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国家根基已朽(五)

“嘶~~”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凉气后,却都说不出话来了。

经过来时路上朱由栋的讲解,一行人谁都知道黄册库对于大明的意义。但是黄册库的现状却让众人感到惊恐。

万历二十年的黄册,是三十年那批黄册的基础。如果二十年那一批的黄册都坏了烂了,那三十年这批黄册送进来的意义就不大了:没有了前些年的底根,你叫监生们如何查对?复核?无法复核,那不是地方上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吗?

而且刚才张勇还说了,三十年这一批比二十年那一批还要糟糕。这说明什么?地方上已经对这事儿肆无忌惮了!可,可这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有效扭转,那要不了多少年,黄册将丧失一切意义。而国家失去了黄册?民不知有多少,产出不知有多少,百姓的财产不知有多少。你凭什么去征税?乱征吗?万一逼得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

而且,你还要知道的是。这里的黄册,除了民黄册,其他几个岛上还有军黄册,匠黄册!简而言之,黄册失去了功效,国家就无法有效掌控百姓、军队、工匠!

那还搞个屁!国家的根基都没了,大家就等着亡国吧!真以为光凭士大夫就能撑起一个国家啊?

难堪的冷场持续了很久,终于,张世泽颤颤巍巍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黄册库是如此的重要,这制作黄册,朝廷居然没有划拨专项的经费?”

张勇已经是一副混不吝的表情了,看着惊诧发问的张世泽。他嘲讽的笑笑:“世子可能还不清楚吧?事实上,除了制作黄册没有专项费用需要各地方负担以外。便是下官这黄册库平日的运转经费,朝廷里也是没有专项费用的。”

“啊?怎会如此?殿下?真的是这样么?”

看着张世泽等人朝自己投来的惊诧而又疑问的眼神,朱由栋也只觉得一阵头疼:自己穿越过来的是一个什么时代啊?怎么以前在起点看明穿类小说,那些穿越到崇祯年代的人都能翻盘呢?自己这会儿还是万历时代呢,看到黄册库的现状后,他都有些绝望了!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大英雄,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但他也有诸多的缺点,其中有一个便是:吝啬。

洪武十三年,大明开始推行黄册的时候,要求黄册纸张必须防虫防蛀,以便长期保存。但是大明的户部只是设计了黄册的格式,要求了黄册的质量,而黄册纸张却是不提供的。这纸张,得由各级地方政府自行负责。

www¤ ttk an¤ C〇

对于布政司来说,可以摊派到州府,州府可以摊派到县……最终,这笔费用还是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洪武、永乐两朝的皇帝都是狠人。官员们一是不敢太贪,二是做事相对认真。所以,基本上各级官员找老百姓收两枚铜板,可以办出值一块铜板的事情。而到了后期,随着官风的糜烂,行政效率的降低,官员们在黄册这个事情上找老百姓摊派一两银子,却做不出来值半块铜板的黄册了。

如果说明朝刚刚立国的时候,因为户籍的缺失无法有效收取赋税,导致国家财力不足,以至于黄册的制订费用要摊派到老百姓头上还情有可原的话。老朱对于黄册库运转经费的划拨表现,那可真是将其‘吝啬’的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册库建立起来后,库管官员就上书通政司:皇上,这库房的日常维护、黄册的定期翻晒以及安保,总是需要人来做吧?还有库房房间的修葺,除了人工,也是需要材料的吧?此外,每十年黄册入库的时候,虽说朝廷调派国子监的监生过来帮忙,我们不用发工资给他们,但一千多人也是要吃饭的嘛。以上这些钱从哪里来?是不是请户部给我们黄册库单列一项支出经费,方便我们以后开展工作?

老朱的回答是:这个事情不能单列经费,你们黄册库的办公经费,由国子监负责。

国子监一下子就郁闷了:作为教育部门,我们自己都穷得叮当响。每十年去打一次义务工就算了,还要我们长期承担黄册库的运转经费?不行啊皇上,我们的钱不够啊。

然后老朱一拍脑袋:这样,国子监的钱不够,就让工部把每年办公经费的结余交给黄册库。如果那一年工部不够,就让户部把当年办公经费结余交出来。这总不能有一年你们三个部门同时办公经费不够吧?

