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赞同

但是旁边的宗元饶的脸上露出些许难色。

这九比一的比例本身就是各大世家、包括地方上的世家对于朝廷的妥协了,甚至还是看在徐陵的面子上。他宗元饶能不知道徐陵门下出来的都会是什么样的人才,若是真的让他选择的话,他宁肯把成都书院这些人全部都任用了。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把世家们都得罪到底了,毕竟在这些弟子之中,固然也有世家子弟,但是也有不小数量的寒门,世家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寒门如此光明正大崛起的。

斟酌一下,宗元饶还是艰难说道:“成都书院毕竟成立时日尚短,培养出来的人才恐怕也会参差不齐······”

李荩忱眉毛一挑,明显露出来不悦的神色,而旁边的姚察急忙说道:“陛下,今年也只是在成都书院的学生之中择优取之,而成都书院之中按照原定的计划,每个人至少都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学习,现在能够选取其中只学习了一年的人,已经是破例为之,臣以为继续增加名额实际上有所不妥。”

姚察这等于耍花腔把这个问题给回避过去了,至少是拖到了明年,但是实际上按照他这么说也等于把明年增加名额变成了定论。作为成都书院的创始人,姚察当然不介意偏向自己的学生。

在场的其余人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不过巴蜀世家本身就有不少子弟在成都书院之中,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坏事,要真的说选贤举能、考核才能,他们这些商贾世家出来的子弟是肯定没有办法和东南士族的子弟相比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关陇集团,杨素早就在之前便意识到了学院的重要性,所以很干脆的让李渊以及其余的一些家族的年轻子弟都进入书院之中,未来大汉的选贤举能肯定会越来越偏向于在这些书院之中做出选择,更大程度上选择真正具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才。

那么剩下的就是东南士族了,一道道目光都集中在刑部尚书沈君高的身上。

朝堂上的东南士族出身的官员也并不在少数,比如户部尚书骆牙和礼部尚书孔范,而要说最德高望重的,除了身为宰辅的顾野王之外,肯定是历经三朝而不倒的沈公沈君高。

现在陛下还只是把问题落在尚书们身上,自然还轮不到顾野王开口,再看看闭目养神一般的顾野王,便知道这个已经坐在宰辅的高位上的老人也并不怎么愿意为了世家而做出头鸟。

历史上的沈君高前往岭南之后因水土不服而得病,最后英年早逝。不过显然在这个时空之中,沈君高的命运也被改变,他在岭南停留的时间并不久,很快就随南陈归降,入大汉为刑部尚书,主掌刑罚,也是六部之中在东南士族里地位最高的。

沈家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方豪门,有陈一代,荣宠不断,而沈君高继承其兄长沈君理的位置执掌整个沈家,话语权也是毋庸多言。

不过沈君高这个时候似乎也在思考什么问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投在他身上的目光。

沈君高不说话,其余的几个人,骆牙的出身也不是非常好,其父祖辈不过是担当了小小的王府参军,只能算寒门出身,而孔范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南陈佞臣,能够留住性命也是因为他“弃暗投明”的比较早,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引火上身。

一时间御书房中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沉默和安静。

“那诸位臣工都认为姚卿家所言在理了?”李荩忱微笑着说道。

“臣附议!”工部尚书吴凭和商部尚书唐正良同时站出来说道。

他们代表工商的利益,当然书院给了工商子弟一个除了继承祖辈的手艺之外另外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甚至是拼搏向前的选择,所以他们不介意为此而发声。

“启禀陛下,”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顾野王终于开口,“老臣以为吏部尚书所言在理。而如何增减也应该有所定论,以鼓励莘莘学子得以发奋读书,老臣窃以为今年是‘九比一’,明年可以调整为‘八比二’,以此逐年递减。”

朝堂上的臣子们顿时惊讶的看向顾野王。

顾公这是什么意思?

这岂不是代表顾公本身同意了李荩忱的计划?

而意识到什么的沈君高和骆牙等人这个时候也起身:“臣附议!”

