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零章 册封太子

沧海这孩子到底还是有些紧张啊,乐昌不由得轻声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尽量放松:

“你还年幼,你的父皇还年轻,所以你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努力去成为他这样的人。群臣拜服、千军折腰、万民拜服。看看这天下,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务必要珍惜你将会得到的一切。”

这话说的似乎依旧在传递着压力,不过李沧海似乎明白了什么,微微颤抖的手反倒是平静了下来。

他脸上的神情不再是紧张而是郑重,点了点头:“母后放心。”

“不,”乐昌微微低头,“是要让万民放心。”

李沧海郑重的应了一声。

李荩忱已经从祭坛上走了下来,看到站在那里的李沧海。

不知不觉,自己的孩子也已经长大了,虽然不过七八岁的年纪,但是一身正装穿在身上,也有几分小大人的模样了。不过想想也是,从小乐昌就对李沧海要求很严格,同时也经历过暂摄朝政的这种大事,再加上曾经师从的太傅徐陵也是一代大家,自然有一种不凡之气。

虽然他的年纪还小,但是有一些责任,本来就是身为皇长子,又是嫡长子的李沧海必须要承担起来的,无论年纪大小他都没有任何办法推脱。

身为一个皇帝,李荩忱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有哪一点不好,但是身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的确亏欠家人良多。现在天下大势虽然已稳,但是周围已然风声不定,李荩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从繁重的国事之中抽身而出,好好的陪一陪家人。

或许这是每一个皇帝到头来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吧。

李沧海当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想什么,在他看来,站在眼前的这个男人,就像是山一样脚踏着大地、支撑着这一片苍天。而自己所要成为的,同样也是这样的人,在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垂垂老矣之后,继承他们的位置,同样为他们撑起来一方天地,也同样为大汉的子民们撑起来一方天地。

祭祀进行到了下一个环节,册封太子。

按理说这是一个庄严肃穆应该不亚于之前祭祀的环节,毕竟太子是大汉之未来,册封太子也是代表着皇长子总算可以名正言顺的被作为整个帝国的接班人来培养。

前些日子,李荩忱安排晋陵公主和皇长子进入龙门书院读书,已经在朝野民间惹来议论纷纷。

龙门书院定位为大汉的太学,所以皇子入内读书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李荩忱还打着支持龙门书院发展的旗号,更是让朝堂上的群臣们虽然不知道陛下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是也不好公然反对。

而这样做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就是很多人认为皇长子甚至皇后已经失去了陛下的宠信。不然的话皇长子本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大汉太子才对,这个时候陛下应该延请名师,在宫中教导治国理政之术,甚至带在身边批阅奏章、熟悉国家公务处理之流程才对,丢到书院里面去是想干什么?

唯一看上去能够解释通的,就是陛下已经对自己这个儿子很厌烦了,所以让他去书院之中读书,眼不见心不烦不说,之后还有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血脉获得一份工作,只能和其余的书生一起参与大汉的科举考试。

虽然这也有点骇人听闻,但是不见得不是事实。

所以一些本来就不和皇后或者以皇后为代表的南方官员站在一起、心思别样的人,自然就要开始煽动舆论了。

其实不需要这些人的煽动,群臣们心中多少肯定都有忐忑。陛下现在这个态度,是不是皇长子的太子之位没有可能了,大家要不要转而支持其余年幼的皇子呢?

李荩忱虽事务繁忙,但是本来就已经决定在近期册立太子,实际上他也只是在等建康府那边的回信罢了,对于民间的议论纷纷当然也不是不知道。

甚至李荩忱有理由相信,身为都官尚书的唐亦舜一直没有在这件事上表明态度,甚至还迫使礼部尚书江总不得不主动向陛下询问此事,也是因为归根结底,出身巴蜀的唐亦舜同样不乐意于看到李沧海登基,毕竟巴蜀官吏们从一开始归入大汉之后就摆明了态度不想参与到南北官员之间来往的争锋之中。