还是那句话,老朱在的时候大家做事情还比较讲规矩。贪污的少,乱发部门奖金的也没有,因此到了年底,以上三个部门每年多少都有点结余。而且在老朱的赫赫淫威下,也没有哪个部门敢推诿扯皮,所以,黄册库的运转经费还是可以保障的。

但是老朱崩了,特别是后来朱老四也崩了后。几个部门就开始互相踢皮球了。

我们绝对没有结余的办公经费!绝对没有!我们平时工作这么努力,怎么会剩下办公经费呢?只有差钱的好不好?我们非但拿不出一文钱支援黄册库,还需要朝廷给我们补发办公经费呢!

然后黄册库就傻眼了。

说起来,全国上下,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承认黄册库的重要性。没有黄册库,皇帝无法了解全国具体情况。没有黄册库,百姓一旦发生不动产纠纷,就无法查证原始资料。至于大臣这一级,很多官员都公开的说:黄册库是国家万寿无疆的根本……不过,一旦到了黄册库具体要钱的时候,大家都顾左右而言他。

这很正常,这是官僚机构的共性。

是,你黄册库确实非常重要,但那是对国家很重要!你黄册库能够给我这个部门提供什么好处吗?你想我划钱给你,你能让我得到什么呢?官场之间,不都是讲究利益交换的吗?当然,兄弟我肯定是承认你黄册库对国家重要性的。也愿意为你的资金向其他部门呼吁,但是呢,兄弟我这边是真的拿不出钱来啊。

好吧,官僚们踢皮球是吧?那老子直接找皇帝行不行?这天下是你家的诶!你总得要重视吧。

可惜,老朱的子孙都继承了老朱的特性:吝啬!

凡是要新增支出的要求,朱家的皇帝都TM特别不耐烦,不想听,不想接招。

折腾到最后,黄册库的主管单位南京户部没有办法,只有找来南京城内的两个县令(上元县和江宁县):这个,黄册库的运转费用,你们两个县扛了吧。

明代皇权不下县,所以县级机构是明代最低一级的官方行政机关。两个县令没得办法,只好将黄册库需要的资金,加派到两个县的普通百姓身上。

有明一代,真正的田赋其实并不高,除了以前张士诚统治的苏州地区外,其他地方大概都是十五税一到二十税一的水准。但是,你禁不住无限制的加派、摊派啊!仅仅是黄册库一个部门,就能够衍生出这两项加派(其实不止)。其他的部门呢?

由于老朱在设计国家体制的时候,把整个国家的经济规定得太死板。以至于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新增支出的时候,国家各部门往往就只有互相踢皮球。踢不下去了就层层摊派,最终,百姓们的负担就越来越重。

而且,摊派这种事情是有放大效应的。这个效应会随着官僚机构的腐化而越来越恐怖。而随着这个效应的不断延伸,他又会反过来促进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腐化,整个儿一个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来说,黄册库一年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等开销。大概是五百两银子。黄册库的主官为了日子轻松一点,做账的时候做到了八百两。这是第一次放大。

负责这笔银子的上元县拿过来一看,哦,江宁县扛四百,我们扛四百。可是,我们为了这事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就只加四百呢?于是县令大手一挥:全县百姓听好了,现在本县加征黄册税五百两。而那边的江宁县也是如此操作。结果五百两银子的需求,被放大到了一千两。这是第二次放大。

县令是没法直接收税的,他得交给户房去办,户房的主官交给下面的里长,里长交给甲首……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会放大多少次。或许,黄册库本来实际需求只是五百两,但最终摊派到老百姓身上的,是两千两。

在这个过程中,层层官吏都得了好处,唯一受害的就是老百姓。而在这个过程中吃欢了的各级官吏,如果下一次又碰到朝廷摊派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呢?

