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蚕吃人

李国栋笑道:“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投献土地的农户不愿意的话,那么他们的地就不用改造,让他们自己弄。弄不下去了,也许他们就会干脆把地低价卖了。愿意改造的农户,以后他们的土地也一并租给善于经营土地的富农,他们自己领田租。那点田租自然不够他们养家糊口,所以说他们愿意进入农场当雇工,或是进去工场干活,给他们优先权。”

“这办法倒是不错。”钱谦益摸着胡子点了点头。

当然改造成了农场的农田,一样是不给朝廷缴纳税收,还有一部分田地还是祭田和学田,祭田是一个家族的公共田产,用来祭祀祖先、赡族等;学田是地租供入书院,作为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等的开支。学田和祭田不仅免税,即便是钱谦益哪天犯了事被捉拿下狱,要抄没家产了,祭田和学田都不受影响。

事实上土地兼并,除了利用功名让农民投献之外,在明朝土地兼并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些非法商人恶意打压粮价,使得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他们再低价买下自耕农和小地主的土地;更有甚者,一些商人引诱自耕农和小地主赌博之类的,再向他们放高利贷,夺取了他们的土地。

商人夺取来的土地,自然也是投献到有功名的人名下,他们收取的地租和士绅分成。

那些商人帮着士绅掠夺土地,这才是最恶劣的土地兼并。

李国栋给卢象升和钱谦益指导的这条路子,事实上对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任何改善效果,反而会加剧土地兼并,而对大明来讲,也不可能增加一块铜板的税收,对大明朝廷没有一点好处。

但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挽救大明朝,这个已经彻底烂掉的朝廷,也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李国栋需要借助李自成、张献忠和多尔衮的力量来重新洗牌,至少清洗了北方士绅和奸商,那样就干净多了,再利用崇祯,对东林党实施打压和转型双管齐下的办法,完成社会变革。

谈妥了田庄改农场的事情之后,卢象升和钱谦益都同李国栋签订了协议,由李国栋安排人来对田庄进行改造,改造完成之后,卢象升和钱谦益把土地的佃租分给李国栋一成。改造的时间从秋收之后开始,到来年春耕之前。

要引导江南士绅转型,最重要的还是工业化的事情,水利纺织机和水利纺纱机的出现,使得工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用不了多长时间,丝绸和棉花的产量就会跟不上工场的需求,到了那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就会让更多的农田变成桑林和棉花地。

桑叶和棉花的生产,明显不需要水稻田的人手,到了那时候,士绅阶层将会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农民,也就只能进入工厂做工养家糊口,那就是蚕吃人的时代到来。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李国栋又献上了一种新式的犁。他要让蚕吃人的时代提前到来,那样才有利于江南士绅提前转型。

“你们请看,这是新式的犁,也是在水稻田里专用的犁,以一个人来操纵,需要三头到四头水牛来牵引,但是耕地效率比一人一犁可是提高了五倍!”李国栋指着一张新式犁的设计图说道。

钱谦益和卢象升看着这台奇怪的犁,只见此犁和他们以往见过的犁完全不一样,这是一台有一排五颗轮子的犁,轮子上面有刀片一样的东西,经过李国栋的解释,他们才知道,人坐在犁后面的座椅上,驱赶水牛前进,水牛牵引犁往前推进的时候,犁轮滚动,自动就把水田里的泥土给翻滚松软了,插秧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好!好东西啊!这种犁就应该普及,一旦普及了,我们佃租也能收得高了,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钱谦益大喜道。

“这东西一出来,原来的一户人家就能干五户人家的活了,那样另外四户人家还要活不?”卢象升感慨一声摇了摇头道。

李国栋道:“其实要解决这个办法很简单,减少了种地的人口,那么多出来的人,可以进工场做事。江南产的丝绸、棉布、茶叶和陶瓷在海外可是深受欢迎。”

“对对!”钱谦益连忙点头道。

“若是能解决百姓生活问题,他们就不会起来造反了。牧斋先生啊,看样子,我们建立农场之后,还要大量建造工场,让无地可种的老百姓到我们的工场做工,我们给他们一口饭吃。”卢象升说道。他知道农民造反的原因,可不希望江南的农民也反了。

“对,卢督师言之有理!”李国栋赞许道,“这才是双赢之策,我们赚到了银子,老百姓也不会没饭吃,那样他们就不会造反了。”

至于大明朝廷能不能收得上税收,这就不是李国栋考虑的问题了,收不上税,大不了救下崇祯皇帝难逃就好了。

在这个时代,大明出口的货物之中,虽然丝绸和陶瓷利润最高,但出口总量占了最大头的其实还是棉布,而江南生产的棉布,已经垄断了整个市场。

棉花产于山东,可是山东士绅的纺织业却远不如江南,无论是纺织工人和纺织技术,都远远落后于江南纺织工场,高额的成本,使得棉花产地的士绅自己纺织棉布,成本反而高过从江南购买的棉布。于是山东士绅就干脆不再开办纺织工场了,而是拼命的卖出棉花,再从江南购入棉布。

