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九章 朕的私房钱

这闹得李荩忱也跟着喊沈婺华姊姊,尤其是在缠(和谐)绵床(和谐)榻之上的时候,别有一番风趣。

这一次大汉北上,当然不是简简单单的用大军推过去,大汉一切的政治制度都要随之在北方建立起来。

对于大汉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绝佳巩固北方统治的机会。多年连绵战乱,已经完全摧毁了北方的政治结构,尤其是作为主战场的中原地区,不少曾经叱咤风云的世家集团都已经烟消云散,或是渡江逃命,或是搬迁入关中和河北,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汝颖世家以及南阳世家等等,因此这就意味着大汉面对的是几乎被战火烧成白板的中原地区。

没有世家跳出来捣乱,就意味着大汉不需要和之前平定江南之乱那样再用兵马推过去——在江南,大汉已经收拾了不少民心,就算是手里没有火器,和世家叫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在北方可没有民心,想要和世家叫板的话没有那么容易——可以直接将现在大汉的田亩制度、律法制度以及商贸制度等等推行下去。

招引流民,分发田地,同时快速建立起来对地方的管理统治,趁着冬天即将来临,修缮道路、兴修水利,为明年开春的播种做准备,这些都需要朝廷抓紧去完成,否则朝廷很难真的在北方站稳脚跟,一旦宇文宪回过元气来率军南下,而或者某一次战斗中出现了什么瑕疵被宇文宪抓住机会,汉军有可能会一路败退回战斗开始的地方。

南朝这么多次北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没有就近的粮食支持,没有大量的丁壮百姓作为随时可以补充的兵员,南朝面对北方滚滚而来的骑兵和寒冷,实际上是很难立足的,很有可能重复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大溃败。

毕竟这个时代,寒冷和饥饿有的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敌人,对此可能莫斯科城下的拿皇和希特勒也深有体会。

所以李荩忱要尽快恢复民生,把北方,尤其是已经不算大汉前线的两淮等地变成大汉的新粮仓,同时也变成大汉的后勤基地,不只是粮食,各式各样的器械衣甲等等都要能够就近供应前线。

正是因为身后还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所以李荩忱本身也不倾向于继续向北动兵,补给线太长更容易出问题。

而和大汉的各项政策相辅相成的,自然还有大汉的教育体系、慈善体系和医疗体系等等,这些也是李荩忱收拢民心的必杀技,依靠教育和医疗等等,李荩忱在江南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甚至就连那些被李荩忱打压下去的世家也不得不承认,陛下不但是一代雄主,而且真的舍得花钱去拿捏住人心,也真的能拿捏准。

这一次大汉北上,这些自然也都要北上的。

现在内府已经不再是一开始的时候入不敷出的内府了,在尉迟炽繁的指挥下,内府咬牙挤出来钱投资这一次大汉的北伐,几乎每一支北上的商队背后都有内府的影子,大汉北上顺利,商队们自然是赚的瓢满盆满,而内府也跟着发了一笔。

另外后妃们也主动为一些生产胭脂水粉和丝绸等等的商品的商铺做广告,也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再加上一些大户人家的义捐,内府现在资金已经形成完整的资金链,不用再为钱财的事情担心,所以北上开设慈善堂和义学等等的行动也就更加积极。

讲道理,义学和慈善堂等等的实际上和朝廷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包括医院,这些都是在内府名下的,内府本来就是皇帝陛下自己的小金库,朝廷文武并不能决定内府的钱财走向。

这就是李荩忱的私房钱,甚至朝廷都不能过问钱财数量。

所以为了能够劝动义学和医院等等向北开设分支,主持朝政的几位文武甚至还请动吴明彻出面觐见乐昌。

本来向北开设义学等设施,就是配合李荩忱的行动,乐昌她们义不容辞,吴明彻又出面,乐昌自然更不能怠慢,几乎李荩忱刚刚从淮北动身北上,乐昌就已经选人北上。

沈婺华主管义学,另外还帮衬着慈善堂那边的事情,毕竟慈善堂和义学本来就息息相关,不少义学之中的学生都是从慈善堂过去的,有点儿类似于后世义务教育学校直接和孤儿院对接一样。

