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

学文要苦读多年,还要参加科举,与天下举子同场竞争,胜算太低,就算榜上有名,也只能从六七品的小官儿当起,还不如自家的爵位来得风光,因此选择这条路的勋贵子弟不多。

学武也很辛苦,但是可以充数,只要跟对了将军,立几场军功轻而易举,当大楚实力强盛的时候,军中立功的风险也不是很大,一多半勋贵子弟刚过十岁就去军中锻炼,玩玩闹闹,等着领功。

还有一些人,身为嫡子、嫡孙,从出生之日起就等着袭承祖荫,对文武艺都不感兴趣,能躲就躲,会读写、会骑马,就算是大功告成。

韩孺子此前以倦侯身份从军,以及第一次巡狩时,所见勋贵子弟还都有立功之心,只是生不逢时,赶上大楚实力衰弱,敌人却突然强大起来,虽然不少人立功,但是死伤也很惨重,对许多世家来说,这是承担不起的巨大损失。

“子弟军”则挖出了那些了对立功不感兴趣的公子哥儿,一并前往塞外的碎铁城,身边没有仆人,身份只是普通一兵,事事都要亲为,钉木桩、搭帐篷、喂马、做饭等粗活也不例外。

他们期待父兄的搭救,却不敢放慢速度,行军路程已经上报给皇帝,沿途各地接待这支特殊的军队之后,都要向兵部递送公文,说明详细情况,两相对照,就能知道行军是否准时。

韩孺子留在原地,命令随行的南、北军在各条官道上设卡,但凡遇见奴仆模样的行人,都要问明来历,想去追随主人者一律劝退。

城内的反应没那么快,第一天下午以及整个晚上,没有人来向皇帝求情。

第二天也没有。

事实上,大臣与世家没法求情,当皇帝前几天原谅冒名行为的时候,曾经向他们“推心置腹”,他们也都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拖皇帝和朝廷的后腿,身为显贵,自当以身作则,甘心为皇帝赴汤蹈火。

话说得太满,没法再转过来了。

皇帝已经准备好反击的话,连一次行军都坚持不下来,凭什么为皇帝赴汤蹈火?可惜这句话没机会说出口。

第三天,随驾出行的一千南军与一千北军出发,行程与“子弟军”一样,速度稍快一些,将会在同一天到达碎铁城,展示另一种军容,同时也是对“子弟军”的监督。

这两次行军都很突然,对沿途各地也是个考验,韩孺子因此选择碎铁城作为终点。京城、神雄关、碎铁城一线常有军队来往,中间还有一座粮草丰富的满仓城,各县供应娴熟,压力最小。

一直没人来求情,韩孺子反而有点小小的失望,第四天,在一千宿卫军的护送下起驾回城,在城外,他终于迎来一位“对手”。

宰相申明志即将致仕,在交出相印之前,也想对皇帝“推心置腹”一次。

申明志半个月前就已两次上书乞骸骨,皇帝全都退还,在批复中勉励了一番。

对于致仕,宰相与皇帝心照不宣,但是该有的程序不能省略,宰相至少要上书三次,甚至五次、七次以后,皇帝才能接受,整个过程通常要持续两三个月。

赵若素向皇帝解释了此举的必要,“皇帝的一言一行,辗转传遍天下之后,都会被放大十倍、百倍,陛下如果立刻同意宰相致仕,无异于判他有罪,宰相要么自杀以谢罪,要么惶恐返乡,不会有任何官员敢于接近,全家人都会受到连累。”

韩孺子不太欣赏这位宰相,但也没到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他希望申明志能够正常致仕,回乡颐养天年,所以要遵守规矩,来回推让。

申明志是明白人,这回出城迎接皇帝,也是他第三次称病告老。

城门外早已搭好彩棚,皇帝将在这里宴见群臣,喝一杯酒洗尘,然后再进城。规矩如此,做法却可以通融,皇帝不必亲自出面,让太监代劳即可。

进城之前,韩孺子更愿意骑马,这时停驻在一座小山包上,身边没有随从,山下布满了重重守卫,申明志独自骑马上来,小心翼翼地控制缰绳。

韩孺子看到申明志要下马行礼,摆下手,“不必拘礼,宰相请来。”

能与皇帝并驾交谈,算是一种殊荣,申明志诚惶诚恐地过来,不让自己的马匹超过皇帝的马头,他坐惯了轿子,骑术一般,手脚有些紧张。

韩孺子望向数里外高耸的城墙,问道:“若论城墙之坚厚、河池之深广,京城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吧?”

“当然,京城耗费数十年时间才完全建成,大楚三代天子的心血尽在于此。”

“假如宰相攻城,会用什么手段?”

申明志吓了一跳,差点从马上滚下去,脸色骤变,“陛下……陛下何出此言?”

