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

吴淞炮台的修建工程在中华帝国和英法联军爆发直接冲突之前就已经开始,早在去年林哲察觉到英法两国想要获得更多的通商港口以及试图把鸦`片贸易合法化还有把控关税等举动后,林哲就已经是开始着手应对来自英法联军的威胁。

不过去年中华帝国的战略重心一直都是放在夺取江北上面,所以对苏南尤其是上海等沿海的防御支持力度并不算大,具体措施就是编练了第六师并驻防上海。

同时海军方面开始修筑吴淞炮台,为此海军方面还特地编练了一支岸防要塞部队,也就是吴淞要塞部队,其兵力构成以岸防重炮部队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海军陆战部队。

吴淞炮台修筑的时间较早,主体工程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工,不过一直受到中华军重型火炮数量过少的原因导致一直没能获得足够的火炮配属。

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年初的几个月里得到了解决,为了让吴淞炮台早日配属到足够的舰炮,林德机器厂里产量稀少的后装线膛火炮开始优先配给给该炮台。

到了现在,吴淞炮台那边一共拥有九门一百八十毫米的后装线膛炮,也就是林德1857年型180毫米舰炮的岸防炮版本,此外还有十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的后装线膛炮,即林德1857年型120毫米舰炮的岸防炮版本。

除了上述二十三门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后装线膛炮外,尚有将近三十门的大口径前装滑膛炮,分别有六门六十四磅岸防炮。十二门三十二磅岸防炮,十门二十四磅岸防炮。

上述火炮都是林德机器厂在过去几年来累积制造出来的岸防炮。其中的六十四磅岸防炮更是专门为吴淞炮台而提前建造的,并没有装备到战舰上。

这倒不是海军的战舰不想要。而是海军的战舰普遍都比较小,真正的主力更是只有八十多吨的内河炮舰兴吴级,上面的主炮仅仅是十二磅舰炮而已。而几艘数百吨的炮舰装备的也是以二十四磅舰炮为主,另外有少量的三十二磅舰炮。

而等到海军方面有了千吨级巡洋舰之后,后装线膛炮都已经研发出来了,所以也就没有用六十四磅或者三十二磅的前装滑膛炮,而是一步到位直接用了一百八十毫米(一百一十磅)以及一百二十毫米(四十磅)的后装线膛炮。

如此也就造成了,林德机器厂先后制造的十多门六十四磅火炮是从来没有装备到战舰上,而是分别用在了吴淞炮台以及江阴要塞还有福州那边的金牌炮台上。

到了六月上旬英法联军抵达上海为止。吴淞炮台上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包括炮台的炮位,弹药库,面向陆地的防御体系,部署中小口径火炮的三个小炮台,还有藏兵洞,向外延伸的两道壕沟,沟壕外的木桩,引来江水的水渠等。

拥有二十四磅、三十二磅、六十四磅的前装滑膛加农炮二十八门。一百二十毫米、一百八十毫米的后装线膛炮二十三门,此外还有六十四磅臼炮九门,一百二十磅臼炮六门。

除了上述六十六门重炮外,另外还有面向陆地的将近二十门十二磅前装滑膛炮以及若干三十二磅臼炮。

当然了。实战当中,如果有大量步兵部队进驻还会带来陆军的野战炮,比如说第七军进驻吴淞炮台后。第七军自身的两个炮兵团就有总数将近七十门的十二磅野战炮、二十四磅或三十二磅的臼炮。

假设第七军全军入住吴淞要塞的话,整个要塞的火炮数量可是超过一百三十门之多。英法联军就算实力强悍,但是要向直接用舰队炮击要塞。并直接发起登陆作战的话,其成功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而这也是西马拒绝冒着敌军的火炮直接登陆的重要理由,英法联军虽然实力强悍,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士兵的生命浪费在眼前的这个炮台上。

而就当西马汇同额尔金、葛罗等人商讨着应该在那里登陆,后续应该怎么配合的时候,吴淞炮台上的徐言青以及邴曲松等人却已经是先后下了炮台的观察点,这些高级将领们也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一个个都是快速赶回了各自的部队,比如徐言青就是直接带着属下离开了吴淞炮台,现在他的部队还在吴淞炮台西北方向将近十公里以外呢。

而其他高级将领也都是有着一堆事,所以都各自返回了。

反正他们的诸多作战计划都已经是提前制定好了的,临时调整的话也变不到那里去,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静等英法联军的进攻。

在英法联军抵达长江入海口的当天,一切都还非常平静,英法联军除了派出一些小快艇之类的船只测量水深等情况下,其主力舰队一直停在吴淞炮台下游十公里以外。

不过这种情况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却是出现了变化。

已经把司令部设置在吴淞炮台内的邴曲松一大早就是被卫兵为叫醒了!

