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事变

时间逐渐进入秦三世皇帝二年的春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对秦人来说,祭祀上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历代秦君曾设雍四畤(zhì)、西畤、畦畤等祭祀上帝之所,以太祝常主,岁时奉祠之。

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雍城的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合称四畤。

雍城是秦国的祭祀中心,除了畤之外,因为此处曾作为秦国近三百年的都城,有十五位秦国先君葬于此地,是秦宗庙所在。

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制秦礼“三年一郊”,每三年皇帝将前往雍城祭祀上帝,称作郊雍,在春日祈岁,以佑秦国。

上一次郊雍是秦二世皇帝七年,故而下一次郊雍正应在今年春日。

但就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小皇帝却病了。

“今上患疾,不能远行,请镇国侯与宗正子婴,前往雍城,代帝祭祀,以佑护秦国。”

赵佗接到诏令时先是诧异,然后便是担忧。

始皇帝是患病而亡。

二世皇帝也是因旧疾复发而崩殂。

小皇帝现在才十多岁,怎么年纪轻轻就得了病。

赵佗心中忧虑,忙入宫觐见,果真见到三世皇帝神色萎靡,躺在榻上。

而太后李姝则陪在三世皇帝身侧,接见赵佗。

“天子染寒疾,头晕脑热,恐不宜前往雍城,然此番郊雍已定好时日,不可废弃。镇国侯是先帝托孤之臣,可与宗正一同前往雍城,代天子行祭祀之礼。”

李太后神色和蔼,再度重复了一遍诏令上的事情。

秦国除了雍四畤外,还有西畤、畦畤等祭祀上帝之所,不过那几个地方,皇帝一般很少亲自前去,多是派臣子和祠官代行。

所以这次因为生病而让顾命大臣代行,是很正常的事情。

赵佗忙应下:“还请太后放心,陛下安心休养即可,臣与宗正必做好此事,以敬上帝、宗庙。”

“如此甚好,一切有劳镇国侯了。”

太后微笑应道,榻上的小皇帝也跟着点头。

对话之间,赵佗总感觉两人神色中似乎有些紧张。

不过现在小皇帝生病,有两位先帝前车之鉴,有这种紧张和担忧的情绪很正常。

“陛下之躯,系天下万人所望,还请安心修养才是。”

赵佗离去前又对三世皇帝柔声说着。

他虽然和这位小皇帝并没有多少接触,但对方是始皇帝的长孙,扶苏的儿子,如今的天下之主,赵佗对其充满了关心。

“朕知道了,多谢君侯关心。”

小皇帝结结巴巴的开口。

赵佗又叮嘱了几句,最终告辞离去。

寝宫中,看着赵佗的背影消失在门外,一直紧张的母子两人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李姝侧首看向榻上的启明,笑道:“吾儿演技很不错,赵贼没有防备,如今被调离咸阳,吾等计成矣。吾儿当复昔日始皇帝夺权逐吕之事,让这天下不会落入外人之手!”

三世皇帝在母后与亲舅的连番洗脑下,早已将赵佗和昔日霸着执政之权不还的吕不韦等同。

毕竟小皇帝在登基前,和赵佗就没有见过几面,两人几乎没有感情。

而廷尉李于则是小皇帝的亲舅舅,自小疼爱他,再加上有亲母撺掇,小皇帝对赵佗的印象很不好,认为对方就是个贪图权势,连国舅都敢打压的人。

且他在李于的教导下,看了《商君书》、《韩非子》等典籍,更认为赵佗就是法家所言的窃权霸主之臣。

小皇帝将自己代入了当年那个平嫪毐之乱,逐杀吕不韦而夺权的祖父,心中感到激动。

当年的吕不韦是秦庄襄王指定的托孤大臣,还让始皇帝尊其为仲父。

如今的赵佗则是秦二世皇帝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在地位上其实比不上当初的吕不韦。可赵佗手里的权力并不比吕不韦少,特别是昔日旧部占据朝中要职,连国舅都敢当朝压制,性质更加的恶劣。

按照李于说的,赵佗借着变法的名头,打压法家,拉拢诸子门徒,在各官署安插势力,其麾下党羽日渐庞大,若是不及早处理,等到赵佗彻底变法完成,将在秦国拥有巨大声望,到时候天下人恐怕真的只知镇国侯,而不知皇帝了。

若是赵佗出现不臣之心,那昔日齐国田氏的事情,将在秦国再次发生。

所以三世皇帝应该学始皇帝所为。

“朕乃始皇帝嫡长孙,如今有奸臣独霸朝纲,朕自当效先祖之举,驱逐奸臣,不负嬴姓血脉!”

“这天下,是大父和父亲留给我的,不是给赵佗的!”

