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扶上马送一程(三)

本来呢,以前东林的君子们在无锡讲学是很舒服的:都是下野官员,针对朝廷里做事的皇帝啊、官员什么的发表各种评论又不需要什么成本。反而为自己博取了巨大的声望。可是这些年下来,难得大家想要一起做一件实事的时候,居然败得如此之快!

这样下去,大家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名声,不就败光了吗?本来大家都没官位了,若是连名声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自己这些所谓的君子年纪都大了,这辈子就算是能够重返政坛也就是那样了。可是东林书院现在的这群天才子弟呢?若是东林书院在这场竞争中败得狼狈不堪,让全天下的士绅产生了一种:东林的人都是嘴炮厉害,一做实事就抓瞎的不良印象。那这群天才子弟以后就算中了进士进入政坛。这段东林的学习生涯,也必将成为其终身的污点!

这些东西,现在只是这些君子们想到了。但能入东林的都不是笨蛋,要不了多久这些学生们反应了过来,怕不是会赶紧的退学?

到时候别说报纸办不下去,整个书院都会垮掉!

哎,早知道就不办这个报纸了。太孙殿下太厉害了,当初除了针对张以诚的弹劾事件对南京的御史们小小出手一次之外。对东林日报的发展都是乐见其成甚至大力相助!这让东林的君子们为失败找借口都找不到啊!

不行,这事情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得想办法提振报纸的销量!

“各位,现在报纸的好坏,已经事关书院的生死。所以,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不做了。吾意,报纸必须做出改变。”

“叔时请讲。”

“其一,报纸扩版。现在我们的报纸只有八版,和金陵日报比起来,天然的给人一种印象便是我们是小报,是弱报。这在第一印象上就先输了一招。”

“嗯,叔时说的有理,但是如此一来,这报纸的成本?需知,现在用于办报的经费,已经不足三万两了啊。”

关于二十万两的资金储备如何在不到四个月里降低到三万两,顾宪成不准备去追究了:大明的文官嘛,致仕了的文官还不是文官。

“经费问题,吾亲自去凤阳面见道甫(李三才),然后再去华亭的徐家。恳请他们无论如何再支援我们十万两。”

“……好吧,经费的事情算是暂时解决了,但是这扩充的版面?”

“这正是余要说的。扩充版面之后,两个版面拿出来做广告,先解决报纸的生存问题。”

“呃……哎,那就先这样吧。涉及到书院的生死存亡,我等需要忍辱负重。”

“是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

“诸位兄长高义,余在这里先谢过了。”拱拱手,顾宪成继续道:“其三,剩下的六个版面,拿出其中四个版面来,放上各种时文(八股文)的范文,并且由我等分别讲述制艺技巧!”

“这……”

从古至今,知识的传播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明代和先秦那种贵族政治以及两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比起来,是要好了很多,毕竟不少平民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了。但是真正通过科举制拿到好处的,绝大多数还是官宦子弟。

有明一代276年,一共产生了两万七千多名进士。这其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官员子弟,有两成多出身豪富之家。真正平民子弟中进士的,十不足一。

造成这一局面的最大原因,当然还是知识的传播问题。普通平民子弟除非是天资特别出众,否则根本无法在同那些家学渊源并且有名师指导的天龙人们的竞争中胜出。

多年来,士绅豪商们有意识的维持着这一局面,对八股文的写作技巧,默契的对圈子以外的人予以了封闭。虽说这个时代的民间,也有各种书商购买各届新科进士、举人的时文装订成册进行售卖。但是,没有名师讲解,光看范文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便是如张以诚这样的状元郎公开的为方山学校的教师们定期开办讲座,都已经是罪大恶极,引起了南京诸多御史的不满。而现在顾宪成居然想着把这样的技巧直接放到报纸上公开发表?

这由不得东林的诸君子们心生踌躇。

毫无疑问,如果东林日报这样做了,报纸的销量肯定大涨:全国的读书人肯定愿意为这样的报纸买单。但是这也会彻底的得罪全国的士绅阶层啊!

“叔时啊,我知道现下书院的局面很是危急。但是我们这样做了?”

