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西南战鼓擂动(一)

作为在大同这种明朝最重要的军镇生活过多年的孙承宗,如何不知道大明今天这炒蛋的后勤制度。所以,刘綎说三个月内绝对赶不到木邦,他当然不会做恼,反而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呵呵,刘帅,本官这次来,还给刘帅带了一点小礼物。”

“哟呵,稀罕啊,庶吉士给末将送东西,本朝没几个总兵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啊。”

“刘帅可能刚才没听清楚,本官是带东西的人,送东西的人,是太孙殿下。”

咋然听到太孙殿下四个字,刘綎立刻收起了刚才戏谑的表情,很是郑重的站起身来:“末将的贱名,太孙殿下也知道么?”

“呵呵,不但知道,应该说还很了解。刘帅想听听殿下是怎么评价刘帅的么?”

“末将洗耳恭听。”

“殿下说,刘帅这个人,对国家是忠诚的,打仗呢,个人武艺很厉害,也极得军心,所以他率领的部队上了战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不过呢,刘帅的兵啊,这军纪实在是糟糕了一点,以前援朝抗倭,着实把朝鲜的百姓祸害得不浅……殿下还说,一支军队要保持士气,纵容士兵祸害百姓当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很难持久。而且这样的军队,一旦陷入绝境,往往就会突然崩溃……”

“殿下,殿下所言……实在是让末将,惶恐~”

“呵呵,刘帅请安坐。还请刘帅下令,把本官带来的那个铁皮箱子搬进来。”

……

“刘帅,这是太孙殿下送给你的望远镜。”

“望远镜?”

“呵呵,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看到很远地方的镜子,刘帅要不要试一下?嗯,对,就是直接把眼睛贴上去就行了。”

生涩的把眼睛贴到镜筒之后,刘綎迅速的把望远镜放了下来。然后再一次贴上去看了一下,又放了下来。之后他眨了眨眼睛,稍稍思考一下后,迅速的起身,跑出了正厅,在厅堂外的空地上用望远镜四处观察后,方才一脸狂热的跑了回来:“孙大人!神器!神器啊!有了此物,敌军休想隐藏,也休想伏击我军!”

说完这句话后刘綎又匆匆的辨别了一下方向,找到东北方北京城的方向后干脆的直接大礼跪拜:“末将感谢太孙殿下如此体恤我等武人,殿下厚爱,臣实在无以为报!唯有奋力杀敌,不负太孙厚望!”

然后刘綎就把这支单筒望远镜交给了宴席上的几位麾下大将,顿时又是一片惊叹和拜谢声。

“孙大人,这次太孙赐下的这个,呃,这个望远镜有多少?”

“不多,只有三架,这已经是本官从京师出发前,红河庄的所有合格产品了。”

在历史本位面,西方人先拿出了可以工业化生产的玻璃,然后磨镜工人这个职业应运而生,到了17世纪初期,西欧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相关产业人,能够制作各种度数的凸镜和凹镜。但是,一直到了1608年,才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西欧的工匠们认识到,把两块透镜重叠在一起,可以看得更远或者看得更微小。由此,望远镜和显微镜才得以发明。

在这个位面,西欧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肯定会提前出现。不过朱由栋管不了那么多,他在得到利玛窦给他找来的磨镜师傅后,立刻让他们开始研磨各种透镜,然后再将其组装起来。不过到底是时间有限,所以一直到孙承宗出发那天,才堪堪装配好三支望远镜。

“为了这三支望远镜,殿下可是花了大价钱啊。请耶稣会给红河庄运送泰西匠人,先后贴进去五六千两白银。这两名泰西匠人来到庄里后,太孙又开出了高额的佣金。不如此,本官南下的时候,可拿不到这样的东西。”

“末将等感谢太孙如此关爱我等,此去木邦,定要扫清缅贼,扬我大明国威。”

“呵呵,刘帅,诸位将军,这望远镜呢,产能有限,只有三支。不过这偃月刀嘛,可是足足三十把,足够在座诸位使用哦。”

“偃月刀?”

所谓偃月刀,其造型和明代普通偃月刀的是差不多的。但得益于温度计的使用,新式高炉的建立,水力机械的普及,以及不计成本的投入,红河庄出产的偃月刀其锋利程度、坚硬度以及防锈度,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当然,红河庄现在要打造板甲其实也就跟玩儿一样,但是一方面朱由栋到底只是太孙而不是皇帝,打造军用物资还得顾忌一下皇帝的反应,红河庄的刀具、铠甲更多的是科研性质,只有少量样品而不会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刘綎是要率军去热带雨林里作战,你给人家配板甲?怕不用缅军来打,个个都成了铁板烧?

所以,送点高质量的刀具也就是了。南方军队还是穿皮甲或者布甲比较好。

“哎呀,这刀,真是好刀!”在座的武人都是跟着刘綎身经百战的,刀好不好自然一上手就清楚了。

“殿下如此厚待我等,照理末将是不该再提什么困难了。只是孙大人,这国朝的法度如此,末将麾下的本镇兵每日能行三十里已经是很不错了。便是为了太孙殿下,每日行四十里呢?三月之内,还是赶不到木邦啊。”

“呵呵,刘帅勿忧。本官先请问,若是一路上不必担心吃食,那刘帅的兵每日能行进多少里?”