所以沈婺华自然是最佳人选,而萧湘的背后站着巴蜀世家,这一次义学和医院等等的开设也需要北方商贾的支持,自然少不得和商部交涉,这件事拜托萧湘来做最合适不过。

因此当看到来的是徐素和陈月仪,李荩忱倒是有些奇怪。

徐素解释道:“安南那边今年夏天有疫情爆发,并且趁天气炎热向北蔓延,所以沈姊姊和萧姊姊她们都忙着处理这件事,而且皇后后来也认为万一南方发生什么事,两位姊姊还能居中调度、帮帮忙,要是她们北上了,没有了主心骨在建康府,皇后和尉迟姊姊可能会忙不过来。”

李荩忱明白过来。

安南那边的疫情倒是并不算非常严重,主要还是因为上一次南征死人太多、汉军撤退的又快,所以一时间没有来得及把战场打扫完全的缘故,等天稍微凉下来情况就会好一些,不过林邑和岭南山水相连,乐昌她们谨慎一点也没有坏处。

之前李荩忱就已经收到了奏章,坐镇南方的虞世基及时察觉到事情的不对,向海军以及南中、岭南等地求援,海军及时从番禺和朱崖等地调拨了原本军用的药材,而南中的杜齐和岭南的冼夫人也抽调富有经验的医生赶过去,虽然也有不小的损失,但还是算控制住了局势,倒是不需要李荩忱再多担心。

主要还是因为安南那边死的人主要还是原来的林邑人,对于大汉本身来说,说残忍一些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本来大汉就已经通过流放等手段在一点点改变安南的人口比例,现在林邑人再死一批,汉人就能够稳稳的占据多数。只有在人数上占据多数,大汉才能真正完成对林邑的统治。

第二二六五章 落幕第一三七三章 皆大欢喜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来客第一百一十五章 猎物已定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后的旨意第一九三二章 去掉繁文缛节第二三四七章 “执手相看泪眼”第九百七十一章 两线作战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将明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一百六十四章 杨愔第一四七二章 从南阳向洛阳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舆论第一五四零章 羡慕是真的羡慕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九百一十二章 外交家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二一零三章 亲守此地共存亡第四百二十八章 弄潮儿第一千九十二章 灵武敌踪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风起云涌第一三一四章 陛下不淡定第一一二七章 这是运气好第一五七八章 港口的选择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阵仗第九百四十章 小年第一九零四章 汉军兵线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态第二三六一章 产业定位不准确第二百二十七章 自称我第四百一十八章 还算有良心第二三四三章 猪鼻子插大葱第二百五十七章 阻惊涛第一五二六章 小姑娘长大了第一百零一章 遵命第八百五十章 偶遇第一六二一章 殿试三题第一八二八章 不消停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一五八三章 卖姊姊第九百七十五章 抢滩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举在此!第一四九零章 天圆地方第一五五三章 陛下很疲惫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六百一十章 润物细无声第二一九一章 校尉老孙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为他是谁第一二三二章 鸡汤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第五百七十九章 困兽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一六八七章 四面合围第一三八四章 杨丽华的请求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一二三三章 郡县与分封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一九八六章 变阵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帜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一四三零章 证明自己的机会第四百三十五章 灯下人如玉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二三五六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第二零一一章 枭雄梦碎第二百三十九章 势均力敌第一六四二章 临阵,重甲士的威力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第四百章 任重而道远第五十八章 夕阳(加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礼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还不要脸?第二零九五章 乱起雁门内第一百六十二章 坐观第一九五五章 王昌入洛第一一八二章 恍若当年第一七零三章 回来加班吧,诸位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八百二十五章 突围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当细思量第一一八零章 过新年第六百九十四章 访客第二零二四章 回马滩头,激战不休第一一九一章 和约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二二一零章 老成的请求第一九六二章 兴替第五百六十章 不占便宜就是吃亏第九百八十九章 浴血湘水第两千零六章 进攻燕郡的序曲第一四五四章 顾左右而言“他”第一七一九章 胶着第二二七三章 财政补贴第一三四七章 陛下偷个懒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阵仗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许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