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战局急转

先弱后强,各个击破。这未必是始终如一的原则,但对于后方的总参谋部来说,却是最容易想到的,也被认为是最有把握取得胜利的。

尽管以皮熊、胡国柱等为首的东北军区本部希望援军能在营口,或者更近的地方登陆,给盖州清军侧后插上一刀。但忠实执行命令的援军部队,还是在锦州湾附近选择了突破点——大凌河。

这个突破点固然不能象小凌河那样,直至锦州城下,但因为距离的关系,也使得锦州清军的增援不过很快到达。而由大凌河溯流而上,可抵大凌河城(现凌海市),切断锦州清军的东退之路。

历史上,大凌河城作为锦州的东部屏障,南临辽东湾,北依松岭山余脉,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明清两军围绕此地曾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特别是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明清两军杀得惊天动地,最后的结果是明军几次增援都失败,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投降,明军在关外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即所谓的“关宁铁骑”基本上被摧毁殆尽。

所以,明军的锋锐虽然没有直指锦州,但其后的效果却更狠辣,显然是有将锦州清军围而歼之的打算。

海上帆樯如林,岸上炮火连天,厮杀声响彻大地。明军的攻击猛烈而突然,三千多驻防清军也是拼尽了全力,却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明军士兵和武器装备登上陆地,加入战团。

此次明军光出动的水师便有南方调回的舰队、天津水师,以及东北军区的部分水师,作战部队则有陆战队六千多,北京军区抽调的一个得到炮兵加强的整编师,一万五千余人;直接增援荡朔军的部队则是从山海关开出的一个师。而山海关只留下几百人防守,那里已经没有了威胁。

而驻防清军不过三千多,且是分守大凌河东西两岸,在明军兵多炮猛的打击下,拼命抵挡也无济于事。陆续登陆的明军先是以小旗为单位,迅速参战。努力将清军推向外围,扩展登陆场。随着兵力越来越雄厚,总旗结阵,以更猛的姿态压向清军。

火枪声响得如同爆豆,大团大团的白烟升腾而起,又在空中飘散;轰天炮、佛朗机也加入了战团,爆炸的火光一个个闪现,掀起黑色的泥土,带起滴血的残肢。

东岸是明军的主攻方向。随着一座座浮桥被炸断,大凌河的阻碍使两岸清军的配合更加困难,东岸清军的崩溃已经近在眼前。

“一半时恐怕无法完成清除,这该死的鞑虏。”杨彥迪看着前方在河中清障缓进的船只,恨恨地骂着,登陆成功也不能让他急迫的心情有所缓解。

沉船、木桩,老把戏,却阻碍了舰船的继续深入。掩护和火力支援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物资的运输。

总兵赵得胜瞭望着岸上的战况,心中在反复盘算。如果舰船不能跟上。只是陆军轻装疾行,夺取大凌河城还是很有希望的。但这也冒着风险,他要确定水师到底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清障,运着物资和重装备赶到。

“一天时间够不够。”赵得胜放下望远镜,用极其认真的神情询问。

杨彥迪愣了一下,有些明白了赵得胜的想法。略想了想。他用力点了点头,“估计只是前面这几里需要清障,我就不信鞑虏把整条河里都栽上木桩了?”

“那是不可能的。”赵得胜心中稍宽,脸上浮起了一丝笑意,说道:“我要率陆兵轻装疾行。赶在锦州清军来援前攻下大凌河城。杨将军也知道,轻装所携弹药有限,若是战事激烈,恐怕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我明白了。”杨彥迪一跺脚,说道:“放心,最多一天一夜,就是水运不通,我和水师上下肩扛背驮,也不会短了物资供给。”

“那就太感谢了。”赵得胜庄重地敬了个军礼,说道:“我这便登岸指挥,物资供给便拜托杨将军和水师兄弟了。”