幼年君主与权臣之间的冲突终究无法避免。

……

接到诏令后,赵佗没有过多耽搁,将政事交给左丞相王绾和丞相府属吏,自己则在家中与妻儿告别,准备前往雍城。

“今上卧病于床,不能远行,我将前往雍城祭祀。我不在的时候,你当多注意朝中事项,并照顾好汝母与姊妹。”

赵佗对儿子赵彻嘱咐着。

雍城和咸阳相距三百多里,再加上还要进行祭祀等仪式,一来一回耗费时间可不短。如今国事改革正在进行,他怕出现什么变故,故而嘱咐赵彻帮他注意一下。

赵彻在西征之战中曾擒获乌孙昆莫,立下大功,被二世皇帝赐爵为左更。

同时他现在还担任着中尉丞的职务,辅佐中尉掌管戍卫京师的中尉军,已经是一个能撑得起台面的年轻人了。

听到父亲嘱咐,赵彻应声道:“父亲放心前去便是,京中之事,必不让父亲担忧。”

听到这话,赵佗这才满意点头,又与妻女告别后,便与宗正子婴汇合,两人将前往三百里外的雍城,代皇帝郊祀上帝。

……

“赵贼终于走了!”

文通侯李于亲眼看到赵佗的仪仗消失在咸阳西郊后,大喜过望。

自从他被赵佗打压,有了夺权的想法后,隐忍数月,就在等着这秦君郊祀之事,好用一个合理的借口支开赵佗。

没办法,赵佗的威望太大了,只要他人在咸阳,李于等人根本不敢乱动。

李于在私下里盘算过,赵佗那些手下旧部占据了许多军中要职。

赵彻是中尉丞,辅佐中尉掌管部分中尉军。

黑臀是中尉军司马。

涉间是太尉长史。

还有钟离眛、卢绾、郦商等人亦在中尉军、卫尉军,甚至郎卫军中任职,而且他们一任职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在军中影响非常大。

咸阳三军。

郎卫军、卫尉军、中尉军,全都有赵氏的势力分布。

除了高级军官外,有不少士卒都在赵佗手下当过兵,对赵氏有着一份天然的忠心。

一旦事情有变,赵佗在咸阳只需振臂高呼,凭他的身份,必定一呼百应,军队尽数倒戈。

这种事情不得不防,当年嫪毐叛乱,就曾发动了县卒、卫卒、官骑、戎翟等武装势力。

当时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等皆是嫪毐党羽,共同举兵反叛。

如今的赵氏比嫪毐并不差,所以要提防他们凭借军队暴动。

而正因为赵氏在军中的势力庞大,使李于劝说三世皇帝夺权的时候更有说服力。

赵氏一党不仅独揽国政,而且还掌握了军权,堪称是吕不韦和嫪毐的合体。

有这种臣子在身边,就问你这个当皇帝的怕不怕?

“将赵佗调走,此贼首不在,吾等一旦行动,则赵氏党羽必定群龙无首,不敢擅动,将被吾等尽数拿下。等拿下赵氏一党,就可顺利掌握三军,到时候有赵贼党羽家人为威胁,又有陛下诏令为大义,不怕他不俯首而降,如此国家大权将归于陛下与吾等忠臣手中,不会被奸臣掌控。”

李于声音恳切,他是皇帝的亲舅舅,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害皇帝的。

现在计划顺利,赵佗真的被他们调走了,给了小皇帝和李氏兄妹极大的鼓舞。

李于的计划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擒拿赵佗家人,以及赵氏的党羽。

“赵氏在郎卫、卫尉和中尉军中皆有人担任高职,涉间更是太尉府长史,如今太尉病弱,此人多掌握太尉之权。陛下一旦下诏令三军擒赵氏,则消息顷刻间就会泄露于赵氏党羽的手上,为了防止惊扰赵氏,吾等当绕开三军,另寻臂助。”大事当前,李于的脑子转的很快,分析出三军里多有赵佗亲信,你根本无法判断哪些人忠于皇帝,哪些人又是忠于赵氏。

一旦判断失误,那他们的夺权之事可就完蛋了。

故而先期不能动用三军,否则有被赵氏反制的风险。

李姝皱眉道:“若是连郎卫都不能用,那吾等如何擒拿控制赵氏党羽?”

李于略一思索,当着太后母子二人的面,说下了一个常被忽略的势力。

“宗室。”

他低声道:“宗室诸公子,皆乃陛下叔、伯,为嬴姓血脉,始皇帝子孙。面对权臣窃取国柄,宗室之人天然就站在陛下这一边,赵氏无法染指他们。吾等可借助宗室诸公子之力,定能擒赵氏党羽,然后掌控三军。”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宗室无功不得封爵,日子过得不是很好。

但再不好,那也是相对来说的。他们是王家血脉,每个人府上都有上百人的奴仆,若是诸公子一起响应,弄出个千人甚至数千人的势力是没问题的。

“陛下传诏令三军勿动,则不至于惊扰赵氏党羽。由诸公子在夜中率仆从先去拿下赵氏府邸,将赵彻等人控制在手,然后再将涉间、黑臀、钟离眛等人一个个拿下,如此清除赵氏势力后,则三军便可握于手中,大势可定也!”

