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二章 没有捷径可走

“爱卿辛苦了。”李荩忱看着憔悴的陈禹,忍不住说道。

自己当时让陈禹从白袍统领的位置上退下来,就是觉得白袍那边的事务未免繁重,陈禹这些年为了白袍殚精竭虑,也是到了休息的时候。尤其是之后白袍的工作重点将会放在辽东还有西域等地,陈禹假如还是统领的话,少不了要东西往来奔波,未免劳累。

但是自己好像忽略了,御史台现在也不是清闲之地。

清查吏治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再加上和北方归顺大汉的官吏对接,自然也要对这些官吏们进行考核,也并不是任何人只要曾经在北周担任过官员,在大汉就能继续他们的职责,降级使用是必然的,甚至有些口碑并不怎么样甚至已经被很多同僚指摘为“德不配位”的,想要被降级使用?想得美,不把你撤职那就是御史台的疏忽。

大汉现在还没有人才紧缺到什么破烂都照收不误的地步。

因此一向清闲,顶多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派人下去到各个州府巡视一圈的御史台,现在正是忙碌的时候,各种信息都需要他们核对考察。不过不管怎么说,终归是要比白袍那边好一些的。

一个是在阳光下,一个是在阴影里,承担的压力自然截然不同。

“相比于白袍,御史台并不算辛苦的了。”陈禹和李荩忱之间关系亲近,自然在行过礼之后就没有必要说话客客气气的,“陛下今日怎么有空闲到御史台来了?”

说着,陈禹就注意到了跟在李荩忱身后的乐昌还有尉迟炽繁,皇后和贤妃都是微笑着行礼。

陈禹顿时明白过来,昨日内府第一次调整划分,本来就惹起了很大的争议,参与到这一场辩论之中的官员们固然是在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对、哪里做的错,陛下最终寥寥无几的表态,让他们都捉摸不定陛下的心思。

陛下到底是觉得自己做得对还是做的不对呢?

很多年轻的官吏算是揣摩到了什么叫做圣心难测。

亲身参与到了这场辩论中的官员们尚且心中忐忑,更不要说那些根本没有参与其中的官员,他们当然更想要努力去揣摩陛下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调和和发展。

很明显陛下并不想要激化内府和外廷之间的矛盾,因此很多人也就有了落脚点,以此出发,开始积极酝酿奏章。保不齐自己就能够正中下怀,说中了陛下的心思,那之后受到重用、飞黄腾达,还不是指日可待?

陈禹很能够理解这些年轻官吏们的心态,毕竟有捷径的话谁还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哪怕是最后很有可能没有人能够成功的走通捷径,不过至少有这种可能就可以尝试一下嘛!

说来也有点好笑,从前几天内府分割的风声放出来开始,御史台的不少年轻官吏们都开始蠢蠢欲动。

御史台中主持的官员,多半都已经是和陈禹这种已经快要从官场上退下去的了,他们一生之中收获的功名利禄已经足够多,自然也就不觊觎这些,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而还有一小部分是和杜齐这样,封疆大吏当过、中枢要员也当过,当然也不在乎这一点,他们想要搏取进身之路,就更要从本职工作上下手,将御史台经营好了,陛下肯定不会放任他们在这里呆着。

剩下的关心此事的自然就是那些年轻想要上进的吏员们,论整个御史台中谁对陛下最了解,那自然是陈禹了,曾经的白袍统领,不管怎么说都是陛下身边一等一的心腹,当让白袍的赫赫凶名摆在这里,因此让他们直接去和陈禹打探这件事自然不可行,所以只能有事没事的往陈禹身边凑,能够探听点什么是什么。

陈禹干了十年的白袍统领,敌人的心思尚且都在他的拿捏之中,更何况这些自己人的心思,所以他只是略微揣摩就知道这些人想要干什么,心中好笑的同时,却也没有直接提醒他们,陛下绝对不会因为这种丢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好好干,反而挖空心思的想要迎合陛下甚至干脆直接迎合内府或者外廷之中某一方的人感兴趣。

