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

只是在场的很多大商人并不知道,皇家银行承诺的优惠贷款的主要面向对象并不是在座的这些大商人,而是那些没能进入今天宴会场所的中小商人,主要是希望为那些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尽可能的扶持出一个完成的产业体系来,而不是说想要扶持一个超大规模的资金,比如说汇生纺织公司这样的资产几百万的公司,除非他们愿意接受高额的利息,不然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皇家银行的大额贷款。

皇家银行作为皇室产业的一部分,和所有的皇室产业企业一样,他们不仅仅是企业,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引导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投资民营资本不敢或者说没能力投资,但是国家必须的产业,比如钢铁、煤炭、军工等。

然后就是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前些年是扶持生丝产业,而现在他们改为扶持的对象就是各种中小型的而企业。

有时候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强大与否,固然和那些少数的领头性大型企业有关系,但是真正奠定一国工业基础的,却不是那些大型企业,而是众多不起眼的中小企业。

比如说现在上海有那么多无产的外来人口,他们需要生存,需要工作,而那些大型企业能够提供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工作岗位,但是这点工作岗位对于人口已经突破百万的上海来说远远不够。

真正给这些外来人口提供工作的,很多都是资产在几千圆或者几万圆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那些只有几百圆资产的家庭作坊式工厂也是提供了相当多的工作岗位。

为了让上海的工业经济走上正轨并健康发展,一方面是内阁方面做出相关调控,而另外一方面皇室产业也是及时的做出市场上的引导。

比如说让上海造船厂、林德机器厂等皇室产业的大型企业放弃一些非核心业务,把一些不太重要的零部件制造外包出去,仅仅是这些就能够促进上百家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皇家银行也会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让他们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

赖昌英等人返回南京后,萧昌中等上海市的官员们就是迅速展开了相关的经济引导工作。

首先是苏州河北部的工业区规划。通过行政手段迅速收购了大量农用土地后,由政府主导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主要是道路修建、码头修建等一些基本的市政设施。

而工业区刚开始动工呢,早就受困于商贸区内土地有限。地价高昂的企业迅速展开了抢购土地的行动。

工业区第一批推出了二十多块大面积的工业地皮第一时间就是被各大企业收入囊中,当然了为了避免这些企业囤积地皮进行谋利。

市政推出这些土地的时候就已经是制定了各种限制,比如说这些地皮只能作为建设工厂所用,不能建设居住以及商业建筑,同时规定购入地皮之前。必须先提交相关的投资方案,你要建什么类型的工厂,资金准备的如何,什么时候能够动工,什么时候能够投产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

正式购入地皮后,就必须严格按照事先提交的投资计划进行相关建设,如果只买了地皮然后又不建设工厂的话,市政就会严格开始的拍卖价回收土地,然后另外进入销售程序。

第一批出售的工业用地都是面积非常大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一般只有那些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入手。

但是随后的第二批以及第三批工业用地的拍卖却是规划的比较细,面积都比较小,同时价格自然也会更低,而这些地皮自然都是专门给那些中小企业准备的。

前后三批的工业用地出售,让上海市的地方财政直接就回收了将近百万资金,而这些资金再加上皇家银行的贷款,足以支撑上海把苏州河北岸的工业区打造起来,完成基本的市政建设。

而有意思的是,其中最有价值的地皮,也就是靠近黄浦江的地皮还没有对外公开出售呢。

主要是因为上海市这边也是知道。沿江的地皮才是最值钱的,而且参考苏州河南岸再到上海县城这一段的沿江地带的发展,所以上海市是没有把沿江地带的地皮简单归类为工业用地,而是作为商业用以进行开发规划。

如今在上海。基本上那些稍微自认有实力的企业公司或者洋行,都是想要在沿江的外滩大道上购置地皮或者房产作为总部所在。

这种现象可以说已经是成为了企业彰显实力的一种方式,这要是谈生意的话,你家公司总部在外滩大道上,人家都会高看一眼。

不过现在外滩大道的地皮基本已经是没有空地了,而且入手这些地皮的都是一些大型商行企业。这没有破产倒闭的话绝对是不会转手的,所以这让很多后来进入上海的富商、企业们根本就很难在现有的外滩大道找到地方建设总部。

如今苏州河北岸的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新的选择!

甚至在萧昌中的内心里,等苏州河那边基本开发后,就在原商贸区以及上海县城的对面,即黄浦江东岸进行开发。

尽管现在黄浦江的东岸还是一毛不值的烂地,但是如果在黄浦江上架设了多条大桥后,再辅以相当的政策支持,还是有希望在黄浦江的东岸打造出一个新的外滩大道来的。

就当上海那边进行规模宏大的新一轮工业发展时,南京这个同样属于内阁直辖市的地方也是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

只是和上海那边着重于工业发展不同,南京这边的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包括道路整修,然后一些政府机构的办公大楼,以及皇宫的重新开工。

自从今年年初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以来,中华帝国方面就是停止了南京的道路整修、政府办公大楼甚至中华宫的建设。

如今英法联军不再,尽管军方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北伐,但说实话军方的压力已经是不大了,军方压力不大,这军费压力自然也就小了。