“我再多派人手,多派船只。”杨彥迪回了礼,送赵得胜登上小船。

……

海路的快捷不仅仅是运输上的方便,更有信息传递的迅速。这边把登陆的时间和进程不断由快船通知友邻部队,以便更加默契地配合作战。

地动山摇的连声巨响,火炮喷出的浓烟将炮兵阵地全部笼罩,大地似乎都在抖动,连远处的骡马都不安的嘶叫起来。

大量火炮喷出浓密白烟的同时,炮口间同样凌厉的炮焰闪过,呼啸出膛的铁弹,高速旋转着,在空中发出夺人心魄的尖啸。

惨叫声连连,清军狼狈地从原来的炮兵阵上撤退,拖拉着完好的火炮,向更远的地方转移。

一场炮战的结果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起初,明军只有射程最远的天威炮、火箭炮能与清军的红夷大炮抗衡,可惜准头很差。等到水师的重炮从塔山附近的海上登陆,又运送到前线,清军的红夷大炮便立时丧失了射程上的优势。毕竟他们的红夷大炮都是老式的,不能和明军购自英法的长管炮和加农炮相比。

而在锦州,清军布置的火炮是最多的,可见其对锦州这个辽西咽喉的重视程度。也正因如此,俄尔哈率军反扑失利后,便退守女儿河,寄希望于火炮的威力,挡住明军。

开始,战局似乎如预想中发展,红夷大炮加上河流阻隔,明军的逼进被扼制住了。但现在,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火炮被迫后撤的结果便是不能压制明军,不能有效阻挡明军架设浮桥的企图。

但俄尔哈并没有气馁,他把火炮后撤,避免继续的损失,但却在河对岸两三里的距离掘出壕沟,并使火炮能够打到岸边,准备粉碎明军的跨河进攻。或者来个半渡而击。

炮击渐渐停止,烟雾消散,视野也清晰起来。河水哗哗地流着,不时有浮桥的碎木漂过,残损的浮桥只有几根木桩,孤零零地竖立在岸边。

清军退得干脆。毁掉了所有的浮桥,就打着跟明军隔河对峙的主意。这也让明军轻松占领南岸,包括一些制高要点。

“世上没有固若金汤的防线,如此被动防守,鞑虏已不足为惧。”作为荡朔军的总指挥,夏国相亲临前线,观察最新的战况,并调整布置,“现在打过河去已不是主要目的。为了策应友军行动,把鞑虏的兵力吸引住,牵制在锦州,才是最关键的。”

“友军决定在大凌河登陆?”卫朴喃喃地重复了一遍刚送到的通报,脑海中闪过大略的地图。

“把地图铺开。”夏国相招呼着参谋布置,高级将领们围上来,注目于地图。

“这里——”夏国相用手指点了点大凌河入海口,然后手指上划。直到大凌河城,抬头扫视了一圈。说道:“都明白了吧?断敌退路,这是围而歼之的计划呀!”

“锦州到大凌河城三十多里,从登陆地点到大凌河城——”卫朴伸手量了一下,说道:“大概也差不多。友军是否能赶到锦州清军回援前达成目标呢?”

吴三省早已由征朔军平调至荡朔军担任参谋长,这也是将各军将领混杂,尽量拆分派系的手段之一。对于目前的战局。他从总参谋部得到的计划更详细,知道得也更多,便笑着说道:“大凌河城并不是非要攻取,各位应该知道我军掘壕固守的能力吧?只要封堵住大路,锦州清军便是前后受敌。难道我军不动,光看着敌人逃窜、突围吗?”

“那自是不能。”卫朴讪讪一笑,说道:“那我军便继续猛攻,使敌人脱不开身?”

“自然要给当面之敌施加足够的压力,将其尽量吸引住。”夏国相看了一眼吴三省,得到他点头赞同后,便直接讲解作战布置,“若急于渡河强攻,兵马不得施展,敌人多半要对我军半渡而击。而我军的作战目标已经改变,进攻方向也应有所调整。所以,我军的主攻方向将由北转向东,沿女儿河推进。”说着,他把手指放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由松山、杏山直接向东,直至女儿河的拐弯南流处。

吴三省笑着说道:“山海关的援军正乘船赶来,不日便将于塔山附近登岸助战,我军的后路是可以无忧的。如果不能攻占北岸的清军据点,牵制力度便极有限。而当面清军的防御很强,我们难道就非要把头往墙上撞?”

