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四章 在慈善的基础上

因此南方的青少年受教育水平和受重视程度自然也就要好于北方,也更多一些文人雅士,比如鲍照和徐陵这种人物,尤其是鲍照,竟然因为自己才华出众而会在北上探亲的时候被北朝强行扣留,可见当时北方对于人才,尤其是在文化上有建树的人才,还是非常缺少的。

于是就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摆在面前。

在南方,朝廷给那些战争孤儿以及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免费上学的机会,是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能够有机会追赶那些比他们命运更好的同龄人。

可是在北方,如果朝廷也依样画葫芦的话,那就等于让这些孩子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他们的同龄人以及同龄人的家长们又该如何想?凭什么同样的贫苦,我家的孩子就不能得到朝廷的扶持和救助?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长安义学招收学生的范畴还只是局限在长安城中,因为出了长安城,学生招收的条件就已经很难符合社会的实际。因此并不是徐素她们目光短浅,而是着实不敢。

她们身为后宫妃嫔,出去代表的自然是皇家,甚至代表的就是大汉朝廷,开办义学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引起了社会上的动荡和骚乱,她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甚至皇家和内府也承担不起。

李荩忱沉声说道:“内府现在能够拿出来的也就只有这么多,开办一个义学尚可,但是整个三辅乃至关中的义学,并不能依靠内府来支撑了。”

徐素低声道:“可是一个长安义学很难支撑起来三辅的需求,更往论一个关中了。”

“不,朕倒不是这样打算的,”李荩忱微笑着说道,“现在这个长安义学,只是一个例子,给全天下人看的例子。”

徐素怔了一下,这倒是她之前从来没有料到的。

毕竟义学绝对不是什么赚钱的东西,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并不一定全部都可用,甚至有可能众多投入的钱财都打了水漂,如果不是有内库作为支撑,恐怕没有人会有胆量。

作为例子,又是什么意思?

“义学的根本在于内库的支出,”李荩忱斟酌说道,“可是内库并不是源源不断的有钱财进入,在义学的基础上,必须要把更多的社会力量牵扯进来,朕现在要把长安义学作为一个模板,告诉世人,这样一种教育后人、培养人才的行为是可行的,现在的大汉,不仅仅能够通过书院来培养人才,而是能够通过更多的方法,义学也好,私塾也罢,现在大汉上上下下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带动着各个层级、带动着整个时代向前进的人才。”

徐素诧异的看向李荩忱。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小看了李荩忱,或者说小看了李荩忱的格局。

徐素以为李荩忱想要开办义学,仅仅是因为让后宫的妃嫔们有点儿事情做,而且也是为了能够为自己培养出来一些可堪大用的基层人才,毕竟金陵书院也好、成都书院和岳麓书院也罢,培养出来的都是以后步入青云的人物,但是只是有这些人在上面,而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却没有办法传达到下层,那朝廷培养他们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此徐素认为李荩忱开办义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现在朝廷的新思想和新思路通过这些以后要进入基层的子弟来实现。

不过很明显现在来看,这只是李荩忱的一个目的罢了。

归根结底,李荩忱是要通过开办义学的方式,开始建立起来大汉的完善的从上到下的教育体制,让读书人有教授读书方法的地方,让工人有教授打造技巧的地方,也让商人有教授从事经商经验的地方······

现在大汉已经有了培养王侯将相的书院在,也已经有了培养底层人才的义学在,李荩忱通过这些来告诉所有人,最高级的人才朝廷需要,最普通的人才,朝廷也需要,而在这之中的人才,朝廷肯定也是需要的。

只不过现在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钱财来培养,因此社会各级如果有余力的话,就已经可以自己开始培养人才了。

当各级的书院建立起来,大汉的人才培养方式自然也就从原本的师徒传承开始逐渐向书院大批量教学转变,如此一来大汉自然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多的人才。

