的眼光,有能够服众的威望和信心吗?

“万岁以实际能力选拔能臣,本无可厚非。”张煌言自郭之奇北上之后,便是内阁中资格最老的重臣,也是最敢直谏的一人,“然宗总督虽政绩卓越,却只是地方大员,于垦殖、扩张富有经验,若统筹全局,恐力有未逮。”

到底还是年轻,资历不够啊!朱永兴知道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这样的阁臣大都是十年寒窗,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

虽然现在朝廷的内阁官员基本上不属这种类型,但骤然有新晋凌驾于他们之上,依然是令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或许可以缓一缓,先让宗守义入阁,融洽了与同僚的关系,熟悉了内阁工作,并且再做出些成绩后,就无人有异议了吧?

朱永兴思索着,决定还是要提拔宗守义这样的新晋,以使内阁不落入政风因循的旧圈之中。循名责实,积极有为,于政事有创见和主张,这才是朱永兴所希望看到的官员。(未完待续。。)

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169章 讥讽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17章 断臂?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64章 计议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201章 总攻(一)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90章 援助水西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91章 川滇呼应第73章 人心散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30章 无题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123章 光复昆明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70章 开路迂回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166章 无题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1章 陌生之地第37章 缅局有变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80章 京师大乱第84章 抢滩登陆第52章 血战厮杀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1章 杭州,西湖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138章 广国公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11章 结果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21章 柔情蜜意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36章 缅甸“行宫”,决战之前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章 北愁南喜第27章 诈取缅关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34章 石屏扰袭第104章 报应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59章 援军?援军?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