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四章 藩王们的反应

同样是在1620年的7月,福国,汉城。

是的,此时的朝鲜已经更名为福国,从大明的海外藩属国变成了朱家藩王领地。

从1619年的10月莅临汉城到如今,朱常洵掌控朝鲜已经九个月了。

“大王,经过内阁和户部、锦衣卫等部门的努力,我福国的黄册重建已经在七个道完成,预计今年十月前,最后的黄海道也能够清点完毕。”

“嗯,长史辛苦了。”

福国的统治机构,基本是照搬大明本土。外朝是内阁六部,内朝是司礼监锦衣卫等,不过在规模上明显的小很多。而地方机构,朱常洵明智的暂时没有去调整——还是以往的八个道,道下面的府县也维持了原样。

至于说官员的任命上,已经是太上太皇的万历对自己这个最喜欢的儿子还是不吝啬的:福国第一任长史是杨守勤,这是万历三十二年的状元,当年要不是他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或许就轮不到那一年的榜眼孙承宗去朱由栋那里做老师了。

“大王,这都是臣等的本份。这段时间,大王的足迹遍布我福国八道,春耕的时候更是撸起裤脚下田和当地百姓一起插秧,大王才是真的辛苦了。”

“哈哈哈,寡人不过是作秀而已哪。我福国新建,长史既要操持国家这么多杂务,还要安抚原来的朝鲜官员,真真是辛苦。”

君臣互相吹捧一番后,朱常洵道:“最近原朝鲜军队的改编还算顺利吧?”

“基本无碍,大王,大明在今上改革前,边军的生活很苦,很多老弱都不能温饱,装备什么的也是数十年难得一换。但是原来朝鲜的士兵,其日子过得比大明以前的边军还要糟糕。所以,大王从周国、唐国购入大量大米,让这些士兵吃饱后,他们对大王感激不尽,发誓绝对效忠。个别李姓宵小的挑唆,根本起不了作用。”

“是啊,大王。”朱常洵的大伴,新任福国司礼监掌印太监张通以及福国锦衣卫指挥使,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也在旁边道:“锦衣卫最近几个月破获了十三起原朝鲜王族、两班贵族们准备发动叛乱或者对大王进行暗杀的案子。都是在刚刚有了点苗头的时候就被士兵、百姓向锦衣卫举报了。可以说,大王把土地分给百姓,抓住了农民的心。废除两班制,推行全民皆可参加科举,抓住了中下级士人的心。补发俸禄,足衣足食,抓住了士兵的心。些许宵小,已经不足虑也。”

“哈哈哈~”很是爽朗的大笑一阵后,朱常洵道:“哎呀,寡人以前可是在洛阳被圈养的肥猪啊,这咋然来到此地独当一面,就真的面面俱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吗?长史,大伴,舅舅,你们总是对寡人说好话,寡人可是越来越心慌啊。”

“大王,说到问题,我福国也是不少的。目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有两点。”

“长史请讲。”

“第一,钱。大王,臣不该问大王到底从洛阳带了多少钱过来。但是我福国建国九月,大王迄今已经投进去八百七十多万银元,国家财政近乎每月亏损一百万。而大王又说了今年全福国免税,明年农税三十税一,商税十税一。后年才会恢复到十五税一和五税一。臣按照大王的这个方略估算了一下,我福国要做到收支平衡,起码还得亏上半年甚至九个月,不知这剩下的六百多万银元,从哪里来?”

“啧!”说到钱,朱常洵的脑袋也疼起来。

以前的福藩还是有钱的,当初他就藩洛阳的时候,万历出于补偿心理,给了他大量的田地和赏赐。

但是,福藩毕竟是新藩,不像唐藩、周藩那样有十数代财富的积累。换句话说,他缺乏底蕴。所以,真要朱常洵自己一次性掏个一千万银元出来,他是拿不出来的。

这次到朝鲜半岛就国,朱常洵把福王府里所有的奇珍异宝、门面店铺、王府下的各种厂房全都变卖了(王田自动收归国有),再把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抽回来,就算这样也只有四五百万。然后再加上郑贵妃倾尽全力支持,朱常洵来朝鲜就国的时候,总共也就带了一千万银元。结果,九个月之后,这钱就要见底了。

“那个,长史啊,我福国什么时候能够秋收啊?”

