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二头刻》这个故事起源于一场鸡飞狗跳的离家出走——小镇杂货铺子家的小儿子秦颂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儿子。秦家有两个儿子,长子早早地就确定要继承家中的杂货铺子,虽然很值得信赖,但家中并没有在这个老实本分,甚至有些木讷的儿子身上倾注太大的期待。

反而是秦颂,从小读书就很有些灵性的样子,很得蒙师称赞。也是因为这些称赞,父母生出了某些希望...会不会小儿子能够读书科举出人头地呢?在这个时代,人们要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的方式也就是那些,在父母眼中读书是一条好出路!

甚至不需要太高的功名,做官什么的不说了,但哪怕是最低等的秀才,有了这个功名也能在小镇上顺顺当当地开一个私塾。这样的日子固然不富裕,但一个乡镇小杂货铺的小儿子来说,这也算是很好的出路了。

父母的打算很好,也是一番爱护之情,但从当事人秦颂的角度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接受的事情了。

事实上,少年时代启蒙时的那点灵气在读书科举这条路上帮不了他太多。和其他立志于读书科举的同窗相比,他并不是最笨的那个,但也绝不算是有天赋。而与此同时,他深刻地知道自己没办法专心致志地去研究四书五经,做死扣字眼的八股文。

他亲眼见过那些真正刻苦的读书人是怎么投入到科举这场战争中的,有的人可以三年不从自家的楼上下来,吃喝都从吊篮拉上去,拉撒也能通过同样的渠道弄下楼——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不寒而栗。

秦颂本来就不想要死磕科举,再加上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心情,硬逼着他做这个,他更加厌恶了。而在他的内心而言,从读到第一份连载小说的报纸开始,他的全部注意力已经被小说占据了!从一开始的将小说当成是消遣,到后来他也有了自己写小说的想法。

秦颂生活在一个江南小镇上,这里固然不如城里方便,但还是比真正的乡下要好一些的。对于那些有自己送报体系的大报馆,他们的报纸是能够延伸到这里的...所以秦颂并不缺报纸看。

追连载的日子就是秦颂最快活的时光...但是这件事得瞒着来,因为对于父母来说,这完全就是玩物丧志。

一开始的时候尝试自己写小说,成果当然是很不成熟的。写小说这种念头,喜欢读小说的人或多或少都产生过,只不过将这个念头付诸实现这一道关卡就要筛掉大部分人。而这些尝试去写的,没有在一开始被这件事的困难打倒,不管好坏,总之是完成了作品的,这更是少数。

所以才说,其实写小说也是有门槛的!哪怕是那些写的非常差,在读者眼里觉得简直莫名其妙的作者,他们其实也是战胜了很多人才走到这一步的。而一开始的筛选,与其说是从天赋、能力这方面淘汰了很多人,还不如说是从性格上淘汰了很多人。

那些没有将写作念头付诸实现的人,那些初次尝试写作,觉得有些困难,然后就中途终止的。他们其中有些人其实天赋很不错,而之所以没有了之后的可能性,只不过是他们心里没有对这个行业强烈的渴望,以及一颗坚持的心。

在连翘的笔下,秦颂这个角色一开始的时候和普通憧憬小说行业的人差不多,初次作品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他是一个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能坚持,而且精力充沛无限的人,所以他战胜了很多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夫子在课堂上讲课,但那些内容对于秦颂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之乎者也什么的是很神圣,但他又不喜欢!他喜欢的是小说,关注的也是小说,趁着这个时间,他就在心里构思小说。

他有一个自己做的小本本,想到什么有意思的情节就记下来,觉得某个人物设定不错也记下来...各种各样的小说素材,在他十七岁那年已经积攒了十多本了!

而此时的他,也开始尝试着向城里的报馆投递自己的小说,大部分都没有回音,可能根本没有被人看到。但偶尔也会有编辑对他有兴趣,发来回信,顺便指导了他一下——然后也就是这样了而已。

对于一个成名作者来说,他随便可以住在哪里,报馆会想办法拿到他的稿子。可对于一个新人作者来说,没有报馆会做这种麻烦事。更进一步说,他现在根本没有在报纸上登载小说的机会,他得先得到编辑的认可。

而得到编辑的认可,第一就是有天赋,是吃这碗饭的人,这一点中的‘天赋’水平放的并不高,秦颂能够得到一些编辑的回应,说明他是过关的。而之后第二点,就是能够达到符合市场这个要求。

