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

这个案子很可能会掀起一场政争,按道理说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陈佑除了嘱咐汪弘洋盯着进展之外,便没在这上面耗费精力。

反正他已经做好准备了,现在就等着旁人出招。

至于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他已经提不起这个心思了。

倒不是他自高自大,只是慢慢的认识到你来我往的构陷攻讦落于下乘,偶尔一用还可以,用得多了容易走偏。他现在还没到那等前方无路惟自辟之的程度,完全可以让自己站在正确的道路上,逼迫其他人不得不和自己走同一条路。

对于现在的周国来说,或者说对于周帝赵元昌来说,所谓的正确道路,就两个点:忠君和统一。

忠君自不用说,这是赵元昌用人的首要考虑,即便做不到百分百的忠心,也要说到百分之两百的忠心。譬如定难军,譬如静江军,若光看他们同朝廷中枢的往来文书,那可是个顶个的大忠臣。

但统一就不一样了,虽然不知道赵元昌为什么这么着急地培养儿子,但陈佑陪着魏王来了淮南,那就是得了地利。只要他所作所为皆利于灭宋,朝堂上的风波等闲波及不到他。

他尽心竭力谋划灭宋,朝中有人趁着机会去攻讦于他,那就是与宋国勾结,那就是破坏大局。若不是为了名声,为了以后顺遂一些,他甚至都不会有反击的想法。

当然,事情是做出来的,所以在冉益谦审案的时候,陈佑并卢仲彦、许竹林等人在城外校阅诸军。

冉益谦只是有些严肃谨慎,但不死板,为了审案,他特意向一干僚属请教过,故而这案子不仅仅是审问余小林一人。尤其是他准备借助此案来宣扬自己的观点看法,为了方便士庶旁听还得把所有人证物证一一展示说明,耗费的时间不会短。

有这个时间,都够陈佑把保信军理一理了。

目前庐州的兵马有两处,一个是魏王府三千亲军,一个是保信军一万余人。

魏王亲军不归属都督府,只听赵德昭的话,目前是亲事府典军包牯牛统率。保信军的一万多人是经过整顿之后的人数,能不能拉出去打暂且不知,总归是比不上禁军出身的魏王亲军。

不过站在城头观看演武,别的不说,这一万多人至少能做到令行禁止,行走坐卧之间气象森严,单看这一点,至少不是那等充门面的败絮。

“我观此军当时强军。”许竹林夸赞一声,“跑了这么多地,能战者除镇海军之外,就是陈节使的保信军了。”

许竹林身为淮南观军容使,到处巡察是应有之意。

“皆是卢司马的功劳。”陈佑赞了一句卢仲彦,然后对他说:“请开结社的奏章已经批复,虽说是民政事,昭美你身为都督府司马,也可以盯着些,免得叫那些不知兵事的县令坏了事。”

共事一个多月,卢仲彦不说心结尽去,至少不像在京中初见面时那般冷面相对,听陈佑提到这事,他点头应下:“将明你放心,只是这结社能到什么程度,你得给我划一条线出来。”

所谓结社,类似于澶渊之盟后北地出现的弓箭社,是本地居民——主要是城外乡里的村民——抱团自保的产物,其实就是没有政府参与的民兵组织。根据史料记载,北地弓箭社的头目是根据家产和武艺高低选出来的,赏罚纪律严于官府,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

想必大家也能明白,家产武艺,家产在前,是首要考量。毕竟习武操练需要钱粮,赏罚调度需要威望,这些都只有当地大户才能做到。

但这样也就意味着位于县城之内的官府对城外乡里控制力进一步下降,必须把权力分割给当地大户。

卢仲彦也是明白陈佑不管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集权,容不得有手下独立于州府之外的权力体系存在,所以这个结社能做到什么程度,他必须提前问清楚了,

对此陈佑早有考量,没有犹豫就直接道:“具体能持有何等器械,你久在行伍比我清楚,这个你自己定。另就是人数,每社人数不可太多,算上老幼,十人之中有一人差不多。”

“十中有一,是不是太少了点?”卢仲彦皱眉,“据我了解庐州这边一村多为两百余人,只有二十人的结社怕是不足应付贼兵盗匪吧?”

陈佑听着嘿了一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是十中有一,但他青壮多,怎么可能谨守规矩!这结社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村民自主,一个是官府监督,你当我要官府监督的是甚?就是除了登记在册的这些人之外,其余人等不得持有器械。”

说到这里,他收回看着城下演武的目光,看向许竹林:“不过那些领头发起结社之人,就有劳许军容多多费心了。”

让许竹林做的是监督的事情,同时陈佑也会让鞠兴达重点关注那些发起结社的大户,相比普通庶民,这种人有动机有能力去勾结敌国。

毕竟对绝大多数庶民来说,卖国无门这句话比较贴切。

洛阳皇宫,朝会散去,江夏青同李明卿走到一处:“听说显瑞那东床在庐州鼓捣什么结社,奏请官家开兵禁?”

这听说是假的,当初讨论此事的时候,江夏青就在现场。

不过这只是为了起个话头,李明卿点头:“说是开兵禁,实则为了严禁民间持械相斗。”

“手段颇为奇巧。”江夏青笑赞了一句,紧接着状似无意道:“看样子官家是准备对宋吴用兵了,也不知道会遣何人为帅,前朝时这等大事多是遣枢相领兵啊!”

这句话刚说出口,他就转换话题:“说起来显瑞你在枢府所做之事皆是善政,只可惜仅为副枢。”

李明卿微微一笑,江首相这是对王朴不满啊!

一个是中枢老臣,一个是天子心腹,这两个人斗法,李明卿可不想贸贸然插进去:“都是为官家做事,在哪都是一样的。”

江夏青微笑摇头,不再多说。

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变国生事(二)第十八章月下争渡一线天(六)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五)第一百八十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泽国断美梦第五百六十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五)第五百六十六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一)第一百四章终拜师庭院问对第一百五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六)第五百三十一章 内举贤德不避亲第六百七十一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一)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四百三十三章 风雨来袭水龙吟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七百二十章 谁可妄自言忠义(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一)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六百十六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三)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枪第四百三十三章 风雨来袭水龙吟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四百三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二百八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一)第一百一十六章欲杀人当行何计(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六)第八十五章瞿塘雄关伫江头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四十三章争权夺利心思重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计看将明(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九)第三百二十九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四)第四十一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一)第五百章 局势有变使者来(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四)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礼毕诏书频出第三百六 空辩不若实为证(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谏赞明君第二十二章从此天高任鸟飞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二)第七百三十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四)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六百五十四章 梳理国政教天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八)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为重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六)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二)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三十九章手腕强硬治归州(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三)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计看将明(二)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七)第六百三十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七)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八)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四)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属何方第四百二十二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五)第二百三十七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二)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三)第五十二章快马频至事愈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