有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之前的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当社会上已经不再需要九品中正制直接选拔出来的人才,转而倾向于从书院的学生之中挑选的时候,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跟着被扫入垃圾堆,就算是世家们再想要坚持,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子弟们依然可以在整个大汉体系之中发挥作用,世家们也只能考虑如何通过书院这种教育体制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李荩忱现在是在做慈善,但是他的最终目的却是在慈善的基础上,彻底建立起来仿照后世并且以科举考试制度为根基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让大汉脱离世家的掌控。

北方复杂的情况对于李荩忱来说未尝不是好事,人们受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而且世家的力量远远没有南方强大,为了能够对付东南士族,北方世家,诸如弘农杨氏、蓝田于氏等等,也必须要依附于李荩忱。

他们已经不倾向于通过建立类似于东南世家那样的世家同盟体系来抗衡皇权,而是倾向于通过击碎已有的世家同盟体系并让自己从世家演变为开国贵族。

这主要也是因为之前经过东魏和西魏的对峙、北周和北齐的对峙以及杨坚和宇文宪的分裂,北方世家之间的基本信任已经丢的差不多,自然也不可能和历史上那样,因为利益的纠葛和层层叠叠的姻亲关系而最终诞生出关陇集团这样把控隋唐两个朝代的庞大世家同盟。

当然了,事实上在思想逐渐进步的情况下,就算是存在这样的世家同盟,也已经很难阻拦诸如科举制这样更公平的选举人才的方式诞生。不过如果没有了世家和世家同盟阻拦,科举制的诞生只会更加的顺利。

第一七五四章 外室打上门来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都是走后门的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刘玄德第一八一三章 开窍的薛延陀第一八四三章 别无选择第一二五二章 晨戏第二百五十一章 山呼海啸第一一一六章 叶护第四百九十六章 进退不得第一千七十九章 寸步不让第一五六六章 预算和预案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鸳鸯啄翠羽(下)第一千七十七章 交流第一五八六章 让半边天也动起来第二零七零章 你们也太不靠谱了吧?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东寨第一六七五章 窄窄的栈桥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温柔似水?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一二五六章 风雨长安第二一五一章 以后有他们好看第一四九三章 水陆夹攻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钱第一三零八章 军心溃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靠禀报打仗?第一百零一章 遵命第四百五十三章 风起第二二一三章 防御薄如纸第一五六一章 男人的浪漫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一百七十三章 风雨如晦第一一一四章 侵蚀第一七零零章 单骑第一千四十二章 谈判?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虑第一四四五章 北与东第二百二十二章 绫罗之下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头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决战方案第三百二十二章 逃命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里城外第一百七十四章 弃子第六百八十五章 前夜第九百七十章 战武宁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绸缪第一三零五章 走还是不走?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二零三五章 还挺匀称第二百九十九章 请缨第一一二六章 战云催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开门,迎入王师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个好机会第二二八八章 大汉第一份公开的舆图第二二九二章 是皇帝,也是人第一六零五章 分裂既是灭亡第二一五三章 大汉自有国情第一六零四章 弯路不可怕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击训练第一一二五章 杨坚的应对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当细思量第二百六十八章 李荩忱的兵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风起云涌第六百一十二章 北方来客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第一六四八章 潼关下,不能耽误时间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将士第二十二章 撤退第一七四七章 铁骨铮铮宇文达第七百零五章 大变将起第一五二七章 战卢容,火枪对炮灰第五百五十七章 杀意浓第四百九十一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二一一零章 家事不是国事第五百九十章 不要太过分第一百二十四章 题目第三百二十五章 温泉第一八五八章 未战先怯,不足为虑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八百一十九章 与此处何干?第一六零七章 医疗发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邂逅第一五二八章 战卢容,大象来袭第二零九六章 孤军转战,将军乃人杰第一九六六章 陈智深的改变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三十章 谈判第二百九十一章 陈叔宝第一四五四章 顾左右而言“他”第五百二十八章 进还是退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旧山河第一二四零章 掂量掂量第一三二三章 你的忠义不对第一九八四章 甲骑的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