李于说出自己的计划,井井有条,有很大的成功率,让皇帝母子皆颔首称赞。

“宗室之人,确实是站在朕这边的。”

接下来,李于借口皇帝生病,由太后下诏,招诸公子入宫觐见。

当着公子文、公子武、公子高、公子将闾、公子胡亥等诸公子的面,李于激昂开口,控诉赵氏专权,窃取国柄,并于军中安插势力的事情。

诸位公子脸色大变,面面相觑。

“赵氏窃取国柄,尽掌军权,朕甚感不安,若赵氏有田常之心,将倾覆我秦国近六百年之社稷啊。如今我嬴姓天下值危亡之际,还请诸位宗室长者助我,擒赵贼,以卫守天下。”

三世皇帝声音哀泣,向诸位公子行礼哀求。

除了以情动人外,他还聪明的抛出了利益作为诱饵。

“赵贼独霸朝纲之事,让朕明白一姓之天下不可无辅弼相助,若此番能擒赵氏,肃清朝纲。朕当开宗室之禁,甚至行分封于远疆,以立宗室,此事亦无不可啊。”

在三世皇帝和李于看来,只要能拿下赵氏,让他们掌握国政,分封宗室并非不可接受的事情。

当然这个分封是不可能在秦国郡县内分封的,到时候大事一定,三世皇帝就可封诸公子到化外蛮夷之地,比如日照郡发现的那个名为东瀛的大岛,天高地远,秦国难以管理,就可以分封点人过去嘛。

果不其然,利益才是最为打动人心的。

听到三世皇帝居然愿意开宗室之禁,甚至搞分封,诸公子顿时眼睛都红了。

相比于在咸阳被圈养,在外面称君做主岂不美哉。

更别说三世皇帝说的有道理,赵氏势力太大,一旦真起了窃国之心,那他们嬴姓的天下就可完了啊。

公子文、公子武、公子高、公子将闾等人在略微犹豫后,皆俯首道:“臣等愿助陛下,擒奸臣,扶朝纲!”

位于后方的公子胡亥也跟着说了一句,只是他的眼神有些闪烁。

见到诸位公子皆愿全力相助,三世皇帝和李于大喜过望,立刻安排和布置详细的计划,准备一击拿下赵氏余党。

事情很快敲定下来。

诸位公子皆被嘱咐保密,各回府中准备。

公子胡亥回到自家府邸的时候,他的眼中满是复杂之色。

看到启明穿戴着皇帝服饰的模样,总让胡亥想到那个最为宠爱他的父皇。

自从有了这个孩子,他在父皇面前宠爱日减,若说心中没有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擒拿赵氏之事,又不免让他想到当年跟着父皇东行封禅,相比于其他公子和赵佗只见过几面,他可是和自己那位姊丈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还处的很不错。

脸上神色变幻,胡亥终究拿不定主意。

他叫来亲信,吩咐道:“速请吾师赵高前来,此事勿要声张,暗中进行。”

……

到了第二日晚间,月黑风高。

咸阳城中已经进入宵禁,一片寂静。

就在那黑夜中,分布于咸阳城的十余个公子府邸,大门突然洞开,无数人手持火把,向着位于城中的镇国侯,以及太尉长史涉间、中尉司马黑臀以及郦食其、郦商、钟离眛、卢绾等人的府邸奔去。

“奉皇帝诏,擒国贼,振朝纲!”

诸位公子打着这个旗号,正要趁着夜色,将赵氏一党尽数擒拿。

哪知道他们刚冲过咸阳正街,还没有包围镇国侯府邸。

四方街巷中便有一列列全副武装的兵卒冲了出来,将他们包围。

“有贼寇欲于咸阳谋逆,吾等奉太尉、中尉等令,擒杀叛贼!”