韩孺子笑道:“宰相休惊,所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想一想如何攻破京城,既是知敌,也是知己。”

申明志本来想说没有敌人能攻到大楚京城,话到嘴边又咽回去,改为说道:“攻城不如攻人。城高池深,破之不易,不如让城里的人自愿自觉地打开城门。”

“宰相高见。”这正是韩孺子想听到的答案。

申明志是个聪明人,明白那些勋贵子弟不可能提前调头返回京城了,他们是皇帝正在修补的“漏洞”。

“陛下谬赞,老臣毕生习文,对攻城野战之事懂得不多,不过老臣有一句话,请陛下留意。”

韩孺子看向申明志,“宰相请说。”

“筑城尚需数十年之功,筑人心只怕费时更久。”

“费时再久也得做,朕不求速成,朕算是始作俑者吧。”

申明志感到疲倦,这位年轻的皇帝竟然比武帝还难对付,微叹一声,说:“陛下疾驰在前,老臣却已驽钝,实在跟不上了,陛下……”

“这件事回城再说。”韩孺子不愿当面与宰相讨论致仕,宁愿按规矩以奏章往来。

“是,陛下。”申明志犹豫再三,还是说出口,“老臣是否可以为陛下点评几个人?”

宰相要点评的人当然是宰相的候选人,韩孺子点头,“宰相请说。”

“冯举身兼左察御史与吏部尚书,皆是治官之职,两相重叠,权势过大,不可持久。”

“嗯,这个状况很快就会调整。”

“冯举也是数朝老臣,武帝曾赞其有‘宰相之才’,老臣也以为如此,可是冯举为官太久,与老臣一样,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只怕也追不上陛下的步伐。”

宰相与皇帝若不能同步,自然当不长久。

韩孺子没有回应,对于未来的宰相人选,他仍在犹豫,这是他为何不急于接受申明志致仕的原因之一。

申明志继续道:“国子监祭酒、陛下之师瞿子晰,声名卓著,天下读书人皆以为他有‘宰相之才’。”

从瞿子晰被任命为帝师那一刻起,有经验的大臣就已明白皇帝早晚会重用此人。

“宰相以为呢?”韩孺子问。

申明志回道:“老臣以为,声名过盛,反而是种拖累,瞿子晰能治吏、能化民、能御敌,能对读书人一视同仁吗?他的弟子遍布天下,数年之后必将成势。”

申明志只能说到这,再说就像是在进谗言了。

韩孺子嗯了一声,未置可否。

申明志继续道:“郡守卓如鹤乃桓帝太子时的辅佐之臣,曾在六部任职,也是有‘宰相之才’的人,可是其人殊少变通,陛下可以信任他,却很难指望他为陛下排忧解难。”

“卓如鹤在云梦泽做得不是很好吗?”韩孺子对申明志的这个评价不太认可。

申明志拽住缰绳,努力让自己的马匹后退两步,“在云梦泽是奉命行事,所作所为都已事先规划,用卓如鹤正合适,宰相之职却是制定计划,而不是执行,非卓如鹤所长。”

韩孺子沉默,卓如鹤曾有机会统领塞外楚军救驾,结果他却只带少数楚军进关,为匈奴人所俘,忠君之心天地可鉴,能力的确差了一些,缺少一点大局意识。

“还有吗?”韩孺子问,申明志已经有一会没说话了。

申明志摇摇头,“陛下永远也找不到合乎心意的宰相。”

韩孺子一瞬间还以为申明志在出言讥讽,随即醒悟,微笑道:“朕也永远不是合乎心意的皇帝,宰相放心,朕只求一时之用,此三人皆可。”

申明志放心了,拱手告退,关于“子弟军”一个字也没说,回城之后,他还要劝说那些心急的父母:还是老实一点,等儿子行军回来吧。

韩孺子看着申明志下山,突然觉得这位宰相也不错,马上又收回这个念头,申明志必须交出相印,与能力关系不大,而是因为他与韩稠不清不楚,在关键时刻没有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

以后的关键时刻还会更多,韩孺子需要一位能够支持自己的宰相。

韩孺子回到宫里时已经入夜,仍去给母亲请安,在这里,他遇到了真正的说情者。

他成功堵住了“子弟军”城中父兄的嘴,却没能让他们的母亲也接受事实。

(今日一更,望周知。下午三时,qq群里期待大家的到来。)全本小说网

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与好处第七十五章 劫车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内奸第一百四十三章 传言制造者第三百七十章 点醒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订阅求月票)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两位公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三十六章 愤怒的皇后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状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东海王第四十章 回信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嘱托第三百零七章 选将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一百章 荒园混战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匈奴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二百六十六章 失控之战第五百一十章 西进第八十一章 拜访者第一百三十二章 同吃住共甘苦第四百九十一章 收服罪臣第二百一十一章 老实人发怒第七十四章 纸上谈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乐的英王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乱的神雄关第六章 衣带诏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为上计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欲熏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计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请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争位者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边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人可用?第五百四十五章 先下手为强第一百八十三章 独骑回营第七十章 挂名宿卫(明日上架,求首订)第三百四十四章 车骑将军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敌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军之怒(求月票求订阅)第三十八章 撞门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摄魄第四十五章 母亲的话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内奸第三百一十九章 饥渴交加第六十四章 无人相信的真相第三百九十四章 皇帝借钱第三百七十四章 寻亲背后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九十一章 夜逃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嘱托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第二百零六章 定计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第四百七十九章 群盗无主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夺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计第一百五十九章 乱前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芦苇”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二百七十四章 无人可用?第二百六十四章 逃宫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同吃住共甘苦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二百二十一章 两虎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与草民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东海王第二百零二章 太后的教导(求月票求订阅)第一百零四章 张家的利益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儿第一百九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阳皇叔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荐储君第三百四十八章 互不知情第一百二十章 绝路第一百五十章 初见匈奴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长辈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四百九十章 两军归一人第一百三十章 离寨第一百一十章 望气的奥妙第七十五章 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