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机已现(二)

“来,宽仁请喝茶。这可是孤从皇爷爷那里讨来的明前,一共也就拿到二两。”

“臣,多谢殿下厚待。”

“宽仁老家是广东的顺德,嗯,孤地理不是很好,这个,顺德沿海么?”

“回殿下的话,顺德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西岸,也算是沿海吧。”

“哦,珠江出海口啊。”穿越前作为吃货一枚,央视的《寻味顺德》朱由栋可是一集不拉全都看完了的,如何不知道顺德在哪里?他用这样的话题起头,无非是想尽量把气氛搞轻松一点,方便他得到相对真实的情况罢了。

“宽仁,顺德既然是出海口附近,那就是位于珠江三角洲了吧?这土地应该是极为肥沃的了?”

“殿下真是能举一反三,确实如此,臣的老家土地肥沃,水稻一年至少能种两季,有的甚至能种三季。而且每亩的亩产还不低。若是当年年景好,台风没有登陆的话……最好的上田大约每亩能收七八石稻谷。”

“嗯。”轻轻的盖上茶盖,朱由栋眼睛转了转:“宽仁看起来对田垄间的事情还比较熟悉嘛。”

“臣自幼家贫,在中举之前,也是要亲身到地里耕种,才能读得上书的。”

“哦,难得难得。那,宽仁,你现在主政的咸阳和顺德比起来如何?”

“这……”

“孤也跟你说实话,这次请你进京。梁永的事情不过是个引子,真正的原因,是孤想了解西北的具体实情。所以,宽仁尽管放开了说。无论你说什么,孤都认真听着。”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陈时济站起身来对着朱由栋深深行了一礼:“臣其实心里明白,若不是太孙殿下维护,估计那梁中使的一道黑状就能让下官免职。所以,臣就当现在是白身一般,跟殿下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

“嗯,你讲,你讲,孤要听的,是真实的东西。无所谓好听不好听。只要是真的就好。”

“殿下刚才问顺德和咸阳的差别。呃,这么说吧,顺德在广东布政司里,只能算是中县。而咸阳在陕西布政司,是无可争议的上县。但是,咸阳和顺德比起来,那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或许是朱由栋一直以来营造的气氛起了作用,又或许是陈时济自己本身也想讲。所以这时候他干脆离了座位,走到了厅堂的中央。

“殿下,一个县好不好,首先要看出产。顺德的水稻一年二三熟,亩产平均在四石左右,一年也就是八石。而咸阳的土地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或者黍米,亩产平均在两到三石之间。光是这一点,咸阳就差了顺德实在太多。

其次,顺德虽然也有坐拥上千亩良田的大户,但大多数农户自己手里多少有个两三亩水田。臣在中举之前,家里就有二十亩水田,家里除了臣,还有一位兄长和两个弟弟,四兄弟齐心协力,足够让一家人衣食无忧。而在咸阳,由于土地出产较少,故而家中有个两三亩薄田根本无济于事。所以在咸阳,无地的农户极多,都需要耕种别人的土地求活。”

说到这里陈时济深深的叹了口气:“殿下,我大明的佃农,一般来说,租种别人的土地,这地租一般是当年收获的五成。在臣的老家顺德,由于出产较高,所以地主一般会把地租定到四成。而在咸阳,由于出产偏低,这地租一般是五成五分甚至六成。如此算下来,咸阳的一个无地农民,至少要租种二十亩土地,才能勉强够上温饱。”

朱由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很明显,大明南方的农民,就算名下没有土地,但只要租种五六亩别人的土地就能混个温饱。而北方的农民,却至少要租种二十亩土地才行。

而南方的农民不管手里有多少土地,但总的来说有个几亩地的自耕农是大多数。而在北方,完全无地的农民却是大多数。

先不说有没有那么多的土地给人耕种的问题,关键是:人的力气就是那么点。一个农民只管五亩土地和管二十亩土地,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以精耕细作,后者就只能是粗放式耕种,近乎完全靠天吃饭了。

本来北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利亩产就低了,再加上如此的粗放式耕种,整个儿一个恶性循环!

“宽仁啊,如此说来,咸阳的农户,这日子过得比顺德的要差许多了?”

“正是如此,殿下。顺德的农户,只要家里有个一二十亩水田,而且家中没有病人的话。就敢供至少一个孩子念书。而咸阳的农户,便是家中有个两三百亩土地,要供一个孩子念书,那也是要反复考虑才能做出决断的。”

“嗯,宽仁啊。土地和粮食当然是一个家庭的根本。但是以孤看来,这百姓们,应该不会光种田吧?”