“大王,我福国南北纵横三千里,各地秋收时间差异较大。南方有些地方秋收都已经完成了,但北方估计还有一些时日才会开始。不过大王,就算是秋收了,因为您在汉江口登陆的时候,就已经说了今年免税。所以,秋收之后,百姓的赈济或许可以停下来,但是,士兵的口粮不能省,我们还是得继续向周国、唐国购买粮食。”

“哼!周世子和唐世子两个奸商!据闻他们在国内,以六石粮食一块银元的价格收购粮食,转手卖给我们就是三石粮食一块银元,足足赚了一倍不说,还要我们自己承担运输......偏偏这两个家伙辈分还比寡人高,寡人......嘿!气死寡人了。”

“大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么。周国、唐国分到了好地方,据闻那里的土地普遍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自然粮食便宜。如我福国,一年只能收一季不说,北方的平安道和黄海道还只能种植小麦......两国在农业上不可同日而语。加之现在大明本土以及东边的桂国,都在大量购入粮食,这周、唐二国坐地起价,我们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罢了罢了,钱嘛,寡人再厚着脸皮去找太上太皇要。不,是借,这个以后要还的。总之呢,长史,该有的赈济不能停。这十万士兵还得暂时养着。当然,我福国现在通过黄册清查,全国也不过一千万带点的人口。加之后方就是大明本土,海对面又是桂国。所以养十万大军实在是太浪费了。等黄册清查完毕后,想办法安排部分士兵复员,到时候兵部和户部要拿出一个方案来。总之,寡人觉得,国内留个三万常备军就足够了。”

“是,臣领命。大王,接下来还有一个事情要赶紧做。”

“何事?”

“大王,大明本土最近六大报连篇累牍的在对理学进行攻击,皇上的心思到底如何已经很明显了,我福国也应该尽快表态,否则,若是让唐、周、桂走在了我们前面,只怕会引起皇上的不快。”

“啊!长史这个事情提醒的是!寡人疏忽了。”

可以说,虽然刚刚做一个实权国王不过九个月,但到底是长期处于一个国家的顶端。所以朱常洵对朱由栋的种种举措,其实看得很清楚。

在朱常洵看来,朱由栋最近半年在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大动作,其实根本追求的就四条。其一,将权利义务对等揉进国民的核心价值观里。其二,纠正“德治”,提倡“法治”。其三,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彻底废掉“天人感应”。其四,在第三条的基础上,提倡科学。

对第一条,朱常洵不反对:这一条对皇帝、国王的要求,无非是国民对君主效忠,君主保护国民而已——这本来就是大明皇族一直在做的事情。几百年来,皇帝拼了命的抑制土地兼并,不就是在保护百姓么?

实际上,提出这一条的根本目的,是用来给官员划线:从今以后,你们不是牧民之官,而是享用了民脂民膏为民服务的公仆!

先要有了这一条,然后才能整顿吏治。

如何整顿吏治呢?以法代德。朱常洵在六大报连篇累牍的报导中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六大报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有,但很明显,官方是在推崇法家的一些思想,以及西方,尤其是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对这一点,朱常洵那是举双手赞成:福王殿下早年在国本之争中,被东林党的那群开口道德,闭口圣人的伪君子给彻底搞坏了胃口。他非常清楚:皇帝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儒家,也不是要彻底的否定道德在国家体系中的作用。相反,皇帝只是要把道德的标准降下来,让大家在日常中能够相对容易的做到。而不是像既往那样,把道德标准无限提高,最后把全国人民都逼成伪君子。

至于说孔府的问题,朱常洵当然知道,这一家子就是目前大明最大的伪君子,所以必须打倒。打倒了孔府这个标杆,才能真正有效的履行皇帝的这两条。

而在打倒全国最大的伪君子后,“天人感应”学说自然就可以废了。

对这个,朱常洵也是支持的。早年福王殿下读书,就看到唐代的名相姚崇旗帜鲜明的采用很多具体措施消灭蝗虫,结果他这么做了后,在当时就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被群臣攻击。到了北宋,苏轼更是写诗嘲讽姚崇,说蝗灾起来后,重要的不是灭蝗而是修德——朱常洵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瞬间就对苏轼的形象破灭了。

最近这些年,大明雄霸东亚,东亚各国人员交流往来频繁。福王殿下早就知道,如日本这样的国家,一天到晚没事就地震。那要是讲天人感应,这个国家就没法正常运转了。如暹罗这样的国家,一年就是雨季和旱季,按照天人感应,四季不分,是国有灾殃啊。可是人家那地方水稻一年三熟,哪里有灾殃了?