财政有些宽松了后。内阁那边自然是不会坐视让施工到一半的各部办公大楼以及中华宫用于处于停工状态,已经是开始重新拨付资金重新施工。

按照营造事务处的计划书,目前开始小规模的恢复性施工,年底周边地区的农民完成秋收也就是农闲的时候。可以大规模雇佣更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做工,为农闲的农民提供一定收入的同时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预计到今年年底会达到一建设高潮。

而部分规模比较小,同时前期完成度比较高的建筑就会在春节前陆续完工,其中包括了多栋内阁各部的办公大楼。比如财务部大楼,民政部大楼。

同时中华宫前方的大广场也会完工。

同时中华宫内除了新华殿这栋主建筑外,其他的也会陆续在年底完工,至于新华殿则是需要到明年夏天以后才能够初步完工,至于内部装饰估计还需要大约半年时间,也就是说新华殿最快也需要到 明年年底才能投入使用。

南京的市政建设和上海那边不同,上海那边基本都是地方财政为主力,然后自筹资金,比如说向皇家银行贷款。

但是南京这边的地方财政收入是相当少的,这些市政建设基本都需要中央投入。地方财政只能支持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眼见着南京城内重新大规模施工,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场景,众人看到的是帝国的蒸蒸日上!

而不是和上半年的时候那样到处都是进行到一半的工地,看起来一副破败模样。

南京重新焕发了生机,就算是被软禁了一年的李鸿章都能够察觉出来,登上院子的阁楼高处,他可以看见院子数百米外的街道上尘土飞扬,众多工人正在搬抬施工。

站着看了许久,李鸿章突然叹了一声!

这个中华帝国他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前几个月的时候。他还能偶尔从看守的军官以及士兵口中听到上海那边局势非常紧张,但是没有多久就是听说在上海挡住了洋人的进攻,上个月更是亲自听看守自己的一个宪兵少校说,帝国在上海取得了大捷。不仅仅彻底把洋人赶到了海上,而且还杀敌上万,俘虏万余。

说起军事武功,这个中华帝国倒是足以自豪了。

但是让李鸿章一直难以理解的是,这个中华帝国是怎么支撑起数以十万计的大军来的,而且其中还有十万新军。他们是怎么自己制造出来洋人都没有的枪支火炮来的?他们的军费是怎么来的?

为何他们在进行着战争的时候,还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这些都是他想要知道的!

过去的一年里,他看了很多书,应李鸿章的请求,宪兵三天两头就给李鸿章带书,但是带来的书基本都是新式书籍,也有一些描绘国外事务的杂谈等等,以至于李鸿章虽然到南京后,一步都没能离开这个小院子,但是却通过书本的了很多中华帝国的事。

但是知道的越多,他就想要知道的更多!

过去一年里天天看书打发时间的他基本已经是通过自学研读了物理、化学之类的书籍,同时也是坚持看上海那边出版的上海商报,这是一份专门刊登商业信息的报纸,比如每日各种货物的报价,供需信息等,乃是商人们每天必读的报纸。

同时该报还会刊登国外洋人的一些趣闻,简单介绍国外的地理、科学知识等。

这份商报也算得上是国内第一家大规模出版的报纸了,每日一期,由信德洋行联合皇家银行主办,基本就是西方报业的模式,其不单单在上海大规模发行,其报纸还通过各种交道渠道分散到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日发行量达到了五千份之多,为了每天印刷这么多的报纸,上海商报还特地办了一个印刷厂。

每天都有大量的报纸搭载定期客轮航班从上海送到南京,主要是送往各个官方机构以及一些大企业等,林哲基本上每天都会看一看这报纸,好了解国内的工商业发展。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对这些工商信息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他们对上面刊登的各种趣闻,尤其是介绍国外相关知识,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还有一些国内政策方针的信息比较感兴趣。

由于这些内容相当受欢迎,为了迎合大众扩大销量,上海商报的还特地加大了趣闻副刊的内容,把以前的一个版面扩大到两个版面。

李鸿章虽然是被软禁的囚犯,但是中华帝国方面倒是没有苛待他,对他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尊重的,毕竟这个李鸿章以前也是满清高官,一些小要求还是会满足的,比如说为他买书,给他送来报纸等。

这看过的书和报纸多了,李鸿章就是对中华帝国更好奇,对创造出中华帝国的林哲更好奇!(。)

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89章 湖州之危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13章 见黄宗汉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91章 攻城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74章 上任设衙第557章 海军五年计划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96章 沉默冲锋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201章 兵员匮乏第545章 捷报入京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478章 密室会谈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114章 最后的齐射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303章 激战吴淞第196章 董离科举行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87章 阿富汗乱局第676章 十万英镑的阿拉斯加第676章 十万英镑的阿拉斯加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704章 世界大战的边缘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662章 袁保恒的野望第91章 攻城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196章 董离科举行第604章 北海国第77章 商贸区风云第154章 战火再燃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414章 方德嫔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438章 电报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274章 应对第32章 大战前夕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662章 袁保恒的野望第271章 御前战略会议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32章 大战前夕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502章 战争一触即发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对决第334章 谈判指示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108章 主动出击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192章 选秀和国本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571章 铁路网的野心第441章 铁甲舰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505章 铁路通车第222章 步兵对骑兵第76章 乱世重典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25章 广德激战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243章 建立守备部队第48章 厘金初显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