“诸位,余是这样想的。”老脸红透了的顾宪成扭扭捏捏的说道:“国朝定鼎两百多年了,我们可以找现在还在两京礼部的故交,把宣德朝以前的时文拿出来做范本。”

在座的都是老奸巨猾,呃,不,是聪慧异于常人的君子。顾宪成这话一说,大家都明白了过来:宣德以前的,那不就是洪武、永乐两朝的时文嘛?那个时代是什么特点呢?士子们充满了朝气,而且特别有勇武、开拓精神,在外行走都是效仿汉代的士子人人佩剑。写出来的八股文也是锐意进取,阳刚之气溢于言表。

而现在是万历朝,大明的士子们现在都不再佩剑,而是携带纸扇,甚至往自己的身上撒上香粉乃至打上腮红……而且现在不少大明的官员们甚至对女色都不再有兴趣……若是那些普通平民考生真的傻乎乎的模仿洪武永乐两朝的文风。呵呵呵,以前是十不存一,以后可能就是百不中一了。

总之,顾宪成的意思就是:先用制艺技巧的噱头吸引各地士子,待得报纸销量上来之后再说其他。真本事?我教了的啊。但你还是不能中举,那真的是天分和刻苦程度问题了。

若是有人再问,现在都万历朝了,你不讲现在的时文,却讲洪武、永乐的时文用意何在。那东林这边就可以把大帽子扣下来了:本朝的任何东西,难道不都该从洪武朝讲起吗?

所以,这样做,既能吸引眼球提高销量。又不会引发士绅的普遍反感。实乃当前局势下最好的折中方法了。

看到众人缓缓的点头后,顾宪成长出一口气:“剩下的两版,余意,要发扬我东林书院恢复讲学以来的一贯浩然正气,纠正金陵日报上一些错误很明显的观点。”——这句翻译为人话就是:要主动向金陵日报挑衅,引发论战甚至骂战,借此吸引眼球,博关注度!

“好!叔时这个提议好。我辈读书人,秉持圣人之学,就有护卫圣教的责任。我们早该如此了!”

1608年七月一日,东林日报全面改版。除了八版扩张到十六版之外,售价也从三份一文提升到了一份一文——总之,完全与金陵日报看齐。

在这一期的最后两版,东林日报推出的主题是:驳《五蠹》论!

第六五零章 一锤子的买卖第四二八章 台湾府的发展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五九一章 兵役局的肥差第八零三章 联盟迅速瓦解第三一一章 崇明沙攻防战(三)第七一三章 周遇吉的奇袭第七三七章 前后方的配合第六零六章 飞白剑指恒河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五七七章 农业未雨绸缪第七零五章 大西北的形势第四九八章 风帆最后华章第七零四章 不速之客又至第八零零章 攻占亚速群岛第四九零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三二七章 忠君爱国商人(二)第六九二章 海军的福字旗第五四四章 小冰河大威力第六五四章 升级对欧谍网第七七九章 双方继续加码第六四一章 皇长子的婚事第一一五章 东林也要办报(四)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遗忘第七七三章 海上的枪骑兵第二九四章 许显纯论方略第六零三章 准备攻略印度第八零零章 攻占亚速群岛第七八六章 总算是明白了第四三八章 简王并不简单第六六二章 进化论的诞生第三十章 原始资本积累(五)第一零四章 真是时不我待第六三八章 文曲天赋何用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巨贪第六四九章 政委们的威力第六九一章 燃烧的马六甲第二五三章 老西儿都叫穷第三五七章 唐王府的狗血第四七七章 欧洲人的改变第五三五章 转进的第六师第五三三章 莫里斯的调整第三六三章 朱由栋的杀招第五五一章 天家最是无情第七七九章 双方继续加码第七七二章 老子要吃独食第七一二章 西班牙的渔网第五十八章 有矿就要守住第九十章 国家根基已朽(二)第三六七章 开阳御驾亲征(二)第五三三章 莫里斯的调整第四七一章 这是鸦片战争第三八六章 现在扭头向东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五六二章 此刻需要谨慎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尔夜战第四七四章 天启矿业改革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驻印军第三二五章 滨海厂的木匠第四四五章 衍圣公不禄了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三四八章 东海上的决战(五)第五二八章 真是超级乌龙第六十一章 大明火器专家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三三七章 破军星的后手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远点第二二一章 拿骚的莫里斯(一)第四三三章 科研获得突破第五一九章 易普拉欣布阵第二四七章 准备整顿盐政第二七二章 丙辰会试黑幕(一)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报布局第二十九章 原始资本积累(四)第七六零章 朱由检的狂怒第七零三章 朱由栋的险招第六一九章 穿越喜马拉雅第五零零章 吕宋之战终焉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遗忘第五六六章 美洲的新局面第七十七章 刘大刀的奋迅(一)第一三八章 贫弱的琉球国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五九三章 兵役总局开张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们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动第四五零章 欧洲恢复和平第二十七章 原始资本积累(二)第九十章 国家根基已朽(二)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点(一)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六八九章 敌舰兵临城下第四七七章 欧洲人的改变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七六三章 临阵科技突破第七一一章 欧洲人撤退了第三十一章 原始资本积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