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

清军缓缓后退,而明军火箭的攻击还没有停。俄尔哈不由得恨恨地啐了一口唾沫,回头望去,远处明军的战阵如山岳般巍然不动,他似乎能看见明军士兵铁面具后面冷诮的目光。耀眼的闪光涌动起来,明军的阵线向前移动了,刺刀如林,反射着刺目的光。

“有道是穷鼠噬猫,鞑虏此番反扑的气势倒是很足。”卫朴收起了望远镜,抿了抿嘴角,又是嘲讽的冷笑,“可也仅此而已。”

战况的激烈远不是卫朴所说的那样轻松,但胜利者是可以如此故作骄矜的。当然,卫朴有自己乐观的理由,有胜利的信心,这些都源于后方的补给。不仅是物资,还有新兵,缺一个补一个,再打下去也能保持数量和实力。

定额定编,使各支军队的军饷得以控制,同时,一视同仁的补充也消除了将领们有保存实力想法的空间。军人嘛,就是要专心打仗,不用纠缠于乱七八糟的事情。

文臣督军,没有;太监监军,更不可能。将领有指挥的自由,可却并不能成为拥兵自重,甚至举兵作乱的条件。因为没有了私军,饷粮都由朝廷供给,退伍、伤残的安置到位,阵亡的抚恤优厚,将领们没有了家丁,也无法控制军官的晋升,谁还会参与作战?

说到底,只有自己做得不好,才会担心军队,担心武人。也只有积弊丛生的制度,才有明末士兵不堪战、不愿战,将领畏死怯战、贪婪自私的局面。

而大明积弊最深的便是军屯制度。早在明建国初期,朝廷用驻防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驻防内地,还是边疆。每个兵士都由国家分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都要自己耕种,自给自足,这样可免去百姓的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

应该说,这种以守军耕种的屯田法在一定时期收到了效果。但是,好景不长。广大军士辛苦耕种的土地和收获的粮食逐渐被他们的直接统治者——各级将吏、地方大员任意占种和侵夺。屯田制遭到破坏,而夺占耕地者迅速富裕起来。

这些夺占者有镇守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总兵官、副总兵官、都司指挥使,就连那些千户、百户等低级官吏和他们的子弟也敢于侵夺。驻守边疆的将吏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都私自设置自己的庄田,霸占水利设施,夺占肥地、好地,随意役使部属军士为他们耕种,收获全部归己。

明代的边防军多由罪犯充任。列居九边之首的辽东,戍边“军士多以罪谪戍”。他们被加上各种重罪名目而充军到辽东。编入军队。一年到头,他们除了修城、担任守卫,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屯田。他们真正成了当地各级将吏的农奴,份地随意被夺占,收获物可以随意被征收或全部没收。

于是,朝廷窘于财政,士卒陷于贫困,只养肥了一群拥兵自重的军阀。以及他们手中少量的家丁精锐。这样的军队,战力如何保证?

现在呢。从军官到士兵的军饷是足额的,发放也是层层监督,谁也别想着喝兵血、吃空饷。不用文官或太监,只是讲武堂的军官控制中下层,只是后勤、军法、指挥等各司其职,分权牵制。便基本上形成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

陶继智身为吴氏旧将,年岁已经不小,也经历过辽西的几场战事,特别是松锦大战。眼见清军反扑失败,败向锦州。立时便觉得大局已定。对卫朴的自信言语,他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鞑虏应再无力主动出击,只能是依女儿河固守。至于迂回绕袭我军后路,一来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可调派,二来怕也是惧我军火器犀利,轻骑迂回成功,也难切断我军退路。”

“纵使切断,我军有海上供应,亦是不怕。”卫朴停顿了一下,又有些不甘地说道:“只可惜要稳步推进,这攻取锦州的功劳,怕是要被别人夺去了。”

陶继智想了想,猜测着说道:“也不确定吧?若是鞑虏主动撤退,咱们白拣了功劳也说不定呢!”

“那就要看他们选择在哪里登陆了。”卫朴思索着说道:“清军在哪里防守薄弱,还是他们试探之下最为清楚。”

陶继智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南方战事已了,王爷要回兵部任事了吧?”

“应该是这样。”卫朴并不太确定,他若有所思地看了看陶继智,试探着说道:“荡朔军若立大功,王爷的脸上也增光啊!兵部尚书一直空悬,说不定很快便要确定了呢!”

“我觉得兵部尚书一职恐怕不会轻易予人。”陶继智微皱着眉头,分析道:“万岁要保持平衡,军队中的派系便要照顾到。晋王、魏王、赵王、郑王,再加上王爷,太难选了。”

卫朴轻轻叹了口气,对这件事情也不好置评。若说最有资历的,应该算是晋王李定国。可李定国明显志不在此,只想着在外统兵征战。而吴三桂呢,尽管是举旗反正,可毕竟有降清的污点,只可能是希望最小的候选人。从自身的体系来说,再加上亲疏关系,卫朴自然希望朝中有人照应,但也知道希望不大。

至于说到的“他们”,则是从南方调来的水师和陆战队,以及北京军区抽调的一个主力师。这支联军已经从天津登船,将要在锦州湾左近进行两栖作战。也就是说,在荡朔军步步逼进,似乎没有什么危险的情况下,总参谋部采取了更有威胁性的军事计划。

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无论在哪一处登陆成功,都对锦州清军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正面的荡朔军紧紧压迫,侧后的明军迂回包围,按照清军的兵力,绝对是难以抵挡这两面的夹击。

要么死守锦州,然后由死守变成守死;要么先行撤退,避免被包围歼灭的命运。锦州清军的选择就这么两条,而每一条选择似乎都并不美妙。(未完待续。。)

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104章 二破营寨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2章 女考生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12章 命运的安排第20章 紧锣密鼓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195章 无题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143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第203章 总攻(三)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89章 进退两难第111章 结果第182章 无题第135章 汉服傣家女第101章 夜谈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7章 诈取缅关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26章 兵临城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45章 大反攻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4章 攻城第74章 贪心不足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30章 暗战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35章 阻击第77章 意外之功第3章 绝死一击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60章 会赵王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85章 无题第196章 鉴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43章 保宁第81章 书院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88章 毒蘑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52章 破城攻击,向前向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05章 阻击,顾忌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46章 合击之前第33章 无题第16章 柔情蜜意第32章 鱼龙白服第48章 急转直下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1章 登陆山东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9章 决战第96章 死地难脱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