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五章 北与东

在世家同盟体系崩塌之后的主要利益是被李荩忱占有,而对于已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家族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整个关陇世家能够得到什么的北方家族们,跟在后面还是有机会可以喝汤的。

因此对于李荩忱来说,北方的政治环境实际上比南方更加好,一旦有如散沙一样的北方世家都倾向于支持李荩忱,那么李荩忱的教育体制建设实际上要比在南方更加轻松。

长安义学和在北周国子监基础上组建的长安书院,将会在未来引领大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浪潮。

当然了,南方李荩忱是不可能放弃的,在顾家、徐家、吴家、沈家等本地大世家的支持下,这种制度也会快速推行,如果真的有人想要表示自己的不满和反对,那么大汉的白袍和羽林骑也都不是吃素的。建康府毕竟到现在也依然是大汉的政治中枢和在南方的象征,李荩忱绝对不允许建康府之中有人和自己唱反调。

而且从北向南推行这种制度,也算是李荩忱给了南方世家一定的接受时间,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那就只有消失。

作为徐陵的孙女,徐素已经很清楚陛下的野心在哪里,也很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什么,难怪陛下会让沈婺华带着后宫妃嫔们出面,因为她们的身后,又代表着一个个世家的态度,不管沈家和徐家等等是否愿意这样做,当沈婺华和徐素出现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可以默认这就是徐家和沈家这些世家的想法了。

或许徐陵当初也不会想到,自己把孙女送入宫,是为了徐家稳妥的未来,结果徐家就这样反过来被李荩忱当枪使了。

“一屋之下的长安义学,朕不是无法负担,”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至于接下来,就是全天下这一辈人,一起为了下一辈人而承担。”

徐素微微颔首。

而李荩忱径直向前走去,他穿过曾经属于隋王府的回廊,看着大堂上那些结束了晨读之后认真听讲的孩子,若有所思。

徐素站在李荩忱的身后,心中不由得感慨。

不知道在大汉和整个民族的延续上,自己是不是也做了些贡献?

——————————————

当李荩忱站在曾经的隋王府规划如何培养大汉的下一代人时,隋王府曾经的主人,正在五原城中看着垂头丧气的麾下文武。

说是文武两班,实际上也有些抬举了,站在杨坚左手边的文官也就只剩下了骨仪一个人,而武将也就只有元谐和元浩等人。

山穷水尽,或许就是这等景象。

银州之战,不出意料,北周军队惨败,而杨坚因为先一步离开,总算还是逃出生天,而到了五原之后,他便下令元谐,若是进攻得手则继续向前,若是进攻不利则抓紧回军。

不久之后,杨坚就见到了元谐,看着颇为狼狈的北周军队,杨坚甚至已经不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至少元谐带回来了三万兵马,比杨坚的仅以身免还算好一些。可是现在就算加上五原的北周军队,杨坚手下也就是将将四万兵马。

而汉军至少十万大军正从银州、灵武以及西北地郡三个方向向前夹攻,并且其中不乏裴子烈、韩擒虎和徐德言这种汉军已经打出名声的将领。

在列的,可有不少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因此议事堂上也难免是愁云惨淡的景象。

五原不比银州,更难以比延州,这里已经位于草原南侧,设立城池的目的就是为了镇守河套,而河套同样是广阔的平原,以丰厚的粮食产出而不是易守难攻的地形闻名。

在这无险可守的旷野上和敌人决战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

恐怕那时候就真的是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景象了,北周军队将会不可避免的再一次一败涂地。

“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是寻求北方和东方的帮助,还是要就此远遁。”骨仪开口打破了议事堂上的沉默。

元谐等人的神情复杂。

就此远遁他们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寻求北方和东方的帮助,指的是?

要知道北面草原上的突厥人已经被驱赶殆尽,而且杨坚和他们也不是无冤无仇,如果突厥人还在的话,他们恐怕更想要在大汉拿下五原的时候,自己趁机到河套地区来劫掠一番才对。

至于东面?

难道是说宇文宪?