在天人感应这个枷锁被打破后,士大夫们用来钳制皇帝最大的手段就没有了。同理,各王国的士人们也无法以此来钳制国王了。朱常洵当然也支持。

至于最后一个,提倡科学。福王殿下更是举双手赞成:目前大明本土因为蒸汽机尚未全面推广,工业革命对国家农业的伤害还不明显。在有美洲高产作物支持下,只要不遭受大的灾荒,全国粮食总体还是够的,所以大明本土目前使用蜀藩培育出来的新稻还只是缓步推进。但是对于福王殿下治理下的福国来说,他们已经在今年春天就把新稻种种植在了汉江两岸,取得了大丰收。更准备明年在福国八道全面推广新稻种——福王殿下对科学也是极感兴趣的。

“寡人明白了,那就麻烦长史的状元之才,写就雄文一篇,待寡人审定后,发表在《汉江日报》上,表明我福国的态度。”

“是,臣领命。”

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十六章 狗屎般的财政(一)第七十六章 搬家并不简单(二)第二八三章 东南两路有警(二)第二二七章 土著中的垃圾(三)第二二二章 拿骚的莫里斯(二)第二十六章 原始资本积累(一)第三九五章 清醒的国松丸第四二五章 皇帝还是万岁第一九二章 天下重新透明(一)第四七五章 甘青辽湘建省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团抵奥第一五九章 大金今日竖旗第一六五章 山海关定方略(三)第五八一章 幺蛾子菲利普第四零一章 登陆逐步推进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三三一章 大明准备反击(二)第四五七章 廉贞初显威力第五十一章 唯大势不由人第二九六章 扩军势在必行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四六九章 大明向你宣战第八十七章 大明直辖木邦(二)第二七三章 丙辰会试黑幕(二)第五六五章 圣地亚哥海战第二零六章 科研后继有人第四五七章 廉贞初显威力第七十六章 搬家并不简单(二)第三一零章 崇明沙攻防战(二)第九十七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尔夜战第五四六章 工业冲击农业第六三二章 文臣们的作用第九十九章 我们的海贼王(一)第五九七章 宦官的危机感第七四七章 穿越者的成就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围成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二二六章 土著中的垃圾(二)第六六一章 贵公子的改变第四五九章 当家真的不易(二)第二六五章 官员们的俸禄(二)第二五零章 新青年军官团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六四一章 皇长子的婚事第一一六章 东林也要办报(五)第一二九章 东林陷入颓势(四)第一二九章 东林陷入颓势(四)第四八四章 一块都不能少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三二七章 忠君爱国商人(二)第七四一章 失去南美之痛第二七三章 丙辰会试黑幕(二)第二十章 有的人欠收拾(二)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动第四五五章 许显纯在仰光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三零二章 暹罗气势汹汹第二一三章 法兰西的应对第七六八章 孟加拉湾海战第七八三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七九三章 亚丁湾的屠杀第四五八章 当家真的不易(一)第一三零章 金陵日报完胜(一)第四七八章 欧洲人的改变(二)第四八零章 菲利普的畅想第一二九章 东林陷入颓势(四)第四零九章 千帆竞逐瀛洲第七七零章 被迫敌前转向第六一八章 大明主力登陆第六九六章 海军的新武器第四八二章 满桂抵定西域第二十一章 有的人欠收拾(三)第七五七章 唯有科技制胜第四七零章 成功突袭沙廉第四八四章 一块都不能少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三二六章 忠君爱国商人(一)第二三二章 历史未能重演(三)第七零二章 宗藩体系危机第一四一章 所谓借壳上市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舰计划第五一三章 破军也陨落了第三二九章 朱由栋结婚了第一零四章 真是时不我待第四十四章 打脸就要打痛(五)第四十六章 打脸就要打痛(七)第一七四章 宿命的萨尔浒(四)第三二四章 巨人开始觉醒(三)第五二三章 强力支援土鸡第二一一章 天枢今日登顶(感谢逐日2005书友)第一九九章 丧事不止一件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三零三章 爸爸有人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