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

官衔比较低的官员们没有再叨扰,纷纷告退。

最后只留下沈君高和陈叔慎陪着陛下。

毕竟这么多人在这里侃大山,虽然也是因为现在国内各项事务都已经步入正轨,所以远比之前轻松,但也总归不能显得自己太清闲了。

陛下静静看着两岸风光,沈君高和陈叔慎也不说话。

两个人的目光交错,同样也有一种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觉。

追随陛下这一路走来,总归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看到这两岸的人和物,大家就不后悔。

尤其是沈君高想到自己当年还曾经在陛下和世家守旧势力之间摇摆不定,如果不是局势的变化太快,再加上当时的沈婺华及时向他发出警告,恐怕真的要酿成大错。

当初那些叫嚣着陛下是逆行倒施、违背千百年祖制的世家们,虽说还残留于世间,但是现在的世家也不过就只剩下祖宗的荣耀了,在外面谁敢吹胡子瞪眼真把自己当做一块社会栋梁来看?

而这个被诅咒的大汉,并没有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因为违背了数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就分崩离析,甚至正是因为丢掉了这些传统的束缚,方才一路大步向前。

大汉如同一颗小树苗,在大家的呵护和努力下,抽枝发芽,生长成而今令所有人都为之炫目的参天大树。这张开的树冠已经足以为天下人纳凉。

李荩忱的目光扫到沈君高,看着这位一手制定了大汉法律体系的长辈,多少也能猜到他在想什么。

时代更迭的面前,总归是有一些人摇摆不定,尤其是像是沈君高这种已经位高权重又是一家之主的人,自然做出选择的时候更是要谨慎再谨慎。

沈君高在乎的倒并不是那些功名利禄,而是自家敬爱的兄长留下来的家业不会在自己的手中付之东流,因此他当初愿意选择观望风向,而不是直接就跑到李荩忱的对立面去,实际上已经很顾念旧情了。

最终沈君高选择站在李荩忱这边,更是让李荩忱手中可以掌握的力量倍增。

并不是说当时沈君高所带领的沈家有多大的实力,实际上从沈君理到沈君高,沈家都是以文治家,再加上沈君理去世之后,沈家虽然身为皇室外戚,却并不被太子陈叔宝待见,因此沈家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有些尴尬,历史上沈君高被排挤到岭南并且客死此地,便是最好的证明。

可是不管怎么说,李荩忱登基时的沈家依旧是建康府中数得上的大家族,而且相比于徐陵的徐氏和吴明彻的吴氏等支持李荩忱的新旧勋贵,沈家因为当年沈君理以及更高几代人努力,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自然是一股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力量。

徐陵虽然在陈顼时期就已经开始执掌大权,但是陈顼的多疑让他并不敢也不愿意扩张徐氏的实力,而吴明彻的影响力更是只在军方。因此当时李荩忱的阵营之中虽然有好几个大佬坐镇充当台柱子,却缺少一个在朝野间有足够人数和影响力的大家族支持。

沈家的投靠,就填补了这个空白,也让李荩忱在对上江南其余世家的时候,再无缺点。

论陛下自己的战功,论徐陵等大佬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论家族的声名,李荩忱这边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沈家的存在,更是让李荩忱能够在冲突发生之后快速把握舆论。

因此李荩忱并不怪罪沈君高当初的犹豫,易地而处,李荩忱思考的时间可能不见得比沈君高少多少。尤其是投靠李荩忱,可是意味着在短期内将会失去大量的利益,还有可能成为千夫所指。

李荩忱知道当时沈君高最终下了站在李荩忱这边的决断之后,沈氏族中都有很多表达不满的人,其余世家的冷嘲热讽更是不计其数。

对于沈君高的付出,李荩忱自然也给出了足够丰厚的回报。

一个刑部尚书,其实不算什么。

沈君高是当初曾经执掌南陈国政的人物,一个尚书其实都有点儿屈才了。真正重要的是修订法律这个任务。

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对于沈君高这种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个机会太重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姓名还有沈家的姓名都有机会被后人传唱。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沈君高对李荩忱愈发的死心塌地。