女儿河由西向东流淌,将锦州与松山分隔南北;而河流在流过锦州不到十里后便与小凌河会合,转而南下入海。夏国相和吴三省所说的继续东进,便与后世的京哈高速路线差不多,不渡河北攻锦州,却要沿河从锦州南面越过,再东过小凌河,从而达成突破。

既然不以攻取锦州为主要目标,象长管炮和加农炮这样的笨重家伙便可不必携带,留在岸边成为防守的中坚。女儿河是锦州清军的屏障,可也是其反扑的障碍。只要留不多的人马,清军想跨河攻击,却也困难很大。

而即便是被清军打过河,松山也绝不是清军一时半会能够攻下来的坚固堡垒。再者,援军从塔山登陆赶来,也使明军不太担心后翼的安全。清军越是往里钻,被围堵住的越多。

通俗地讲,东进计划就是迫使锦州清军不得不随之移动,弥补沿河防御的疏漏。而明军一旦在东面越过小凌河,则在形势上便如同包抄了锦州的后路,是一个迂回大包围的态势。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对峙,施加压力也好,制造威胁也罢,就是不能让锦州清军得到放松,就是之后为了追击或夹击打算,明军也要占据更近、更有利的位置。

一番商议之后,荡朔军决心以两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进兵团,留下一个师在原地与清军隔河对峙。同时,派出信使与水师联系,希望他们能抽出部分船只赶来小凌河,以更方便地越河而过。

现在的辽东湾海面,大大小小将近两千艘船只,只要消息送到,抽调出部分船只还是比较快捷方便的。而东进兵团的行动,恰好又有扫荡沿海之敌,接应友军的意味。

……

辽东战局在胶着了数月之后,突然发生了急剧地变化,这大大地出乎了清廷的意料。

当然,从席卷大半个中国到步步败退,出乎意料的事情多了。但这一次,清廷终于意识到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新兴的政权,一个有怎样筹措能力的政府,一个狠绝到底的帝王。

本来,按照清廷的估计,明军在光复北地之后,至少在一年之内不会有大规模战略攻势的可能。因为凋弊的北方是个沉重的负担,满清之所以放弃,也是看清楚了,北方不比南方,握在手中要么拖垮财政,要么遍地都是因饥困而暴动百姓,成为巨大的火药桶。

所以,满清劫掠一番后撤出关内,把这个负担扔给明廷。而背上这个负担后,除非明廷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要耗费钱粮安置赈济,也就没有了出关作战的物资保障。

而一年时间,满清认为应该足够调整、休养,理顺内部,并且重新稳固与蒙古诸部的联盟。然后呢,一切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与明军再开始反复争夺就是了。劣势是肯定的,但辽东的气候环境,也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因素。

但满清显然大大低估了朱永兴的能力,低估了现在的明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估了被调动起来的百姓的积极性。

北地百姓固然还穷困,但已经不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而明廷通过各种措施,甚至发动灭国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拥有了发动战略进攻的钱粮。满清呢,只不过熬过了一个冬天,垦荒耕种还未完全开始,便被迫动员起大部分青壮,与明军进行一场他们极不希望进行的消耗战。

…………(未完待续。。)

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27章 诈取缅关第54章 再退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74章 东逃,后路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56章 拒诏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98章 以南养北第93章 弃城集军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122章 水利部第58章 新晋郡王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92章 伪造,诡道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05章 阻击,顾忌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20章 大势,决择楔子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3章 无题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67章 排除万难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99章 军歌第113章 穷追第5章 破城第60章 会赵王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23章 综合实力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68章 多番的降将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5章 破城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7章 欢歌畅饮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第92章 伪造,诡道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60章 会赵王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81章 书院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134章 非奇袭,即决战第31章 故国风情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31章 故国风情第272章 血战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147章 一战定辽?第92章 举棋不定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3章 召见群将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3章 安沛入瓮第47章 齐集元江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81章 袭扰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阴谋第12章 不平等条约第93章 战马论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