“嗯,这次朝廷要末将统御滇黔蜀三地一镇三卫共一万两千人南下。本将的本镇兵若是不考虑粮食,每天可以行进六十到八十里。重庆卫出兵主要就是马宣抚(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的石柱白杆兵吧,每天也可以走这个里程。至于广南卫和洱海卫嘛,他们离木邦比末将近得多,便是每天爬二十里,三月之期,也是足够了。”

大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对全国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度。其基本组织架构为:小旗、总旗、百户、千户、都指挥使。卫所兵平时耕耘军屯,战时由朝廷派遣高级军官,在卫所各级官员组织下,集中起来出兵作战。按照老朱的构想便是,一方面是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粮,可以大大节约经费。另一方面则是防止武将长期镇守一方,从而形成藩镇。

但是大明朝运转了两百多年,卫所制度其实已经濒临崩溃。先不说卫所的官员纷纷由中下级军官退化为地主老财,也不说卫所兵要么逃亡要么沦为佃农。单是外敌入侵,朝廷才临时派遣高级将领这一条就在北方边境不适用。

所以到了宣德年间,面对恢复了元气的蒙古,明朝政府就不得不在陕西、山西设置常任总兵——这是明朝军镇制度的发端。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沿海,几十个卫所一片糜烂,完全无法有效抵御倭寇。明朝政府不得已在东南沿海也推行军镇制度。

所谓军镇,其兵源,一部分来自卫所兵,一部分来自招募。军镇兵和卫所兵最大的区别是:卫所兵是自带干粮去打仗,而军镇兵国家是要发军饷的。而且军镇的各级军官: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其将领是常设的。

这样做,战斗力是提高了,但是国家的负担也增加了,同时,也容易形成兵为将有的局面。

(附带说一句,天启年间,由于东北局势越来越恶劣,国家财政越来越吃紧,九千岁为了收支平衡,就把东南方的军镇给取消了。然后这些军镇里的精兵悍将全都去做了海盗,成就了郑芝龙的威名。)

总体而言,现在的大明,是军镇与卫所制度并存的。一般情况下,军镇兵比卫所兵的战斗力要强一些。

但是卫所兵也有例外,比如石柱的白杆兵。

但是不管怎样的强兵,总是要吃饭的。在持续长时间的强行军中,更要吃饭。

“刘帅,还请让诸位将军暂且在帐外等候,本官有密语相告。”

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二二二章 拿骚的莫里斯(二)第六一五章 岂曰大明无炮第三八零章 为何是分封制(一)第四十七章 打脸就要打痛(八)(加更)第四八四章 一块都不能少第六三九章 事了准备回家第七八三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三九三章 无敌朝阳群众第五九一章 兵役局的肥差第四十章 打脸就要打痛(一)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第二八一章 无压制之义直第一四九章 未雨当先筹谋第六六九章 红海出现敌人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五六五章 圣地亚哥海战第五八九章 一环套着一环第六十五章 西南战鼓擂动(二)(收藏满2000加更)第六十三章 奇葩后勤保障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第二九六章 扩军势在必行第五八八章 帝师党的共识第五八七章 皇明宪章摘录第五三九章 耶路撒冷磨盘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第一二二章 扶上马送一程(四)第四四零章 理学摇摇欲坠第一五八章 这绝不是挑衅第四二四章 商税是要收的第一五三章 萧伯芝的表演第七一四章 只是双眼流汗第九章 孤的元从班底(一)第四四四章 藩王们的反应第五六九章 我是有底线的第七五六章 前所未有之战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会战始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二九五章 朱由栋的调整第三零五章 开台王的策略第一四六章 曹文诏的家信第一三零章 金陵日报完胜(一)第六四八章 护国公八大王第七九五章 天玑再次横跳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岛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贤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五三八章 所谓民意反噬第六一三章 敌人有了反应第七二九章 这是一个憨憨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六四八章 护国公八大王第二九二章 进击的新人们第二六九章 郁闷的大司寇第七九零章 郑成功的杀着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一二三章 殿下的新玩具(一)第三三三章 战舰要下饺子第九章 孤的元从班底(一)第五零零章 吕宋之战终焉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六五三章 亲王号战列舰第五八五章 赤脚医生手册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机已现(二)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二一八章 首战是在色当(一)第七一七章 军舰的冠名权第七一九章 史学家的演讲第一五六章 李成梁的致仕第三五五章 好大一堆殿下第七三三章 其实我在三层第四三一章 准备远征蒙古第六五八章 邮轮上的学习第三四三章 日本人的脑补第六二二章 绝望的皇太子第三四二章 海上决战想定(二)第三五八章 恢复周之分封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报完胜(二)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们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五二六章 威尼斯的商人第四四三章 孔府有了反应(为盟主逐日2005加更2/2)第四八六章 援军正在路上第二零五章 工作要有重点(二)第五六五章 圣地亚哥海战第四五七章 廉贞初显威力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状第四八零章 菲利普的畅想第七四七章 穿越者的成就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五八四章 大明的科技树第一零三章 我们的海贼王(五)第七零七章 没有人是白痴总设定(看前一定要看)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五六一章 造反专家抵达第四二六章 国家工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