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零章 发展飞快的印刷术

不过江南世家对此倒是没有太大的异议,出面审核秋闱试卷的是吏部尚书宗元饶、御史台裴忌和专门请来的孝穆公徐陵,最后还是陛下亲自过目,所以说明这个结果并没有什么问题。

真的在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上,历经了战乱磨难的北方世家,的确要比偏安江南的江南世家占优势,毕竟这些年北方世家在北方颠沛流离,经历得多,所思所想的自然就多,而江南世家大多数在几年前还想着怎么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不惜造反呢,真的让家族之中的子弟讨论实打实的天下大势,着实是强人所难。

尤其是南北朝之后,由于大量的史书经典在北方的战乱之中散失,或者干脆直接毁于战火,所以南渡的家族因为缺少史书文教,逐渐流行诗词歌赋以及谈玄,清谈和坐而论道风靡江南,当时所谓的名士,多数都是在清谈中崭露头角的。

但是这也就导致南方世家的格局往往越来越小,最后目光甚至只停留在东南,甚至原本的吴地家族和南渡的家族,还以太湖为分界,称太湖以北是北,太湖以南是南,江南之地尚且还要分为南北。

熟不知大江以北,才是华夏中原之地,大江以南,不过是东南一隅罢了。

尤其是东晋灭亡之后,南朝破局,甚至往往还得依靠外来人,或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刘裕,或是崛起于岭南的陈霸先,或是来自于荆州的萧氏,又或是当今圣上,那也是来自于淮北的山中,身上流淌的甚至也是北方世家的血。

当然了,格局小是一部分原因,这部分原因南方世家也是承认的,还有一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南方世家这一辈中佼佼者,都已经先一步进入朝堂之中,比如现在的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吏,怕是有一多半都是出身南方世家,这主要还是得赖于他们父辈的举荐功劳,各个家族之间的相互举荐,让这些小辈能够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时候快速进入朝堂之中,因此自然也就不会再参与到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之中。

没有足够的年轻一辈参与到这一次的科考之中,南方世家就算是占据地利优势,取得不到什么优秀的战绩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北方人才的大量南下,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这说明如今的朝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北方人的认可。

而朝廷想要越过大江和淮水继续向北挺进的话,依靠南方人自然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世家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让根基都在南方的江南士族冒着敌人的箭矢向北冲锋当然不现实,相比之下北方的人们当然更愿意收复故土,当初刘裕北伐的时候也是依靠着北府兵一路杀将过去所向披靡。

因此这样的场面,是李荩忱乐于见到的。

当晨光照射在大殿屋檐上的时候,宫门缓缓打开,今日应试的考生鱼贯而入,李荩忱率领监考的群臣——主要就是都官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已经在大殿上等候。

既然这是这个时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那么一切的规则当然都是李荩忱和礼部共同制定的,不过李荩忱也懒得绞尽脑汁去想,所以还是按照原本的考试规则来的,一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将会最终在这大殿之中、在皇帝陛下的亲自监考下一决高低。

“今岁秋闱前三甲士子,参见陛下。”三十六名身穿特制白衣的考生同时拜倒,他们之中有的人年轻气盛,正打算抒发文采,而有的人则已然不再年轻,不过身处此情此景之中,当然也是激动不已。

登科取士,这是绝对不同于之前孝廉制度或者九品中正制度的新的人才考核和选拔方法,通过登科核用的人才,说明其不仅仅有孝心,也不仅仅是家族门第显赫,而是因为他们本人有真才实学,有能够治理天下、匡扶社稷的能力。

这是时代的变革,能够见证这种变革,让身处大潮之中的他们当然很是激动,因为那一刻他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历史已经因为他们而改变,或者说他们就是历史了。

“平身,”李荩忱的手抬起,“宣,入殿!”

“考生入殿!”袁大舍的声音难得的中气十足,甚至都让人忘了他是个宦官——李平当然不会拆穿这个老太监私下里为了这一刻到底练习了多久。

“谢陛下!”考生起身,沿着台阶走上大殿。

而李荩忱已然转身先一步登上了丹墀,不过他并没有坐下,而是静静看着考生们依次进入大殿上已经排列好的桌椅之中。

在大殿的两侧,还有一些官员正在奋笔疾书。

这些官员以史官为主,主要是为了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而还有一部分人,身上虽然也是穿着官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是新成立的《大汉报》的记者。

记者,记录的人,到不能算是一个这个时代不能理解的称呼,所以李荩忱也不客气的照搬了。

大汉的工部一向是被李荩忱支使得团团转,不过李荩忱安排下来的任务,他们终究还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完成了,这其中自然就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

当时大汉开国之初,为了促进文教工作,李荩忱把发明印刷术的任务交给了礼部和工部,工部虽然比较忙,好在礼部这边尚且有时间,总算是把这种东西给研究出来了。

李荩忱知道活字印刷术要比雕版印刷更好用,所以上来就干脆要求直接研发活字印刷。之前受限于材料,研制出来的活字总是不牢固,印刷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所以工部只能先雕刻了雕版,这也让李荩忱感慨历史总还是在顽强的沿着原本的进程向前走。

不过很快随着大汉的冶炼产业产量和技术都上来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

相比于历史上从唐到宋才实现雕版到活字的转换,这个时代的印刷术发展的的确非常快了。

正是因为印刷术的快速发展,大汉在各地建设书院和义学才有足够的资本,否则哪有那么多书本给人用?

第三十八章 进山第一一四一章 初担重任第九百零二章 危险的夜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婵娟第一千七十八章 老和少第五十四章 篝火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党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战云急第一百九十三章 敌我第一七七六章 自逐家门外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尘埃第一八二一章 两个混世小魔王第二一八二章 爱卿之苦,朕知之第二一七六章 鸣金第二二五九章 挽救三千青丝第五十七章 恩人之后第六百一十五章 弘农杨氏第一二三九章 如荒草疯长第九百七十章 战武宁第一八五一章 马,马!第四百二十一章 唇亡齿寒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四百零六章 野心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钱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报第一千六十八章 小人的用处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一百七十三章 风雨如晦第八百九十二章 惨叫声第一五五一章 文武之间的冲突第七百九十章 两败俱伤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一八八五章 凿空河东第一一六九章 定北之策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个聪明人第二二一六章 角门第一一六七章 长处和短板第一六七二章 混账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汤包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二百四十三章 八百里加急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一三零五章 走还是不走?第一百章 继承第二二二一章 绕城而战第一二一六章 枢密院第三百零七章 敌暗我明第一百七十六章 泼墨第五百一十章 试探第八百七十七章 任务艰巨第一三三七章 战局骤变第一七零一章 捷报频传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九百零二章 危险的夜第一六四零章 战争爆发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一五一九章 到群众中去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现状第九百四十章 小年第一五六四章 内府也不富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盘山下第一三六三章 天无绝人之路第二百一十四章 缠战第七百六十五章 牵扯利益第一四九六章 留鸣,留名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盘山下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极强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动作的宇文招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浴血黄沙第一二二一章 南阳攻略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惊现第二三六七章 松江第一九六九章 君临河内第八百一十九章 与此处何干?第二零五八章 条件第两零一零章 好像哪里不对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五百五十七章 杀意浓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后腿的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一四一九章 又要交易?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旧山河第二百一十九章 纪南第一四八九章 几代人的努力第一一一八章 一份子第一七七九章 大汉的家底第一千九十八章 横刀第一一四九章 血偿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一六二零章 发展飞快的印刷术第二二三一章 什么样的大汉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图第一六八六章 打的就是精锐第一八五八章 未战先怯,不足为虑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一七一九章 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