“司令,那些洋人开始动了!”虽然刚被人叫醒的邴曲松还有些迷糊,但是一听到洋人动了,立即就是披上了卫兵给他准备好的外套,一边走着一边接过卫兵递过来的热毛巾,匆匆擦了脸后就是往外走去。

不仅仅是邴曲松,要塞内的其他几个高级将领也是被齐齐叫醒,不用多久邴曲松和海军要塞部队司令苏轩宾少将、第六师师长林茂等人再一次登上了观察高台,拿起海军专用的高倍数单筒望远镜向长江下游看去。

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诸多战舰正在破浪前进,战舰的身影在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为首的是一艘巨大的风帆战列舰。该舰旁边还有好几艘冒着黑烟的小型蒸汽拖船,它们正在合力拖拉着那艘三千多吨的风帆战舰溯江而上。

这艘庞大的风帆战列舰后面。则是一艘艘身形同样庞大的快速风帆战舰,排水量一千多吨到两千多吨不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一字纵队。

在这些风帆战舰的左右以及前方,还有诸多千吨左右的蒸汽巡洋舰甚至是数百吨的炮舰,他们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普遍能够达到八节以上。

仅仅是看一眼大概,就能够数的出来眼前的这些战舰足足有五十艘以上!

这一支舰队的实力几乎可以碾压远东的任何水上力量,中华帝国筹建数年的海军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如,而这样的一支舰队足以碾压远东任何水面力量的庞大舰队对于英国海上力量而言,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一支分舰队而已。

甚至里头的大部分船只都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船只,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嗯,包括作战的大部分士兵。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虽然说这是英法联军,但这并不是单纯的两国交战,因为这里头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那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于国人而言,最为著名的就是它们的鸦`片贸易了。该公司的鸦`片业务一度占据了东印度公司七分之一的营收,这七分之一的份额对于一个经营殖民地的庞大商业组织而言。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金钱那么简单。

这英国东印度公司自然不是一天两天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其他先不去说,只说这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次战争里的作用。

尽管该公司已经江河日下,在去年已经正式把印度的行政管理事务交付给英国管理。但是东印度公司的力量依旧是英国在亚洲的支柱力量。

这一次战争里,英军出动的庞大舰队中,百分之三十的战舰以及百分之五十的运输船都是东印度公司的。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蒸汽炮舰基本清一色是挂着‘HEICS’的前缀,即英国东印度公司舰队。

而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海军船只,就连陆军部队大多数也都是东印度公司的武装部队。包括驻防在广州、香港以及前来上海的一万五千名陆军中,真正的英国陆军只有几千人而已,相当多部队都是以步兵营为单位抽调而来的,比如说东兰开夏兵团第1营,皇家女王兵团第1营等。

真正的主力乃是东印度公司的私属军队,即英印军,包括第8旁遮普兵团、第15旁遮普兵团等。

目前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以及其他地方,一共拥有大约二十四万人的武装力量,如果不是印度那边在去年爆发了起义,牵扯了该公司的大量武装力量,恐怕这派来的就不是一万人,而是两万甚至三万人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战争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挑起,并主要参与,英国政府以及法国人不过是配合的次要角色而已。

只是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是江河日下,英国政府在去年就是把印度的行政管理权收了回来,东印度公司的国有化已经是不远了,因此从这方面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英国政府以及法国政府和中华帝国之间的战争也不为过。

这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之间的破事一时半会说不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甭管是英国陆军还是东印度公司的印度军队,都可以笼统当成英国军队,他们都是中华帝国的敌人。

而现在,这些敌人的舰队已经溯江而上,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他们的逆江而上就算再慢,但是也在一个多小时后进入了吴淞炮台的射程之内。

就当英法联军的舰队进入吴淞炮台的火炮后,炮台上的中华帝国的海军岸防炮兵们也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对着那些闯入射程的敌舰进行了炮击。

“开炮!”随着军官们的命令,炮兵们打出了此战的第一轮炮击。

瞬间隆隆炮声就在宽广的长江江面上响起!

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30章 救援长兴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348章 对策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573章 东北大开发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479章 华盛顿号首秀第248章 平淮安进桃源第569章 他们的战争(二)第82章 组建水师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150章 劝进表第578章 宁朝提亲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54章 兵指青浦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219章 桃源大决战(二)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38章 身陷危机第38章 身陷危机第31章 谨慎东进第361章 谈判中的战争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314章 妄谈国事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123章 井喷式发展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484章 薛焕入阁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443章 美国内战的蛋糕第271章 御前战略会议第616章 蚩尤号战列舰服役第139章 逼宫谋割据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545章 捷报入京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318章 面圣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524章 英法美关注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140章 暴风雨夜的前夕第304章 正面激战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264章 十二月调整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659章 敌人和朋友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58章 价值百万的上海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563章 俄国人的恐慌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41章 三冲敌阵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235章 督察院风暴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180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371章 近卫师参战第76章 乱世重典第75章 井喷式发展第586章 腾飞中的海军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110章 崩溃和追击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226章 京师巡警厅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428章 林成庭入缅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438章 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