“殿下圣明。这农户嘛,除了少数愚夫愚妇,大多数除了种田,还是要做点其他生发的。譬如在臣的老家顺德,我们除了种田,也要养鱼、打些河鲜海产出去售卖。呃,还有便是,想来殿下也知道,顺德离海很近,这私盐……”

“呵呵呵,无妨无妨。作为太孙,孤当然要说必须严厉查缉私盐。但是今日你我二人对话,孤对这个听了也就听了。”

“多谢殿下体谅。殿下,陕西的农户,据臣在咸阳任职两年多的观察来看,他们在种田之外的生发,主要在于茶叶贸易。在二三十年前,据说茶叶的收入能够占到一般农户收入的五六成。不过最近这些年,这收入却是锐减得近似于无了。”

陕西在地理上与蒙古、甘肃、青海等地为邻。在明孝宗时期,大明放弃了哈密卫后,陕西已经是大明西北的边境省份。

在其周边的地域里,由于那里多数都是游牧民族,平日里以肉食为主。所以,这茶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刚需。在明武宗、世宗乃至穆宗时期,陕西的茶叶远销整个大西北。诸多的陕西农民因此而受益。

“嗯,宽仁啊,陕西的茶叶贸易孤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你刚才说,现在陕西的百姓从中几乎没有受益了呢?”

“还不都是因为那些荆蛮子!”

“嗯?”

陈时济说的荆蛮子,就是湖广人(明朝时期湖南湖北是一个布政司)。湖广在明代中后期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号称“湖广熟、天下足”。在发现边境茶叶贸易的高额利润后,湖广人开始把大量的产自湖广的茶叶往陕西倾销。

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湖广的茶叶哪怕是经过长途运输来到陕西,其价格仍然比陕西本地茶叶便宜很多。所以陕西的商人便不再收购本地茶农的茶叶,反而是当起了二手贩子:从湖广人手里买入茶叶,然后转手卖给西北的诸多游牧民族。

如此一来,湖广的茶农、商人,以及陕西的商人都发了财。但是本就穷苦的陕西农民,其有限的生发却又少了一项,变得更加的贫穷。

第七二零章 重兵投放美洲第四五零章 欧洲恢复和平第一零八章 现在开始起航(三)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联盟第五九零章 大明机构改革第一五九章 大金今日竖旗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点(一)第三五五章 好大一堆殿下第二三九章 选妃并不简单(四)第三三零章 大明准备反击(一)第六八七章 请随意做梦吧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七九零章 郑成功的杀着第七五一章 亲王们的日常第三一六章 崇明沙攻防战(终)第三七五章 三府交点争夺第一五零章 布局毕欲发动第七零七章 没有人是白痴第二零五章 工作要有重点(二)第六四八章 护国公八大王第二九二章 进击的新人们第七五四章 殷地安新史观第四五三章 奥斯曼的权臣第五七七章 农业未雨绸缪第七零六章 白起作战启动第二二一章 拿骚的莫里斯(一)第三六六章 开阳御驾亲征卷末总结及单章求订阅第四九零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五三九章 耶路撒冷磨盘第一七一章 宿命的萨尔浒(一)第七二一章 板鸭造舰计划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铁甲舰第二一二章 目标是法兰西第四九六章 铁甲舰的战斗第二九六章 扩军势在必行第六零八章 大明两路进军第八零二章 告欧洲人民书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萨尔浒(七)第六四二章 新一代的将星第六十八章 东北号角连营(三)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七五三章 西路军的统帅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围成第五十一章 唯大势不由人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们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一二八章 东林陷入颓势(三)第六零五章 天启万狗天征第一四零章 卫所不堪一用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战役终第四八二章 满桂抵定西域第一七五章 宿命的萨尔浒(五)第三五零章 东海上的决战(终)第三二二章 巨人开始觉醒(一)第五四一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五十八章 有矿就要守住第七五六章 前所未有之战第二五三章 老西儿都叫穷第二三零章 历史未能重演(一)第四八二章 满桂抵定西域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动第三十八章 东瀛岛的变化(二)第二七零章 万历四十四年第一八六章 吹皱一池春水(一)第一零六章 现在开始起航(一)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尔夜战第五七三章 天启十年元宵第五三一章 大明陆军参战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四九四章 万里援军抵达第三三四章 逃亡者的用处第八零三章 联盟迅速瓦解第七二四章 神兽银行出炉第二八六章 易普拉欣崛起(三)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机已现(二)第五四九章 美洲动乱新源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四八三章 大明朝的军改第四二四章 商税是要收的第三五三章 开阳终于登顶第二三一章 历史未能重演(二)第四七九章 西班牙的援军第三七三章 氪金才是王道第六九一章 燃烧的马六甲第六九七章 明中宗桓皇帝第三九一章 广东的举人们第二二六章 土著中的垃圾(二)第二零六章 科研后继有人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鲜(二)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六八八章 大明的特种兵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发展(二)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围成第六一二章 卢象升的谋略第六四九章 政委们的威力第四三一章 准备远征蒙古第四五九章 当家真的不易(二)第一二二章 扶上马送一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