光有天赋可不行,最终还是要有作品出来才可以。而这个作品要求,并不是惊世骇俗、开创性什么的,而是最简单,但对新人来说却始终很难的‘达到要求’。给读者看的小说和自己自娱自乐的小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不能想写什么是什么,得最大限度考虑到读者的想法。

这听起来可真让人沮丧,自己为之奋斗的东西不止有表面上看上去的光鲜亮丽,也有这样看不见的苦涩——说到底,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没什么两样,也有自己做事的规矩。

而就是这个获得编辑信任的过程中,大量的新人作者都得常常去编辑那里修改小说,接受相关辅导。而这些,呆在镇子里的秦颂根本做不到——他是可以写信联系编辑们,但是对于编辑来说,为什么要在自己本就繁忙的生活里增添这个多余的事情呢?

除非是让他们看到极高的天赋,觉得做这件事值得,不然一般情况下他并不会长期远程指导一个新人。

秦颂清楚地知道,自己得离开小镇,去到城里,不然他永远没办法在这个他喜欢的事业上更进一步。

以上的内容其实都是后面陆陆续续的插叙,而《二头刻》真正的开头其实就只是一场离家出走而已——男主人公秦颂,暗暗抱着早就打包好的行李,以及极少的一点儿钱,这钱是他一点一点积攒的零用...他从很早就开始筹划起自己的离家出走了。

其实他还想打工攒钱来着,只不过小镇太小了,他做这件事根本瞒不过家里人,到时候家里人知道他不好好学习而去打工...会有什么反应,他用脚后跟都能想到。

在这个春末时节,夜晚还有一些凉的季节里,男主人公秦颂似乎一点儿也感受不到寒意,或者说他其实是热血沸腾了,激动的心情完全掌握了他那颗年轻的心。留下一封信后,他偷偷摸摸地在黑夜里逃家,然后搭上了去苏州的第一趟船。

因为晚上没睡的关系,船上的他一开始的激动过去,开始瞌睡起来。好在他一个大小伙子,行李也就是一个不大的包袱而已,所以将包袱揣在怀里后就能抱着睡着了。

而等到船夫靠岸,船工提醒,他这才揉了揉眼睛,知道自己到地方了——说实在的,他虽然是个江南人,离苏州城也不是很远,但说起来根本没有来过苏州。而这次之所以选择苏州实现自己的抱负,除了这里近,也是因为自己此前所有关于小说行业的想象都是围绕这里而来的。

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回过神之后男主人公秦颂立刻行动起来。

一边吃着包袱里带着的糕饼,一边立刻去找牙行。他是提前做过攻略的,所以这个时候也不至于手忙脚乱——相比起吃饭,他先得将住宿的地方解决,不然今晚就只能露宿街头了!

客栈不是不能住,但是客栈多贵啊!初出茅庐的少年虽然有一些缺乏经验,但也不是完全的不谙世事,他很清楚,自己恐怕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了。为了能坚持理想坚持地久一些,一开始就得注意花钱的问题。

如果真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即使是再喜欢这个行业,恐怕也不能坚持下去了,毕竟人还是要活命的。

秦颂此时的行为其实就是对书外读者的一次科普:一个稍微有点规划的新人在事业之初得抱着什么心态,又得做些什么,看起来很质朴,但对行内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确确实实的生活。

主人公秦颂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他得找一个价钱便宜而且是单间(他需要写小说,所以很难和别人合住,而且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和人合住,这是很有风险的!合得来当然是好的,要是合不来,那就是灾难!)

而在此基础上,其他的要求都得靠后,即使是一些治安没那么好的地方,男主人公秦颂都愿意尝试!毕竟他不是出门闯荡的女孩子,安全上面保障好一些。只要他不自己作死,平常注意一些,估计问题不大——毕竟,治安再不好,这里也是苏州,这是个富裕的城市,政府管理也向来上心,再差能差到哪儿去呢!

这一单显然没什么油水,牙行的经纪都懒得带他走太多的路,只是在地图上比划符合他条件的屋子。将每个屋子的情况都描述一番,然后不断缩小选项,等到选项只剩下两三个的时候才带着男主角去看房。

房子的条件不算好,都很破旧。最终秦颂选择了一户家户人家出租的屋子,这家的经济条件一般,房子也不是很好,但胜在干净,更何况这家人很不错——实际上他也没什么挑拣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