正如巴蜀现在在大汉之中的地位一样,虽然不算南方也不算北方,但是因为作为龙兴之地本来就有着更加超然的地位,而且巴蜀处于关中和南中的连接处,本来就是南北往来要冲,大汉对于巴蜀一向很是重视,更是给了巴蜀官员以立足于南北争端之外的本钱。

反正你们两边就算不拉拢我们,至少也不会没事来找我们的麻烦。

而本身巴蜀这边也不是完全不参与到大汉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之中的,毕竟只要在朝堂上,甚至说只要还是朝廷的官,多多少少都会被卷入这样的争斗之中,这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巴蜀这边一向比较佛系,名义上表示对萧湘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行动。

萧湘本身出身就比较敏感,再加上之前吃过苦,对于再卷入皇位的争夺中,而且还要面对乐昌这样的对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何况孩子年纪还小,自然不可能和皇长子那样早早地已经和朝中重臣有所接触,换而言之,根本就没有同台对垒的本钱嘛,因此她也一样比较佛系。

只不过佛系归佛系,但是绝对不代表着巴蜀官员们就真的打算直接给皇长子这边开心打工了,他们也要在其中权衡利弊得失的,至少不能让你们什么事情都做得非常顺利,不然的话也不能体现出来我们的重要性。因此册立太子这种事情,应该是都官尚书带着文官上书才对,唐亦舜一直拖拖拉拉,这件事自然就也只能一拖再拖。

之前李荩忱的注意力一直没有放在这上面,自然也就没有考虑过这些事,而偏偏乐昌等人在这件事上多少有些着急了,多少还是乱了方寸,因此李荩忱回过神来也只能提醒他们一下。

陛下既然已经明示或者暗示了,唐亦舜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拖延。

第二二六四章 插翅难逃第一五七七章 皆大欢喜第九百四十三章 醉太平第一六三一章 抢人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长亭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敌人第一七二二章 鸣金三声第七百二十四章 走水第二零二七章 鲁班桥头,三军争渡第一五四七章 能坚持多久?第二零四三章 袍泽俱在,绝不言退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满鸿沟第一一三七章 这是各取所需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一八六二章 如果只是醉酒的话第七百二十九章 识时务者第一七八七章 不可阻挡的力量第七百八十八章 乌云卷地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没有陛下跑得快第七百八十四章 军屯第一一八四章 联络宇文赟第二百六十六章 捷报第一千四十章 血已经够多第一六一四章 内河水师不是咸鱼第七百九十八章 与其慢慢凋零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将才第一四九零章 天圆地方第一三八四章 杨丽华的请求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华如水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二一四六章 从制定者到维护者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东寨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二十一章 埋伏第一七二一章 狂澜难力挽第七十一章 时间第五章 山路第一千七十二章 功过分开第六百零二章 惊喜第二百四十九章 夜里光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番外一·都中知我刘文静第一四四零章 后生可畏第一七六二章 击鼓,死战!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三百五十八章 万川第一千六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成真第一九零二章 战不胜则只能退第一七七七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第一六九八章 王轨很羡慕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帜完本感言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长亭第二零六三章 御驾临北岸第四百一十八章 还算有良心第六百六十二章 风卷衣袍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一六九四章 战到最后一人第一二一五章 整合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当细思量第七百六十章 同时突破第六百六十九章 小队伍第一千二十三章 两路进军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宪的准备第八百七十八章 长安大第二二七六章 最恶劣的思想第二十一章 埋伏第八百一十三章 态度不同第八百三十六章 名正言顺第一八三五章 后勤保障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担心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九零六章 汾水水师登场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报第三百八十八章 休养生息第一八一三章 开窍的薛延陀第二零五九章 局里局外第一三二九章 虚虚实实第二十章 杀机第二百零五章 堆积如山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开门,迎入王师第一一八五章 皇帝有很多种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车轮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三百七十章 江南岸第七百八十七章 既然开始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八二八章 不消停第一三二零章 天平倾斜第二三三一章 今后国策,内扩外缩第二零四三章 袍泽俱在,绝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