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周公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武王成为天下共主。有感伐纣之战,商周之中多义士亡故。随令姜尚设封神榜,以祭烈士英灵。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伯禽封于鲁。

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天子之国称为中国。为巩固自己帝位以昊天为天,自称为天子。且言只有天子方能祭天、名山大川、祭百神。诸侯可祭自己境内山川。大夫只可祭五祀,至于百姓,只可祭祖。致使中华民族成为多神的民族。武王此举为上主震怒,差聂兴源下界。武王见到聂兴源:“祖师!”聂兴源道:“上主因文王贤德,赐你姬氏八百年基业,然你以昊天取代上主,致使百姓祭拜偶像远离上主。所以你周室必中途而衰!”姬发大呼:“祖师!祖师!上主啊!”聂兴源却早已消失不见。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当时,天下尚未安宁,周室大臣们都担心姬发的逝世将会带来动乱。姬发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转之后,很快又恶化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不久驾崩,谥号“武王”。

周公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乐家,被尊为“元圣”。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摄政当国。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洛邑,制礼作乐,制定典章制度,最后还政成王,对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周公旦被后世尊为儒学的奠基人。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旦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越裳操》。周公旦辅成王,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国使者来朝,献白雉,赞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旦于是仰天慨叹,称此为文王之德,非旦之功,乃援琴鼓之,成《越裳操》。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五十章大会万仙阵(四)第五十二章兵临朝歌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随西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马懿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五十九章白龙马第二百零九章教会分裂第一百四十五章兰陵王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传道(五)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稣受难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济和尚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将(二)第一百五十一章泾河水龙犯天条第十六章少康复国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传道(四)第八十三章孙膑与庞涓第三章天使叛乱第十一章烈山神农第一百八十八章扇灭火焰山第一百八十七章骗取芭蕉扇第二百零四章宋慈第二百章会昌灭佛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三十四章蔡伦造纸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稣升天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国第二百二十三章盖恩夫人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马懿(三)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十四章五帝(二)第八十一章三国分晋第一百六十八章五庄观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杨坚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五十章大会万仙阵(四)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二百零九章教会分裂第十章巴别塔第一百零七章耶稣传道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一章错失良机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净第十一章烈山神农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九十三章终到灵山第一百零四章汉武帝(二)第十五章夏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二百零六章杨延昭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五十六章王伯钦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七十章五庄观(三)第六十二章大卫(二)第一百七十六章宝林寺第一百九十八章吕洞宾第二十九章火烧琵琶精第四十四章准提道人收孔宣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鸡岭(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国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发展第一百五十八紧箍儿咒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杨坚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缘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马懿第第一百三十九章关羽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斗女妖第九十五章秦王扫六合(二)第八十章陈氏代齐第七十六章释迦摩尼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发展(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楼(三)第九十二章长平之战(二)第一百八十二章红孩儿皈依第二百零二章陈桥兵变第二百零九章教会分裂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师第五章羊与蛇第二百零五章杨继业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杨坚第一百零二章西汉第二十三章哪吒闹东海第十五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