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灭,天下一统

宇文纯感慨:“当日皇兄曾言,不能得杨处道而用之,乃是憾事,假以时日,若得伯乐,则千里马必为大周之敌,本王当时犹然不屑,今日方知此言不假。”

杨素当即向着东侧拱了拱手:“吾皇陛下,英武圣明,世人皆知,麾下鹰扬虎踞,人才济济,杨某也不过是方面之才罢了。大王带兵一方,战功赫赫,即使是我大汉内部,也无不赞叹,今日事已至此,何不弃暗投明,以后开疆拓土,当再立新功。”

宇文纯大笑三声:“本王生是大周之臣,死是大周之鬼,总还要让世人知道,大周仍有忠志之士愿为之死节,不然的话世人岂不是要嘲笑我大周无人乎?!无需多言,放马过来吧!”

杨素摇了摇头。

事已至此,也就只能成全他了。

当即杨素挥手,汉军将士一拥而上,很快就不见了宇文纯的身影。

杨素默然看着眼前这一幕。

当初在长安见到宇文纯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寒暄过几句,那个时候的杨素虽然已经有名声,但是一介白衣,终究如何任用还是朝廷说了算的,甚至宇文纯也有资格从中做出判断和决定,而宇文纯则已经是一方大员,多少世家子弟前后恭维,只求能够在定品的时候博得陈王一句称赞。

现在一切都已经颠倒过来。

曾经的那个北周,也烟消云散了。

就连当时的杨素也没想到,多年之后的自己,竟然会反过来为北周这个王朝送行。

宇文纯这一死,天下能够代表北周皇室的力量也就随之全部灭亡,宇文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于唯一还打着北周旗号的独孤永业,杨素觉得并不难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事已至此,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么?

李询越过满地尸体,走过来。

“结束了。”他感慨道。

刚刚看到了宇文纯的尸体,即使是这个已经经历过诸多波折和磨难的将军,也心中波澜不定。

“不,是新的征程,又开始了。”杨素笑道,“将军宝刀未老,可不能轻言结束啊!”

李询怔了一下,旋即大笑。

是啊,未来的路,可还长着呢!

——————————————-

独孤永业在邺城失守之后就主动派人和幽州方面接洽,向大汉提出投降的请求,带着范阳郡和剩下的数万北周军队投降。

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本来他的这个独孤姓氏就只是因为母亲改嫁而获得的,要不是本人的确有能力,早就已经被鲜卑人给排挤出自己的圈子了,毕竟在北周时代的鲜卑人眼中,汉人还没有高贵到能够跑到自己头顶上呼来喝去的地步,大家顶多也就是接受一个平等相处的现状罢了。

现在鲜卑人虽然不至于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再翻来覆去的强调自己是鲜卑人显然并没有什么意义了,独孤永业很果断的从这个方向下手,解释了一通。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年少就随母亲改嫁成为鲜卑人,这并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我自愿的,现在大汉能够取代北周,汉人能够取代鲜卑人成为天下的主宰,作为一个汉人的后代,他也非常高兴,并且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愿意为大汉效劳之类的。

不管这里面有几分是真心,有几分是假意,事已至此,独孤永业也没得选了,鲜卑人不会听从他的号令,汉人也不会听从他这个名义上鲜卑人的调遣,随着北周的灭亡,他原本处于夹缝之中的地位自然就变得愈发尴尬,想要躲入深山之中或者突围进入草原,再去称雄称霸,显然并不怎么现实。

与其这样,还不如乖乖的向大汉俯首称臣呢。

至少李荩忱并没有表露出来想要把北周降臣全部置之死地的意思。而随着独孤永业主动放下兵刃,自然也就意味着北周最后的抵抗力量随时宣告投降,北周这个政权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际存在上,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前朝。

晋阳和范阳的消息前后传来,邺城这边自然也是松了一口气。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是走到现在这一步到底不容易,越是到了最后,大家越是害怕会出什么纰漏。现在好了,万事大吉。

