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七章 九比一

吏部尚书姚察和侍郎宗元饶都在此处。

姚察无需多言,这宗元饶原本也是南陈旧臣,在吏政上颇有几分才能,担任吏部侍郎也算众望所归。在历史上此人也曾经担任过南陈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大汉依旧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陈的九品中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访门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为九个级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据这些士人的等级给予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代的察举制已经完全沦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况下诞生的,而其本身实际上只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协产物。当初按照曹丕的设想,选拔人才应该是“唯才是举”,不过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强烈不满,最后只能由德高望重的陈群出面设定九品中正制,从原来察举制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人才变成中央派遣官员去地方选拔人才。

而且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也把所考察对象的才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不仅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带有“唯才是举”的一点儿意味。不过世家可以把持察举制,自然也可以稍加变通之后把持九品中正制。

若不是因为世家的确已经庞大的让身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后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改良版的察举制的。而随着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更是彻底把九品中正制改变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让整个南北方官场都彻底沦为世家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代要坚决推行科举,而偌大的一个万方来潮的隋朝,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转瞬凋零,和隋朝两代推行科举制度并非没有关系,因此李荩忱的动作可以说绝对算谨慎小心。

不过对于李荩忱来说,倒也不是一点儿可乘之机都没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乱中,整个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经的几个主要的豪门迅速没落,新崛起的吴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终究没有办法和之前的王谢大族相比。

而在历史上对于隋唐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的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已经分裂,半数投靠了李荩忱,而且初来乍到根基不稳,剩下的半个关陇世家和整个山东世家都还在北方。

对于这些初来者来说,想要从原本的东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里抢下来一块肉,实际上科举反而是他们的助力。杨素显然就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把随同他前来江南的李渊送入了金陵书院。

而李荩忱可以说又利用了徐陵和吴明彻等老人一手,既然他们主持创建了学院,那么就算是家族之中对于世家的存在感到威胁,也不可能真的对自家老爷子的弟子动手。

当即姚察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吏部在年末已经审查考核了各地的中正官,等到年后,中正官就会前往各地选拔人才。一年之中我大汉拓地千里,已经绝非昔日巴蜀一国可比,因此今年除了考核留任的前陈地方官员之外,还需要选拔大量的人才来弥补缺口。按照吏部的计划,这些人才的主要组成为九比一,前一部分为地方选拔上来,而剩下的一部分则在已经建成的成都书院之中择优录取。”

李荩忱微微皱眉,九比一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了,尤其是随着明年金陵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要走出来,肯定这个比例还要上调到八比二甚至是七比三。

但是这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撼动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成都书院有多少可用人才?”李荩忱径直问道。

大堂上的臣子们顿时都竖起耳朵,陛下直截了当的问这个问题,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而鼻子灵敏的也早就已经在其中嗅到了风声,看来陛下是真的打算对九品中正制动刀子了,而九品中正制就是世家扎在朝廷身上不断吸血、甚至逐渐和朝廷融为一体的工具,也是世家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之一,这就是对世家下手啊。

不过再想想也能明白,南朝这么多年为什么只能偏安一方,和南朝内部各个世家之间的压扎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不断有旧的世家和新诞生的世家之间爆发冲突,甚至是世家和朝廷之间的冲突,各个势力相互掣肘,集中全部力量北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晋人南渡,发出“风景不殊”的感慨,甚至王导还曾经发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的吼声,然而一直到南陈,南朝在北方依然没有立锥之地,反而完全偏安一方。

西北之战中,只是一个天水梁氏拖了后腿,其余的世家好歹还算是糊弄了一下,再加上大汉本来在巴蜀的物资和兵马都雄厚,方才勉强支撑过了难关,可是谁能知道下一次李荩忱大规模北上的时候,背后还会不会有人拖后腿?

西北之战若是败了,毕竟只是丢掉西北、退守巴蜀,而若是李荩忱的北伐败了,那大汉就完全丧失和北方争雄之力了,因此在北伐之前李荩忱必须要狠狠打压一下世家。

这也在预料之中。

想到这里,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把天水梁氏来来回回骂上几遍,这些家伙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也不看看当今坐在龙椅上这位和之前那些甚至还需要奉承巴结你们的地方官员乃至于小国君主能一样?

“现在成都书院经过一年的培养,已经有可用之人百人,另外尚在读书之中、年龄有所不够的有两三百人。”宗元饶急忙站起来说道,“此次朝廷需要官员三百人,以九比一的对比算来,会录用成都书院人才三十人左右。”

“那其余的七十人也都是出自成都书院孝穆公门下,难道没有可取之处?”李荩忱皱了皱眉。

姚察也是当初成都书院的负责人之一,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成都书院的学生若是能够更多地进入朝廷,那肯定是好事。

第一六三九章 大定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浴血黄沙第一一四九章 血偿第一三零六章 留给汉军的时间不多了第一九六五章 打点行装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经济第二一九七章 守土有责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一九七八章 先连成一片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会第一一四三章 带路党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内法第一七三三章 匹马还第一七七零章 问计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战第七百八十四章 军屯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举在此!第三百七十八章 道义良知第一三四五章 皇帝,是真正的皇帝第五十九章 始兴枪王第五百七十三章 疲于奔命第一九七六章 巡营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头第一九九二章 遥远的战场第二零八一章 晋阳城第六百九十三章 风景不殊第四十四章 不留第一百七十三章 风雨如晦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尘埃第八百七十四章 杨素的使者第一六五三章 一面旗,一腔血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旧山河第四百八十章 援军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战场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一五五七章 拐杖第二百六十六章 捷报第五百一十八章 静与动第一千一十七章 严关第一七四四章 万户侯的诱惑力第一六一一章 星散的吴郡世家第八百三十八章 负隅顽抗第二二一七章 此时,必须有牺牲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一四四一章 元家的鸡蛋第四章 桃源第一千九十三章 转角遇见突厥第九百一十八章 白纸般的巴蜀第六百零八章 小心为上第一四四二章 阴阳差错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风起云涌第一千二十六章 战采石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无方,臣妾有罪第二二四六章 夜里的巷战第一六六七章 朕与你们同在第一八七零章 我捡便宜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冲中军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八百八十三章 真是一场豪赌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风第三十六章 萧世廉第七百零八章 此话当真?第二二五五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第八百六十二章 安静的清晨第一七四三章 轩辕关,全军冲锋!(补上昨天少的一章)第二一五零章 唇亡齿寒还是虚与委蛇第一八四七章 风雪是最好的掩护第二十五章 残忍第一六二零章 发展飞快的印刷术第一百五十七章 武艺第六百一十七章 同盟第二百二十八章 诅咒第六百零二章 惊喜第一六三六章 战争的前奏第一一二零章 为君舞第五十八章 夕阳(加第二更)第八百六十九章 萧家的使者第一一五五章 鸣金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国名吐蕃第八十六章 三天第二百四十一章 须臾需争第一九六一章 南北相通,华夏一体第二零四五章 丰碑第一一三五章 使节第五百四十二章 星火第一一二二章 为将者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钱第六百四十九章 练兵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一千五十九章 开皇?大业?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门外,风犹未定第二一五三章 大汉自有国情第五百五十四章 愿者上钩第二一五一章 以后有他们好看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