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

乐昌所爱慕的人,从来不是那种花前月下、用暧昧词汇勾人心脾的文人骚客,而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不屈不挠的好男儿。

只可惜这样的好男儿,在当时的南陈,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上天不薄,让乐昌等到了李荩忱。

一时间,大汉皇后的目光之中流淌着的都是情思。

李荩忱并没有注意到自家老婆的目光流转,他实际上也有些恍惚。

似乎一下之间回到了十多年前,石头山上的挥毫泼墨、意气风发。

这一路走来,自己的想法也从一开始的乱世之中求活路变成了为天下之清平而努力。

而或许不能说是不忘初心,只能说自己也在成长。

“很久没有去曾经走过的这些地方看一看了,”李荩忱忍不住叹息一声,“也不知道今日之建康,是否又多了些人间烟火?”

乐昌不由得一笑,握住李荩忱的手:“只要陛下愿意,随时都可以回去。而今之江南,也已经不是昨日废墟之上的江南了,通衢天下、沟通四海,岂是等闲?”

李荩忱颔首,随着大汉对南洋的开拓以及海上贸易的快速发展,江南已经不仅仅是工商业集中发展之地,也不仅仅是粮食产区,又变成了海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实际上大汉和南洋贸易的最主要窗口还是番禺,不过有南岭横亘,一条灵渠再加上山间道路显然不足以替代海运的方便快捷。所以从北方南下的货物,一般都会集中在建康府或者通过运河抵达吴郡、钱塘郡、会稽郡,然后在这些地方的码头转运出海,就算是先用小型海船转运到番禺再装上大船下南洋,也是方便快捷又便宜的。

而且从江南到外海,进行的也不只是和南洋甚至于更遥远之西洋的贸易,还有和东瀛、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的贸易,在青州刚刚归入大汉,依旧还是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距离同样不是很远的江南自然就要扮演这样的角色。

所以江南的富足,必然更胜于李荩忱当初离开的时候,同时这也给李荩忱提了一个醒,江南的繁荣,自然也就意味着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会被拉开。

若是换在后世,国家的观念已经定型,不管怎么说,富裕地区都不会因为自己有钱而想要甩掉贫困地区闹独立,这对于那些自由散漫的西方各国来说或许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向心力实际上很强的华夏,基本不可能,甚至他们还会努力的带动其余地区也同样变得富足。

没有办法,不管这地方上生活的是怎么样的穷亲戚,这片土地终归是我们的列祖列宗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说什么也不能丢了。

不过现在的大汉,刚刚从南北朝乱世之中走出来,百姓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就连李荩忱自己心里都没数,保不齐这些家伙手上掌握的资金多了,就开始有了别样的心思。

历史上江南之地的富足强盛一直要到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直接带动了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明清两代,虽然开海禁,直接限制了海上贸易,但是当年打下的底子总归是在这里的,而且江南地区的气候本来又适合农耕,如此一来,工商业,也就是织造业,再配合上大量的粮食产出,不变成天下之粮仓都难。

而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华夏民族的概念已经有了萌芽,国家的概念也开始被越来越的人接受,江南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已经很多,自然也不太可能脱离于朝廷自成一体,然而饶是如此,明清两代帝王也多有下江南之举。

尤其是康乾两代,多次巡视江南,为的什么?

难道真以为乾隆这个十全老人是完全吹出来的功绩,下江南单纯的只是为了吃喝玩乐?

这摆明了就是要考察江南之发展、稳定江南之吏治,让江南继续好好地为清帝国输血。

而现在,李荩忱也同样有必要做些什么,来稳固大汉对江南的统治。江南虽然在大汉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里并非龙兴之地——不然巴蜀要有意见了——也不是陛下选定的天下之中,现在大汉的京城已经确定为洛阳了,建康府作为旧都,地位再怎么超然,终究只是个陪衬。

因此李荩忱要让江南百姓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被朝廷遗忘,跟着朝廷混,只会有更大的好处。

呼了一口气,李荩忱端起来茶杯,一饮而尽。

“水都凉了吧?”乐昌嗔怪的说道,又给他添上热茶,“刚刚看陛下出神,妾身等都不好出声打扰,陛下在想佛道之事么?”