这确实是当年的老朱没有想到的。他一直以为,尽力减少支出项目就是省钱。却没有想到摊派的放大效应是如此的恐怖。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老朱直接同意,在户部的支出上,加开一项黄册库专项支出。虽然这笔钱最后还是老百姓出,但百姓们的负担最多也就五六百两而绝不会暴涨到两千两……

朱由栋穿越前看到过一篇研究明代赋税的论文。该篇文章的特点在于,他的作者是理工科出身的经济学人士。这位作者经过设计周密的公式,用大量数据反复计算后得出结论:洪武年间,每个农民身上的税负折银0.26两。永乐年间,0.31两。到了天启年间,已经是2.0两!崇祯年间,则是5.0两!

五两银子什么概念?太平时节粮价偏低的时候可以买五百公斤以上的大米!注意,这可是脱了壳的大米,不是刚刚收获的稻谷。

MD,老百姓不反真的没有天理了。

长叹了一口气,朱由栋意兴阑珊的对着众人道:“这里的事情,孤都知道了。今日就到这里吧,吩咐下去,孤要回南华宫。”

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五四六章 工业冲击农业第一八六章 吹皱一池春水(一)第四七七章 欧洲人的改变第五零三章 军事命名规则第四九八章 风帆最后华章第四八七章 你也是文抄公第三三一章 大明准备反击(二)第六九五章 进击的商丘号第二十八章 原始资本积累(三)第六六二章 进化论的诞生第六五三章 亲王号战列舰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鲜(三)第四九六章 铁甲舰的战斗第三二零章 朝鲜王的哀求第六十八章 东北号角连营(三)第一五七章 竹千代的助攻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铁甲舰第一一八章 东林也要办报(七)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们第七八二章 北线归于平静第三五零章 东海上的决战(终)第九十二章 国家根基已朽(四)第三八六章 现在扭头向东第三十七章 东瀛岛的变化(一)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萨尔浒(七)第七二六章 奥斯曼的战舰第三十五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第四三六章 不改汉家衣冠第六十九章 东北号角连营(四)第六三零章 朱由栋的决心第一三七章 岛津欲寇琉球第四七零章 成功突袭沙廉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二零九章 玉衡摇光结盟(一)第七零六章 白起作战启动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团抵奥第六六四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五六二章 此刻需要谨慎第二三六章 选妃并不简单(一)第二三三章 历史未能重演(四)第三十九章 赚钱必须高尚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财政(二)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战士第四六二章 进入铁甲时代(二)第七二八章 共赢才是王道第三四一章 海上决战想定(一)第五三一章 大明陆军参战第二八五章 易普拉欣崛起(二)第七六四章 此乃亿万一心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四十六章 打脸就要打痛(七)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一四五章 先定规后开营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三零七章 万历四十五年(一)第六五三章 亲王号战列舰第六三三章 带路党的作用第六零三章 准备攻略印度第五四三章 五千吨铁甲舰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萨尔浒(二)第五二五章 各有各的想法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六二九章 天启御驾亲征第三四一章 海上决战想定(一)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挣扎第一九八章 天下重新透明(七)第七七八章 大明皇帝板载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六三七章 分割南亚大陆第七七六章 所谓虚虚实实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巨贪第七二一章 板鸭造舰计划第七八五章 这是毒丸情报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树(一)第三七六章 廉贞走向末路第三六九章 西贡要塞被围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鲜(三)第二三零章 历史未能重演(一)第二八三章 东南两路有警(二)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第六八七章 请随意做梦吧第三五八章 恢复周之分封第六四二章 新一代的将星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铁甲舰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四四三章 孔府有了反应(为盟主逐日2005加更2/2)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挣扎第四六六章 开阳援助天玑第五八二章 易普拉欣妥协第一一三章 东林也要办报(二)第七一一章 欧洲人撤退了第六三七章 分割南亚大陆第四九五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二八四章 易普拉欣崛起(一)第五一八章 奥斯曼的应对第三二四章 巨人开始觉醒(三)第八十七章 大明直辖木邦(二)第三八六章 现在扭头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