陈禹并没有这个义务,在白袍十年,他也学会了什么叫做“独善其身”,更是清楚这些年轻人们总想着能够走捷径一步登天,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哪里轮得到他们享受这种好事?所以只有等他们吃了教训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趁此机会,陈禹把这些平日里悠闲惯了的吏员们抓在身边,一个个的安排活计下去,整个御史台由内到外忙作一团,可是抱定要从陈禹这里获得些什么的吏员,有苦难言,却也只能乖乖干活,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或许正是陈禹对他们的考验,因此干活更是卖力。

不过陈禹也没有想到,陛下竟然还真的从天而降。

周围的吏员们都恭恭敬敬的躬身,陈禹和杜齐这些早年从龙的重臣可以和陛下随便一些,他们可不敢。

不过李荩忱并没有在前庭停留,直接和陈禹一起走入书房,除了杜齐之外没有任何御史台的官吏们随同。

陈禹看到乐昌和尉迟炽繁的时候当然就知道陛下的来意,的确,拆分内府与其说是外廷的压迫,倒不如说是陛下自己害怕内府内部的监察制度存在问题而导致姑息养奸,不然的话以陈禹对陛下的了解,只要陛下本身不愿意,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陛下的想法。

自信甚至有些执拗,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圣明仁德之君应该有的性格,但是陈禹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格,李荩忱也不可能在这滚滚乱世之中硬生生劈砍出来一条路,为这分分合合三百年的世间带来人们几乎已经不再抱有希望的和平安定。

陈禹从李荩忱身上看到的,并不是外面很多人所谓的圣明之君,而是一代雄主,是有本事在这乱世里收拢人心、打破常规的枭雄。

话说回来,内府的监察制度,自然需要加强,而还有什么比御史台更加专业的么?

第一七五五章 年轻的白袍第两千零一章 “如数”,“足额”第一五二七章 战卢容,火枪对炮灰第一六七九章 得亏咱们快第一六六九章 这不是胡闹第一二五七章 为朕更衣第四百五十六章 米仓道中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一二二一章 南阳攻略第六十章 不求第一四四二章 阴阳差错第一三二八章 白鹿原上的风第六百九十四章 访客第六百零七章 两条计策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第一一八八章 剑履上殿第一九二六章 稳定西北,当步步为营第一六九五章 将军,带我们守住这里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主人,新的时代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场第一八七五章 以西为重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二零九五章 乱起雁门内第一四零三章 降职肯定有好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卖儿鬻女第一八一八章 矛盾要让陛下知道第六十七章 强攻第二一五九章 横渠四句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东寨第四百一十章 攻心第一一四一章 初担重任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个聪明人第一六七一章 援军就在后第一四四零章 后生可畏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对峙,壕沟之间第一六七二章 混账第一八九三章 陈宣华又欠揍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进无可进第二一八四章 合围和解围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一四九零章 天圆地方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总是短第一百七十一章 变天(下)第二零八七章 邺城在望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九百八十七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八十四章 业火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一七七九章 大汉的家底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九百六十一章 春耕第一千九十九章 约定?不值钱第一六五三章 一面旗,一腔血第五百三十三章 山外苍天第三百三十八章 池上鸳鸯啄翠羽(上)第七百八十四章 军屯第一五二五章 磨合和融合第四百九十九章 斗的是耐心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赃不是收编第四百五十三章 风起第二百四十一章 须臾需争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一七九六章 金墉城破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一九七六章 巡营第一七九一章 突然有动作的宇文招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二零二九章 白沟南北,大战在即第一四六七章 长安事略第二零七八章 用其人,不用其家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参与的决战第三百零七章 敌暗我明第九百九十章 激战湘州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安置方法第一一二一章 吃醋的萧湘第八百零八章 被包围的陈智深第一千三十章 总攻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一千二十五章 战争的演变第一六七六章 扬武军,死战不退!第一五六八章 药房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阳第一八八五章 凿空河东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一百五十五章 来访第一一五三章 骑兵冲击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为第一二六四章 权力的巅峰第九百九十四章 死士第二百二十九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六一二章 天下粮仓第四百五十一章 对不住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一三八七章 把长安融入大汉第九十五章 多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