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保存实力

廉颇确实有他自己的打算,只不过有些话没法明说罢了。自从赵国三十万大军进驻上党地区以后,赵、韩、魏的三国联军之势渐成。燕国、齐国和楚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并派出观察团,相信不日便会抵达赵军的丹河防线。如果能借此将与日俱增的秦军主力消灭于上党,各诸侯国还是乐见其成的。

想要挣得从燕国、齐国和楚国派来的军事观察团的大力支持是需要时间的,他们进行战场评估并整理成册据实上报反馈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当前的秦军攻击势头太猛,若是硬抗也不是不行,却会因此而直接导致赵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太高。

外界一直传言,秦国将是统一华夏的国家。就目前各国的军事实力分析,单凭任何一个国家都吃不掉秦师的。赵国军队因常年与胡骑打交道,所以兵卒也都善于骑射。每年轮换戍边作战,各军之中也练就众多骁勇之士。由此成为继秦军之后又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赵国之所以能成为第二强国,归根结底就是拥有这支强大的军队。一旦失去这个基础,本就虎视眈眈的各国肯定会趁你弱要你命。别看各诸侯国对秦畏如虎,果真让他们联手搞掉赵国还是可以的。想当年三家分晋,就是这么搞得。那还是晋国四卿没有组织大规模战役的情况下,直接被赵韩魏三家瓜分的。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打掉秦军的同时,赵军必然会伤亡大半。失去优势兵力的赵国,将以何抵御周边几国的猛扑!?所以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存实力的同时,期待其它几个国家的主力部队到来。

当然了,能不打仗最好。只要秦军知难而退,以赵国现有的军事实力完全有把握将上党地区尽收囊底。也就是说,当今天下除秦军外,再无第二支能赵军相抗衡的的军队。

最好的打算就需要时间来印证,只有韩魏两国任何一支部队与秦军开打,赵军随后都可以直接出丹河防线攻击秦军。到时候随着三国联军的全面展开,坐山观虎斗的几个国家也就会坐不住了。

众所周知,只要借此机会干掉秦国三分之一的军队,至少可以保证十年之内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争!果真能达到战略意图,上党地区的归属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昔日的周朝早已名存实亡,周天子的直系军队也赢弱不堪。面对强大的秦国,各诸侯又貌合神离。此时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任谁也不敢投入全部主力孤注一掷。正是因为有诸多禁忌,这才导致廉颇不得不如此为之的对抗。

而满脑子只有打仗的赵括,所提出的理论便会与主帅的打算格格不入。不采用修筑壁垒固守防御,如何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面对秦军畴骑和步兵方阵的大规模冲锋,我军所面对的损失如何承受!?真把赵国的这点基础赔干净,你我都会是历史的罪人!

当夜晚前来赔不是的赵括听明白廉颇将军的意思后,也是深思熟虑一番。廉颇之所以现在才将他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多嘴杂断章取义就会失去原话的意思,万一被有心人给听了去,这小鞋就能给你穿出花来!期待联军进入上党地区跟秦军作战未尝不可,但里面好象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因为这需要有前提的,那就是此次战役中赵军的态度。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剩下的这几个国家里面没一个人是傻子!你坚壁不出的小算盘一扒拉,人家立马就会知道你心里想些什么。这本来就是你赵国的事情,你们不主动接战却让我们先打?这是疯了吗!?

打定主意的赵括琢磨明白后,建议道:“将军!末将当初奔袭野王城的建议,就是我赵国给诸侯国的态度。等燕、齐、楚三国的考察团过来,让他们知道我军对秦军作战是势在必得的。若是不打,他们便会质疑。此时的秦军锐不可挡,各国齐心协力尚不敢保证完胜,更何况现在的三心二意。”

廉颇刚才苦口婆心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目的也是不想在军中多树敌人。尤其是这些年轻人,有的未来不可限量。作为眼前这位赵家子弟,假以时日别出意外的话会名垂竹帛之间的。就算是秦国的战神大魔头白起对赵括也十分认可,曾流露过赵括缺少的只是阅历。

作为赵括本人而言,他是赵家子弟里是为数不多的优秀将领之一。少了市侩气,而多了些精明强干的劲。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生吧,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认死理,可能与阅历有关吧!廉颇想到这,重重地嗯了一声,说道:“等三国的军事观察团到来,你可以先带兵攻取光狼城。至于带领赵军畴骑长途奔袭野王城,这个建议...还是再议吧!”

赵括本着赔罪心来的,所以刚才还是满谦虚的。这也是考虑跟老将军闹翻对后面的战役不利,毕竟大敌当前,但也仅限于此。军队里若是和稀泥,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本以为说几句软话再提出突袭野王城的建议就会被采纳,没想到还是这么个结果!