无数声音高喊,双方打成了一团。

火把下,赵彻身穿甲胄,被亲卫围在中央。

他看着前方混乱的场景,脑海里闪过一个人的声音。

事情他是昨晚知道的,由太仆属下的太仆丞赵高借着夜色前来通知。

赵彻当时大惊失色,没想到父亲刚前往雍城不久,就让他遇到了这种大事。

她的母亲嬴阴嫚十分冷静,让他暗找父亲的旧部来进行商议,因为怕找黑臀、涉间等实权派被李于发现,所以只找了没有军权,但有智谋的人前来,这样不容易暴露。

郦食其和陈平。

这两人皆是由赵佗提拔起来的。

郦食其是赵佗死忠,而陈平之前在扶苏那里任职的时候,多次被李于欺辱,若是赵氏一倒,他们绝对无法幸免,属于是可以相信的人。

两人知道此事后,在震惊之余,连忙辅佐赵彻做好应对手段。

其中陈平眼珠子一转,还为赵彻提出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方案。

“皇帝猜忌君侯,不顾先帝遗诏而欲行兵戈之事,已经是撕破了脸。纵使此事吾等应付下来,使赵氏幸免于难,但日后呢?皇帝以后还会不会再继续动手了?”

“君主忌惮臣子,臣子若退,则必死无葬身之地,届时赵氏族灭矣!”

“皇帝既然不仁,小君侯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以死士冒充这些宗室余党杀入宫中,诛灭李氏,送今上去见先帝。同时以乱兵尽杀诸公子,对外则称是宗室谋逆,以致皇帝罹难。”

“宗室血脉断绝,必将另立新帝,而小君侯乃嬴姓后裔,乃始皇帝所宠之孙辈,届时让群臣拥护,说不得能登上帝位,如此赵氏无忧矣!”

陈平阴冷的声音在赵彻脑海中不停回荡。

趁此机会尽杀诸公子,顺手弑杀皇帝,而让自己凭借血脉登上帝位,从此赵氏无忧。

当皇帝!

赵彻想起小时候被始皇帝抱在怀中时的模样,想到了那身代表帝王身份的衣服。

不得不说,陈平的话很有诱惑力。

“此人真乃毒士也。”

赵彻轻叹一声,然后摇摇头,将这个歹毒的想法以及巨大的诱惑驱逐出脑海外。

他再度看向前方的乱象。

“外翁与舅父待我赵氏甚厚,皇帝可以负我赵氏,我赵氏却不能负大秦。”

“我若如此做,待父亲归来,我将如何面对?”

“日后若死,在九泉之下,我赵彻又当如何去见外翁与舅父。”

“皇帝之位,非我所愿也!”

赵彻眼神恢复清明。

他下令道:“叛乱者投降不杀!”

看着诸公子手下的奴仆一个个跪倒在地,请求饶命。

赵彻的脸平静如水。

“一切,等父亲来处置吧。”

君主与权臣的矛盾是不可能避免的,从先秦到明清,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双方必然会起冲突。

当然书名是《秦将》,所以是不会篡位的。

第635章 武功无德第317章 重走丰沛第836章 革弊第326章 赵佗如龟第725章 工农第516章 信口雌黄第829章 列侯第118章 救世之法第231章 云中君第226章 下蔡第310章 东伐无信第708章 反对第125章 剑履上殿第553章 沉没成本第185章 伏兵第120章 宫中第517章 印刷配纸第674章 囚禁项籍第218章 上蔡第623章 老父与子第602章 包抄头曼第34章 入伍第366章 秦楚决战第358章 羌瘣类陀第824章 黄石第298章 李由练兵第321章 睢水骂战第588章 玩弄大将第307章 复国之谋第168章 五大夫第346章 计毁赵佗第412章 臣荐李信第338章 兵临楚都第464章 田氏兄弟第72章 短兵第491章 公子胡亥第761章 将攻第651章 麒麟降世第88章 大泽第586章 月渡大河第100章 天兵第458章 兵者势也第86章 教导第678章 确认第150章 计功第681章 后怕第240章 淮阳反第285章 王翦伐楚第318章 兵临睢水第259章 泗水畔第684章 质问第634章 君侯有疾第333章 项燕钓龟第382章 何故发笑第613章 特殊伦侯第229章 喜报第487章 分封之论第467章 死即五鼎烹第570章 皈依之心第468章 烹了郦生第172章 立威第384章 馈书韩信第398章 二世人选第465章 箪食壶浆第318章 兵临睢水第270章 惊闻大胜第795章 二代第120章 宫中第754章 定闽第675章 惊弓第355章 投桃报李第489章 诸夏一家第578章 狼王上钩第395章 献面于王第663章 赵佗真意第650章 帝国危机第78章 公输第332章 另立新王第679章 李兄第60章 乡邑第546章 秦军出塞第296章 秦楚砲战第236章 三万秦军第804章 前奏第114章 涉间之仇第791章 反钓第747章 攻策第590章 连环套路第468章 烹了郦生第303章 赵佗坠马第404章 剑指秦律第27章 赎罪第106章 兄妹第670章 项氏抉择第341章 秦军驱魔砲第310章 东伐无信第787章 诅咒第247章 钟离降秦第344章 勿吃独食第418章 赵佗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