不仅仅是大明国内,就连高丽、倭国、暹罗、大越、交趾、吕宋、真腊等地都用大明产的棉布,而在东南亚,比棉布更加低廉的麻布甚至更受欢迎,麻布价格便宜,而且透气好,适合在热带地区穿。东南亚产的麻,也大批的运入大明,被纺织成麻布之后,又运回东南亚,当地人的织布业,都被江南织布业给彻底击垮了。

甚至西方殖民者卖给印第安人换取黄金白银的布,都是从大明进口的。

这个时代欧洲的棉纺技术还比不上大明,直到后来英国的珍妮机诞生之后,欧洲的棉纺技术才超过东方。而李国栋直接把珍妮机给自己研制出来了,还发明了畜力和水力的一台母机可以带动多台子机的新式生产技术,这就使得布匹价格大幅度下降,欧洲人更不会从欧洲运输布匹去美洲了,而是选择大明进口布匹卖去美洲,换取印第安人手里的黄金白银。

郑家集团去不了美洲,但仅仅是走日本一条航线,就已经让郑家赚得钵满盆满了。日本缺少粮食,缺少铁矿,缺少其他资源,可是日本不缺黄金、白银和黄铜。

卢象升又有些担心的问道:“若是加大纺织工场的规模,恐怕西北士绅也会放弃产粮,而改种棉花。那样本来就缺粮的西北就更缺了,朝廷不是更难以平定西北流贼?”

“湖广熟天下足,湖广一地的粮食,就足以养活整个天下了。西北的情况是当地粮食产量不足,朝廷还要加派辽饷,他们没有了活路才造反的。而他们手里更缺少银子,自然不可能从湖广购买粮食。”李国栋回道。

第632章 盾车破营(一)第537章 可怜的穷皇帝第13章 前往大安口第656章 战左贼(中)第55章 杀鸡屠狗第316章 夜袭岳托大营第415章 回援救大明第264章 堵死退路第376章 水匪劫船第813章 侯恂侯方域第833章 扬州外围战第653章 再遇左贼第205章 女真战察哈尔第588章 开封周王府第413章 清军入寇(上)第178章 智取河曲第544章 再次入宫第530章 士绅商人炮灰(上)第138章 返回通州第874章 少林五祖第838章 水骑配合(五)第285章 杨府赴宴第379章 塞北战事再起第274章 金国援军到了第774章 崇祯遇刺(上)第728章 降卒炮灰第6章 追杀范永斗第908章 郑家军入珠江第174章 范永斗遭难第415章 回援救大明第902章 白衣渡江(上)第922章 杀害忠臣第925章 张献忠之死第711章 京师城破第759章 俘虏炮灰攻城第552章 抹黑士绅的宣传第184章 屯军筑堡第478章 宣大总督陈新甲第683章 收复岳州第592章 碰钉子(下)第146章 密谋逃亡第740章 崇祯南狩第819章 济南空城第82章 遭遇明军夜不收第391章 忽悠罗刹人第142章 再回关外第843章 龙骑兵对重骑兵第187章 炮击流贼第448章 清军再入寇(中)第585章 趁火打劫第418章 投奔卢象升第121章 壕沟陷阱(上)第53章 谋划袭营第250章 大明使者第896章 惠州铁行第127章 壮士断腕第603章 东林江南银号(下)第109章 骚扰撤退第364章 夜袭水师大营(下)第845章 大清版萨尔浒第172章 赤地千里第652章 安庆水陆大营第914章 离间计第383章 乌真超哈兵(二)第802章 谁守扬州第81章 劝走百姓第484章 救援高阳(六)第652章 安庆水陆大营第339章 清国发展第662章 献军破武昌第872章 剑指广东第570章 攻寨攻城第781章 大清使团第194章 再回塞外第41章 降卒攻城第97章 毒火包第437章 黑煤矿黑老板第116章 通州之战(二)第302章 金军再抵归化第1012章 一战撅四王第387章 孔有德第641章 安南港口施工第520章 夜袭岳托(四)第628章 教训闯贼(上)第508章 蒿水桥之战(六)第627章 助周王守城第549章 清明上河图第690章 湖广争夺战(二)第238章 攻入匪巢第598章 李自成退兵第336章 再访漠西第163章 自生火铳第450章 攘外安内第177章 三边总督洪承畴第800章 抓住朱由崧第3章 火绳线膛枪第717章 寡人为陛下报仇第26章 土默特骑兵第53章 谋划袭营第823章 清军棱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