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一章 授印挂剑

都官尚书代表尚书省表态之后,随同而来的还有建康府众多留守官员的奏章。再加上洛阳这边的官员早早的都已经表态。

尤其是此时应该还在从晋阳返回洛阳路上的杨素也派人送来了奏章,表明了自己作为北方官员中主要领导者的态度,自然也就让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李荩忱旋即提议借着这一次祭祀正式册封太子。

群臣连态度都已经表明过了,自然也就没有反悔的余地。

而坊间那些不知道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只是无意出现的言论,自然也就消散的无影无踪。

李荩忱牵起了李沧海的手,领着他走到祖庙之前的小祭坛上。

按照礼部的设计,祭天,这是皇帝才有资格的,自然也要凸显出来皇帝的威严,而册封太子当然也不能只是在皇宫之中。

皇长子当然是不能跟着陛下一起祭天的,但是册封太子到底是国家大事,在祖庙和英烈祠前完成,岂不是比在大殿中完成来得更加合适么?

李荩忱不知道这背后到底是乐昌的想法还是江总的小心思,不过他对于这个安排并不反感。

之前坊间甚至宫中的传闻李荩忱都知道,不管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自己一直没有顾得上这件事或者干脆是由于自己本身不倾向于让李沧海在这个年纪就承担这么大的压力,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还是因为乐昌等人考虑不周、冒失前进导致的不良效果,总归都是让李沧海本身承受了很多本来不应该承受的委屈和猜疑。

所以也应该用一场盛大的典礼来让乐昌以及萧世廉、裴子烈等元从派系以及众多的南方官员们放心,同时也补偿一下自家的好儿子。

李荩忱拉着李沧海的手,低声和他说着什么,脸上带着一个父亲和煦而慈祥的笑容。

站在他们的身后,乐昌心中的一块大石总算是落了下来,眼角甚至已经有泪水滚动了。自家这两个男人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己就已经足够满意了。

虽然主持内府这些年,乐昌也逐渐明白李荩忱组建内府的意义所在。显然陛下是想要通过鼓动后宫妃嫔们都参与到其中,再带动天下女人能够走出家门、多多的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实践当中。

而这样做的意义,在很多人看来当然是为了释放出来更多的生产力,毕竟国内人力不足的时候让家中女子顶上来也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了。

据说当年刘备和曹操决战汉中的时候,蜀中老幼妇孺,一齐上阵,方才保证了大军的粮草供给,为蜀汉开国立威之战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虽然大汉倒是还不需要妇孺都上阵搬运粮草,不过女人出门干活,显然也有和这异曲同工之妙了。

但是实际上时日久了,乐昌已经隐约能够意识到,陛下真正想做、想要实现的,恐怕远远不只是这个。他想要从根本上让女人同样能够意识到一个人存在和拼搏的价值所在,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只是男人能够做到的,女人同样能够做到,女人绝对不能单单成为男人享受和逍遥的一种“物品”,更不能真的把自家的男人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乐昌这些年主持内府才能如鱼得水,同时这样的思想实际上也通过她平日里的交流逐渐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让内府中的女官也好、所属各个部门的女工也罢,都能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为家庭、为家里的男人而奋斗,同样也是在为了自己而奋斗。

不过话虽如此,当乐昌此时此刻看着前方低声说着什么的父子两个,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宽慰和欣喜。

此时的她,依旧还是那个把家庭当做一切的小女人,这两个男人的身影,给她无可替代的幸福感。

乐昌记得很久之前,李荩忱曾经说过:“人是要在外拼搏不假,但是回归家庭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那个时候的她并不明白李荩忱身为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些感慨,讲道理这天下本来就是他的,对于任何人来说,屋里屋外都有内外之分,可是对于李荩忱来说应该是没有的。

而到现在,乐昌越来越明白,李荩忱的这句话并不是说给自己的,而是说给她听得。

虽然他已经是大汉的皇帝、号令天下,但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张床榻上,他依旧是自己的夫君,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想到这里,更让乐昌心中平生一股暖意。