一开始只是《大汉律》的制定,后来是各项法律的制定,而今大汉已经开始建立起来自己的律法体系,涵盖从生产到战争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律法在约束着百姓的行为,也在约束着朝廷的行为,让朝廷不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来。

当然,现在的朝廷在李荩忱和御史台虎视眈眈之下,在大小官吏都忙得团团转以至于加班都快变成常态的状态下,有什么出格的事情的确也不太可能。

贪污受贿可能还有时间,鱼肉百姓属实是没空啊。

百姓送上门来,脚不沾地的官老爷们都只会说一句“有事就说,没事就走”。

百姓不来给他们找麻烦,大家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因为大汉是一个新生的国度,整个国家上下都弥漫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而经过几次吏治整顿之后,坐在青天老爷位置上的有多半都是胸怀抱负的年轻人。

这不代表着在百年之后、在这个国家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缓之后,还不会发生什么问题。

所以律法教化百姓很重要,约束官吏甚至于朝廷这个整体也很重要。当朝廷朝令夕改的时候,也就是触犯法律的时候,刑部、御史台乃至于大汉百姓,都有资格依托律法问罪于执政官员。

沈君高不只是一次在律法之中强调,王子与庶民同罪。

大汉的律法,并没有秦朝律法那么严苛,也没有汉朝律法那么宽松,而是在其中寻找平衡点,并且不断的扩展律法所能覆盖的范畴,细化律法的条目,让再奇葩的罪名也能够得到正义的审判。

也就是曾经在各地为官、见识过官场百态,又出身世家、家学渊博的沈君高,能够承担起来这个责任了。

当然,沈君高不后悔自己去完成了这个任务,甚至把大汉的律法视如己出。

第一千四十二章 谈判?第二零九四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八百零七章 黑暗中的危险第一三三一章 困兽犹斗第一六零七章 医疗发展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责任第六十四章 力争第九百四十一章 加班不一定有成效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一三一一章 杨素的天马行空第一五七五章 战争服务于政治第四十章 惊现第四十六章 夙愿第七十二章 受教第一五四八章 破敌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连狗都不如?第二二六八章 内府扩张带来的问题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个聪明人第七百九十八章 与其慢慢凋零第六百四十四章 难得的破绽第一四六九章 对世家开刀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五六七章 户部的小心思第九百九十八章 战俘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第一四零九章 年轻人在成熟第二一八八章 默契的配合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一一七零章 当岳父上瘾?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传第一七九二章 纠结第一九一六章 大汉的戏剧第一九零四章 汉军兵线第二百零八章 动手(第三更)第一千九十九章 约定?不值钱第一千四十一章 谈判筹码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败转头空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一百一十章 季孙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阳第一四九三章 水陆夹攻第六百七十六章 风雨愈急第一三九七章 静水之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二百一十二章 缸中酒第五百六十八章 冲中军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讨个人第二十三章 生变第一三零四章 大义灭亲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一千六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成真第二二四六章 夜里的巷战第一千一十七章 严关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群猪第一三七三章 皆大欢喜第一六八二章 突进,羽林骑!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国祸水第一九三六章 海运的发展第七百七十九章 难缠的在后面第一八三八章 劳逸结合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九十八章 习武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陈仓第八百二十五章 突围第一一九八章 新生第九百零六章 明知道第一四九四章 江南是江南人的江南第八百六十九章 萧家的使者第五百四十四章 曹孝达的信第一九零七章 冰下的凶险第七百六十章 同时突破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国名吐蕃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栽树第一五八八章 目光当向北第一千六十三章 登基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胜第一九四九章 犹记当年,石头山上章节修改情况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发展第一七五五章 年轻的白袍第一千三十六章 玉树后庭花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一四零四章 里程碑第二十七章 寂静第一七七三章 尉迟贞和尉迟霖第七百二十五章 请愿第一百零六章 血夜第二零九六章 孤军转战,将军乃人杰第二百九十章 星暗淡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一百九十一章 决断第二二九七章 这个忧,不分好不好?第二百三十六章 请援第一百零六章 血夜第一七七三章 尉迟贞和尉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