北周作为大汉多年以来的对手,而今被消灭当然是要大肆庆祝的,甚至还需要向天祭祀,感谢上苍的保佑能够让大汉成而今天下一统的局面。

不过这样的祭祀当然不会在邺城举行。

邺城,是北周的国都而不是大汉的国都。

在敌人的都城中,可以举行庆典——这个李荩忱在攻克邺城的时候就已经举行过了——但是不能举行祭祀,不然的话祭祀的又是谁?大汉,应该去大汉的都城祭祀大汉的苍天还有大汉的列祖列宗、为国牺牲的英烈们才对。

朝廷也正是要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洛阳已经要取代建康府成为大汉新的都城所在。

当然建康府的地位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削弱,按照大汉的规划,已经决定将建康府立为南都,而西侧的长安自然是西都,从而表明大汉未来向南和向西两个主要的扩张方向。

当然除了这两个方向之外,大汉对于北方草原和辽东自然也是垂涎欲滴,因此一个北都也在需要被考虑,毕竟多都城的制度并不是第一次设立,事实证明,至少在封建王朝制度不会被轻易改变的这个时代,进能够以此为据点向外拓展、退能够以此为依凭扼守一方的多都城制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上自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施行的实际上都是多都城的制度,甚至到了明代还出现了两套领导班子的状态。

不过这个北都应该选在哪里,目前还有争论,有的比较支持就选在这邺城,不管怎么说邺城也是现在大河以北最大的城池,不过反对者自然就指出邺城实际上过于靠南,根本不可能起到支撑朝廷向东和向北扩张的作用。

而且南方的官员们并不倾向于选择邺城,更因为他们不想再看到北方在有了长安、洛阳这样的雄城之后,再冒出来一个邺城,从而形成和长安、洛阳三足鼎立,完全压制住南方的局势。

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锋第八百一十三章 态度不同第八百八十六章 情况更复杂第一五一三章 朱崖第一三三零章 万岁战淳于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蕴第八百五十五章 莫要便宜了老贼第二一一零章 家事不是国事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与仁第六百五十一章 爽快第九百二十一章 宇文温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九百二十五章 双全法第六百二十三章 科技兴国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四十五章 弥留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二二二九章 汉土第五百一十三章 埋下的种子第二零一五章 将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九百八十三章 这个气不好受第六百八十五章 前夜第一三三二章 没有都督的样子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第一九八四章 甲骑的哀鸣第一六四七章 潼关下,火炮初战第三百四十二章 聊发少年狂第一八三零章 咱们得主动第一八七八章 河东义师第五百七十三章 疲于奔命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三百零一章 无须担心第七百二十七章 不走就好第二百六十二章 恐慌,害怕?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一三二七章 曾经的梦魇第一八一一章 夫妻同心第八百三十八章 负隅顽抗第三百七十七章 灭敌中途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七百四十六章 遁走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一六六三章 綦连雄到哪里去了?第一八四九章 白狼堆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二百零五章 堆积如山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三百零一章 无须担心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凉意第二三三八章 陈宣华:感觉绿绿的第一四四八章 元乐尚的目的第一八零二章 随风去第一二七二章 李靖第一九九四章 海军,靠得住么?第二三五四章 宿命?天敌?第二零四七章 征战经年,终有今日第二一七七章 惊天一爆第八百五十六章 乱世中的百姓第一百四十二章 哪里来的小萝莉第一百九十章 合适人选第一八零一章 一杯酒第八百六十九章 萧家的使者第一六五三章 一面旗,一腔血第三百六十三章 难以拒绝第一五一六章 为了大汉第二一八一章 重返长安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荩忱和陆腾第一三三零章 万岁战淳于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刘玄德第一三二九章 虚虚实实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一三一二章 两大都督第一三三九章 韦孝宽的挣扎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三百二十三章 破庙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讽刺第二二八四章 西宁第五百八十七章 谈判代表第二一二四章 贸易体系下沉第二零四零章 抢滩,不惜代价!第二二七八章 愿赌服“赢”第一六八七章 四面合围第六百八十章 该信任谁?第一三四五章 皇帝,是真正的皇帝第二二三五章 陛下给我买的第一三六三章 天无绝人之路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将明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为他是谁第一七五三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九百四十四章 人口与人才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一五零七章 没有来源啊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梦第七百七十一章 威风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为他是谁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