战斗打得就是时机,这个东西往往是不等人的。有时会是一闪即逝,再想捡起来恐怕为时晚矣。赵括见主帅廉颇根本没打算跟谁商量,顿时感觉心里堵得满满的,恨不得拔剑出去找个东西砍几下。刚想就此事提出异议,却正好看到老将军在灯照下的银色白发。不由地在心底叹息一声,将军老矣!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吧!

“末将服从将令,如果没事的话就回去了。”赵括低声说完,听到老将军同意后倒退着退出大帐。他终于打定主意,明天马上请命回国述职。不等什么狗屁不通的军事考察团到来,而是赶紧回去找赵王告状。廉颇老匹夫!你爱等谁来就等谁来吧!反正我是不在这伺候大爷了!

赵括此次着急返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军中现在吃得可是当年的新谷。由此便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出现大问题。自家的粮草都严重到如此地步,却还在这妄谈什么等着秦国断粮不战而走。恐怕人家还能吃饱的时候,我们就先断顿了!至于说带领部队去收复光狼城!?做梦去吧!

第二天的天还没亮,赵括就已经收拾好行装前来跟廉颇请假。托辞当然不是告之实情,只是说回国有要事。廉颇其实也烦这个年轻人成天跟他提理论相悖的意见,你那么明白你来做主帅好了!

再加上秦军几次试图跨过丹河的计划都被挫败,前段战役所带来的不利形势已经被彻底控制住。所以当廉颇听赵括要回去的打算,当场嘱咐回去的路上多加小心。为此还亲自送出大营,真实目的就是担心这小子再半路反悔不走了。

廉颇站在大营外面注视着赵括的队伍消失在密林之中,长长地呼出口气。这小子终于走了,成天在耳边嗡嗡个不停确实让人心烦!

个人有个人不同的见解,这个无可厚非。毕竟一个人一个心眼,谁比谁聪明!?在军中若是遇到这种问题,当然是主帅说了算。若是各说各的,这仗没法打!

第五章 邯郸密报第一十三章 夜行衣靠第六十五章 公输家族第四十二章 骑虎之势第八十九章 秦国使臣第五十九章 乡土口音第一百一十二章 护驾之责第五十一章 闭门谢客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战在即第九十七章 控制军队第三十九章 寸有所短第八十七章 官复原职第一十九章 轻重缓急第十章 觐见齐王第一百二十九章 水无常势第七十六章 治军有道第四十九章 担水提浆第一十一章 江湖习气第八十六章 拨动心弦第七十八章 何患无辞第三十五章 英雄出处第九十章 蒙武来访第一百一十九章 伺机而动第五十二章 西河学派第七十五章 军事地图第一百三十七章 天大地大第五十五章 暗夜杀手第四十三章 买椟还珠第二十六章 锦上添花第三十一章 就事论事第六十章 华灯初上第三十四章 龙啸之音第一十七章 柳暗花明第六十八章 王孙子楚第一百零六章 射击原理第五十一章 闭门谢客第八十一章 秦国弩弓第四十六章 淮河之北第九十九章 意外收获第一十九章 轻重缓急第一十五章 自强不息第一百一十六章 君臣议事第八十章 劫牢反狱第四十章 私下觐见第七十五章 军事地图第一百零八章 胡服骑射第七章 滞留韩国第一百一十七章 步兵方阵第三十章 君子协议第六十九章 撤退地图第九十九章 意外收获第八十九章 棋逢对手第三章 全球战略第三十二章 田间地头第八十七章 找人单挑第八章 将军威武第二十三章 营地被袭第八十六章 拨动心弦第五十八章 五步之遥第八十七章 官复原职第一百一十四章 战斗经验第九十一章 两个印记第一百章 雇佣兵队第五十章 舟桥部队第四十章 畴骑精锐第七十三章 主帅来城第八章 大帅回城第三十五章 英雄出处第二十四章 那道彩虹第一百零四章 一丝曙光第一章 强渡丹水第五十七章 营救计划第二十六章 防御箭阵第八十五章 山区建筑第六十一章 袍泽兄弟第九章 探访牢城第七十七章 牢城营门第三十七章 天子之城第二十章 兄弟重逢第三十章 乱中取货第四十一章 兴师问罪第八十四章 国家继承第九十五章 批复文件第四十六章 伍长李牧第一百六十八章 奉天承运第六十一章 将军大令第三十三章 秦之天下第九十章 击掌为约第一百一十五章 军人使命第六十章 秦国上将第九十四章 秦军战歌第四十三章 秦楚关系第六十一章 袍泽兄弟第十章 泅渡行动第一百六十章 征战天下第六十章 华灯初上第五十九章 不胜酒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尺有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