李荩忱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乐昌一怔,什么意思?

李荩忱则解释一句:

“朕在想江南之稳定应该从何做起。佛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朕所想为全部,所以说在想佛道之事,对,也不全对。”

乐昌恍然,旋即笑道:“敢情陛下是在这里打机锋呢。”

“走吧,下去看看,朕既然来了,总归还是要有所表示的。”李荩忱起身,但是看上去心思重重。

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李荩忱,曾经一下子失去了几乎所有,因此他虽是无根飘萍,却也比任何人来得无牵挂,除了还需要自己保护的李怜儿之外,别的,没有任何人和事值得他担忧,他只需要一步步向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所以纵观李荩忱崛起的早期历史,无不是在弄险,在各方势力之间挣扎求生,并且挑拨各方关系,让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干这种事,赢了,实力就会跟滚雪球一样快速壮大,输了······反正就是一条命,怕什么?

可是登基之后,李荩忱需要顾虑的、需要挂怀的越来越多,他已经没有去兵行险招的资本了,因为赢了或许得不到什么,输了却是把已经得到的都输掉。

那输掉的很有可能就是整个天下。

因此他必须慎之又慎,防患于未然。

既然意识到了江南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有可能爆发出更多的社会矛盾,甚至和大汉脱节,那李荩忱更是需要去做些什么以预防。

第一八八九章 风冷,心热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一四零九章 年轻人在成熟第一二三四章 暴殄天物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蕴第四百三十八章 着急的沈君高第一四八九章 几代人的努力第二一六五章 巡视陪都,名正言顺第一二五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一九七八章 先连成一片第一百七十七章 诏书第二一六四章 长安不见使人愁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乐,加更一章)第一八二九章 着急的崔世济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三八九章 岳父大人还没死第六百六十二章 风卷衣袍第一四二六章 梁睿之死第一六三四章 市场的胃口第一三八四章 杨丽华的请求第一三零一章 宇文述的野望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选西梁——一城之地,夹缝之国第一九四五章 裴矩,墙头草的典型第二零七九章 立足辽东第二二七零章 牵手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职第一二九五章 叔父要小心此人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六百六十七章 南方的来客第五十八章 夕阳(加第二更)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辞第九百零五章 各有难处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击训练第一六二零章 发展飞快的印刷术第一百二十七章 渔翁得利第二二一一章 难得的赌第六百三十五章 家大业大问题也大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该万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雨停第一一一零章 阵法变化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后名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五十一章 光亮第一百七十一章 变天(下)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讲学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贪心第一八六九章 王君当为河东首义第五百八十七章 谈判代表第一二四六章 萧萧淮上第六百六十章 典礼流程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图第三百五十一章 戴才第一二二九章 醉后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没有陛下跑得快“麒麟才子”徐陵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担心第一一七三章 年关第一九六五章 打点行装第五百一十六章 有些事情必须做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二一四四章 新修订的律法第一七二二章 鸣金三声第三百九十二章 安置方法第九百七十四章 夷陵外第六百八十八章 巴蜀消息第一四六三章 班师回朝第一三五三章 关中的土地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内法第七百一十八章 迎亲第二三一一章 “老农”李渊第一百七十八章 雨停第七百五十章 日出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疯子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九九二章 遥远的战场第四百六十六章 将旗升起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别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战第一一六五章 总要改变什么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处第二一八二章 爱卿之苦,朕知之第九百章 农夫的战斗第三百一十九章 子云枪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一一一四章 侵蚀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陈宣华不学好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一二四六章 萧萧淮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皆动第三百七十四章 猎物第二百七十六章 密报第一九八三章 会师山巅第六百八十四章 有请第一四五零章 出卖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输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进第四百九十章 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