骨仪显然也明白他们的疑惑,径直说道:“事到如今,国运艰难,但是并非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北方草原上,突厥人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还有铁勒人在,他们也是草原上活跃的民族,而且和突厥人有仇恨,和我们却是无冤无仇,突厥人走后,铁勒人已经开始整合自己的力量,他们现在可不盼望着我们会进入草原。”

铁勒人似乎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上强者的附庸,当初柔然人称霸草原的时候,铁勒人跟着柔然人,后来突厥将柔然取而代之,铁勒人自然而然又成为了突厥的奴仆,现在突厥人也走了,北方的草原也终于轮到了被遗弃的铁勒人当霸主。

现在的铁勒人还是一盘散沙,不过他们之中的几个大部落已经开始谋求联合,其中比较强大的薛部和延陀部已经合二为一,自称“薛延陀”部,而另外一个同样强大的部落——契苾部,也在尝试着和薛延陀部建立联系,从而最终形成属于铁勒人的部落联合。

在这个时候,铁勒人最不愿意见到的自然就是南方的中原王朝会干扰他们的统一进程,所以如果杨坚邀请他们南下一起阻击大汉的话,铁勒人未必不会同意,尤其是杨坚的手中还有四万兵马,战力尚且可以保证,并且还有河套的大批粮食,这是铁勒人眼馋的。

除了铁勒人可以作为依靠之外,东面的宇文宪也是一个选择。

宇文宪虽然已经和李荩忱签署了和约,但是这只是明面上的,面对李荩忱的威胁,宇文宪不可能听之任之,也不可能真的相信凭借这一纸合约就能够维持双方长期的和平,所以为了能够将这种明面上的和平延续下去,宇文宪自然就要在暗地里做一些小动作。

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二二八八章 大汉第一份公开的舆图第二零四三章 袍泽俱在,绝不言退第一二九一章 让牺牲值得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与丝绸之路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敌人第一九二六章 稳定西北,当步步为营第六百六十二章 风卷衣袍第二一四三章 大汉的监察制度第一六七七章 进英烈堂,咱们不一起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一千七十七章 交流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为进第一四零四章 里程碑第一千四十二章 谈判?第五百六十章 不占便宜就是吃亏第四百一十九章 张开的手第八百五十一章 战利品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沟第一一六零章 走一步看一步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将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个人第一二零四章 臣坚持所请第九百六十二章 边境冲突第六百章 画中人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讲学第一七六八章 会攻洛阳,谁来主攻第一一五三章 骑兵冲击第一七六八章 会攻洛阳,谁来主攻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口第四百八十三章 断后第一九四九章 犹记当年,石头山上第一七三六章 杀人先诛心第二零七零章 你们也太不靠谱了吧?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二一七八章 雪中送炭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二二四九章 夜色下的混战第一二三六章 黑暗面第二百零九章 “狼狈”(第四更)第七百六十七章 随风云而动第六百零七章 两条计策第一五一五章 从蛮夷到汉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明月第四百二十四章 看得起我第一千七十四章 狐狸精的味道第一九六一章 南北相通,华夏一体第一千零七章 你们第二二六零章 风又起第四百五十一章 对不住第一百零六章 血夜第二三三九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二零八四章 巡抚之信第一千零四章 民富之后第一二九三章 两代人之间的争锋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担忧第一百一十四章 什么样的胜利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一千零四章 民富之后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绯闻满天飞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五百一十三章 埋下的种子第一六六二章 昆阳和滍水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帜第二零八二章 佯攻晋阳,实攻雁门第一六七六章 扬武军,死战不退!第一四八一章 该去了第一八四二章 风箱里的老鼠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第一七九七章 激战,两城之间第一一七五章 开垦淮南第二百二十六章 老茧第二二七三章 财政补贴第七百零四章 原谅我的任性第四百六十九章 要命的时间第二二二八章 张掖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钱第二零九七章 天下将定,万里无尘第五百二十七章 天亮了第四百九十九章 斗的是耐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龟缩第一六零六章 白大褂第四百一十七章 朝廷的意思第四百六十九章 要命的时间第二二七五章 外战则内安第六百七十章 开拓的精神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里城外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灭,天下一统第一九七零章 甲骑登场第一四四零章 后生可畏第四百五十四章 賨人李迅第四百九十一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二百七十八章 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