而李荩忱和李沧海之间的低语,被静静站在周围的群臣们看在眼里,有的人心里自然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而有的人则暗暗叹气。

不管陛下是在刻意的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太子的喜爱和支持,还是真的真情流露,这都表明至少短时间内无人能够撼动太子的位置。

自然如愿以偿的人高高兴兴,本来就暗中想要做小动作的人则垂头丧气了。

李荩忱并没有管身后这些人是什么想法,他带着李沧海来到祭坛上,先对着之前的祭天之坛,再对着祖庙和英烈堂依次行礼之后,李荩忱将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太子之印递给李沧海。

“印玺为人一言一行之凭证,但凡加以印玺,就要对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负责。”李荩忱沉声说道,“朕希望吾儿能够谨言慎行、多加思考后再做决断,但只要下定决心,断不能犹豫迟疑,当一力行之,吾儿可明白?”

李沧海很郑重的点了点头:“父皇之言,儿臣牢记在心。”

李荩忱亲自把并不是非常大的印章挂在李沧海的腰间,又拿起来短剑:“此剑同父皇之剑一样,为龙渊利刃,吹发立断、削铁如泥。然身为君王,当知何能杀,何不能杀,此剑既出鞘,再收回时必然关乎人命,吾儿可知道个中利害?”

“父皇,儿臣知之!”李沧海掷地有声,“身为储君,当手持龙渊剑,为父皇开疆拓土,讨伐不臣,使普天之下,皆知我大汉为王!”

“好!”李荩忱帮他带上佩剑,“左手持印,右手持剑,当知文武皆为国家之本,当左右权衡,使其并驾齐驱,不可倾向一侧而使左右失衡。”

“儿臣牢记父皇所言。”

第一二七二章 李靖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招第十一章 往事(下)第一三七七章 难当都城之重任第一千六十八章 小人的用处第二二三一章 什么样的大汉第一一六二章 归家第七百四十六章 遁走第一五五四章 阡陌交通第一八四三章 别无选择第一五五九章 比技术更重要的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输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一八一一章 夫妻同心第一四七七章 稳坐钓鱼台的皇后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温柔似水?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一一五九章 条约是拿来撕的第一一四九章 血偿第一一五三章 骑兵冲击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账第一七七五章 父与子第二二一八章 跑还是战第一三三六章 血满蓝川第一五二一章 林邑贵族的末日第一九二二章 绝不偏袒,问心无愧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一九六章 从夫还是从父第一百四十三章 都是走后门的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该万死第四百零九章 敲山震虎第二零四二章 火枪虽好,不是万能第一七三六章 杀人先诛心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四十六章 夙愿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四百五十八章 西河渡第一百二十五章 怒火第一九零四章 汉军兵线第一一七二章 毁灭的力量第一百二十七章 渔翁得利第七十四章 相送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汉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二三五二章 沈姊姊懂我第九百零二章 危险的夜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里第一四五四章 顾左右而言“他”第二一五三章 大汉自有国情第八百四十一章 潜入第二三二五章 河西巡抚第二一五九章 横渠四句第一八三八章 劳逸结合第二二六七章 周边局势第二百九十九章 请缨第一一一二章 江陵初雪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满鸿沟第六百零二章 惊喜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会师灵武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见顾野王第二一三九章 朕不过是向前看了一眼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一七九九章 天助我大汉第六十章 不求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绯闻满天飞第一百一十八章 字谜第五十九章 始兴枪王第一九零一章 韦圆成的表现第一八三四章 初雪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五百二十章 不懂事第一六二七章 长安会馆第一一二二章 为将者第一二五九章 矛与盾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静制动第五章 山路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将士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进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汤包第一三九一章 最大的威胁第一七四三章 轩辕关,全军冲锋!(补上昨天少的一章)第四百五十七章 陌上雪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个第一二四三章 来之不易第二零七六章 冀州民心,献于陛下第五百零一章 铁门第三百五十八章 万川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来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二百一十一章 雾气第一四三五章 烟火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轻人第八百七十三章 两个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