李荩忱眉毛一挑,说句实话眼前的骤然变化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实际上在李荩忱的设想之中,顾野王若是理智一些的话应该会保持中立,更或者会让沈君高等人开口,而若是他真的意识到了书院对世家的威胁所在,那应该会直接开口反对。

可是李荩忱怎么也没有想到,顾野王和沈君高竟然会直接同意了。

不过旋即李荩忱也明白过来,顾野王的同意是带有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按照他刚才所说的比例来一年一年的向前,这就意味着如果李荩忱想要让朝廷兴办的学院彻底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选贤举能的唯一渠道,那么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

并且刚才顾野王说话也分明是留有余地的,他根本没有说这个比例到底应该下降到哪里,或许五年之后当这个比例变成五比五的时候就会收住了。

这等于双方各退了一步,东南世家愿意打破原来的垄断人才上升渠道的方式,但是朝廷的政策调整也必须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沈君高还是顾野王,应该也都意识到了推行这件事之中李荩忱本人是最支持和最坚持的,而现在巴蜀世家和关陇世家以及众多的寒门、工商都站在了李荩忱这边摇旗呐喊,若是东南士族揪着这个问题不放的话,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这对于东南士族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更何况大汉现在已经吸纳了各地的势力,不仅仅是巴蜀和关陇,还有巴人、南中各部、岭南各部等,若是东南世家想要和他们在朝堂上全面爆发冲突,那东南世家真的不一定会占据便宜,更不要说军事上了。

相比之下东南世家对于自家教书育人的本事还是有信心的。

第一四三九章 老将军的谢幕之战第六百一十八章 杨素献策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一三一八章 死国之心第一千五十八章 给个“关公”拜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一三三三章 保证夏收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内外第二一八七章 金城薛氏,不辱家门第二二四三章 兰陵萧氏和陛下胸怀第二一九五章 洮水捷报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战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灵武是底线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二三五八章 针砭时弊第三百四十三章 后路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一千五十章 便宜大舅哥第二零一二章 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第四百五十四章 賨人李迅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一九七九章 夹攻齐子岭第二百一十六章 接下来第八百八十章 于氏之困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八十七章 借书第一三九三章 杨丽华的梦第二三一九章 纵是着了魔第八百五十章 偶遇第四百八十八章 战郫江第九百七十七章 天降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该万死第二零五五章 战还是和?第六百八十六章 还有私事第一五五九章 比技术更重要的第二十一章 埋伏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第一五零七章 没有来源啊第二百六十五章 会师第二二一八章 跑还是战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六百二十三章 科技兴国第一六四一章 新却月阵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一千八十三章 祁山风起第八百七十二章 来者不善第一六四二章 临阵,重甲士的威力第四百八十一章 发火第九百二十二章 风入松间飒飒寒第十五章 凌迟第四百五十章 胡闹第七百五十八章 虚实不定第一六八一章 禁卫军初战第七百七十七章 鹅卵石和统筹第六百一十七章 同盟第八百三十九章 鸣金第两千零五章 宇文贡想哭第十六章 不仁第七百六十九章 战争的目的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没有陛下跑得快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三百五十七章 巴人八部第一四八六章 校阅三军第一七零一章 捷报频传第一千一十七章 严关第一三四七章 陛下偷个懒第九百四十四章 人口与人才第一二四二章 几成把握第一八九三章 陈宣华又欠揍了?第一千零八章 别来无恙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给了希望第四百九十章 动向第二零三四章 以德服人第一三三三章 保证夏收第一千三十五章 冯小怜和张丽华第一七九零章 父命难违第一二六三章 猪队友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一七七零章 问计第二三六九章 一条咸鱼第七十章 冲杀第一九三五章 这就是朕的底气所在第一七八四章 鏖战前夜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车轮第九百七十一章 两线作战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二零四八章 胸有成竹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二百八十五章 倩影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第一千九十八章 横刀第一八三五章 后勤保障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连狗都不如?第三百五十四章 得手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为上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