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顺利之年

王家人还沉浸在一步登天的眩晕状态,眼中所见尽是新鲜事物,每天连做梦都不踏实,有心炫耀却找不到目标,王家老汉时常感慨:“这要是在村里,还不得让他们的眼珠子掉下来?啧啧,京城人多,可惜没咱们认识的。”

查清这家人的所作所为,对景耀来说轻而易举,不用他花钱,也不用他以权势相诱,只需以宫中太监的身份去上几趟,带着一双耳朵就够了,王家上下什么都愿意说,甚至到了口无遮拦的地步。

景耀每次登门拜访,一位姨丈都要拉着他的衣袖,一本正经地说:“告诉陛下,有事儿开口,我们虽然没别的本事,但是忠心。满朝文武不少,都是坐轿子的,只有我们肯出力气抬轿子。一定要告诉陛下,你不说,改天我与陛下一块喝酒的时候自己说,到时候你的面子上可不好看。”

景耀笑着应承,向皇帝报告情况时,对王家的类似小事几句带过,没有细说。

景耀注意到一件事,王家的男人粗鲁而纯朴,毛病不少,却没有心机,与他人交往主要以炫耀为主,的确有不少官员上门巴结,但都是表面交情,没有深入来往。王家的女人大都比较老实,除了为家产分配吵过几次架,再没有别的矛盾,只有一个例外。

这个女子姓王,严格来说却不属于王家人。

她叫王翠莲,其家在村里与王家相邻,沾亲带故,一家数口也被带进京城,与王家住在一起,原因是慈宁太后心中仅有的儿时记忆里的有她的影子。

小时候她称慈宁太后“小姐姐”,经常在一起玩耍,事隔数十年,她仍觉得自己有义务继续追随太后。

景耀查到,王翠莲经常受到邀请,拜访达官贵人的女眷,传授女红——她自己称之为“针线活儿”。

一块穿针引线的时候女眷们说了些什么,景耀不知道,也不打算去查,他只知道一件事,女红对权贵之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各家女眷对王翠莲热情得不正常。

他的调查到此为止,景耀明白,再查下去,惹上麻烦的可能会是自己。

韩孺子也觉得够了,从权贵女眷到王翠莲再到慈宁太后的这条线非常清晰,没必要再去追查细节。

已经有大臣闻风而动,为王家人请官,理由还是老一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皇帝亲近家人,有助于培养仁慈之心,最终惠及天下。

韩孺子佩服这些人引经据典为其所用的本事,却厌恶他们的谄媚。

他与宰相商量了一下,封三个舅舅为宿卫将军,说是将军,其实是虚衔,没有衙门、没有官印,但是有品级、有公差,出门可以乘坐高规格的轿子或是马车,足够威风。

慈宁太后比较满意,没再多说什么。

对宰相卓如鹤的调查更为简单,皇帝这里的奏章只要不是密封,赵若素都看过,而且留有印象,想了一想,说:“宰相近日共调整官员三十几位,多是升迁,贬黜者少,至于说到这些人的背景,微臣所知甚少,不如直接问宰相。”

韩孺子的确要问问卓如鹤,在此之前,他先问了东海王。

东海王一直在关注着朝廷动向,对权贵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最了解,旁观各家的起起伏伏,但是若非皇帝问起,他一句话也不会多说。

“宰相本人就是世家子孙,祖上出过不少大官,否则的话,他也不会成驸马。”东海王笑道,不想显得什么都知道,请求回去调查一下,第三天才在凌云阁里对皇帝说:“据我所知,没什么特别的:冯举的几个门生获得提拔,但都在合理范围内,宰相想必是要安抚一下从前的对手,其他人就比较简单了,还是柴、楼、崔、花四家,花家衰落了,其他三家还都强盛,宰相理应给予好处。”

“你从前说过,宰相会优先提拔先帝近臣。”

东海王笑道:“自己想得好处,就要先给别人一点好处,这样一来,到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太多反对,为官之道,大抵如此,宰相倒是很守规矩。”

韩孺子也笑了,因为他自己也用这一招,而且经常用,这么一想,心中释然许多。

东海王又道:“我得向陛下多说一句,所谓背景这种东西都是人云亦云,门生、旧部、联姻、同姓、同乡、同榜进士等等,都可以算入背景,许多官员与四大家皆有关系,很难说谁就是谁家的人,花家出事,也没见哪个‘花家人’跳出来为他们说话。”

朝廷的规矩重重叠叠,身在其中的人习以为常,从小独处的韩孺子却觉得新鲜,“四大家?有意思,朕从前没听说过。”

东海王诧异地睁大眼睛,马上笑道:“也难怪,陛下心怀天下,不太注意这些事情,别人也不好说。朝中不只有四家,还有六门八姓,总共十八户权贵,不过要我说的话,这不过是民间传言罢了,其中不少人家是拿来凑数的,早就衰落多年了。”

韩孺子本想细问这十八户权贵都有谁,转念又放弃了,身为皇帝没必要了解太多细枝末节。

韩孺子最终没有找宰相卓如鹤谈话,但是从此之后,对奏章不再随笔批复“阅”,又恢复细看的习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卓如鹤对官员的调整告一段落,开始正式地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首要的问题还是流民。

大部分流民去年都得到了安置,当年秋天有了收成,却只够糊口,极少积蓄,仍需官府救济。

问题是官府库中也没有多少余粮。

这回是真没粮,卓如鹤仔细调查过,连年灾祸,天下郡国一半以上粮库告急,剩下的地方也只够本地调剂,没有余力帮助外地。

“唯有四大兵仓存粮尚足,臣以为或可调用。”开兵仓本是瞿子晰最早提出的建议,卓如鹤现在也有了同样的想法,“今年春夏以来,风调雨顺,入秋之后很可能迎来丰收,只需等候几个月,兵仓之粮就能得以恢复,两三年间即可贮满。”

韩孺子犹豫不决,兵仓之粮至关重要,一旦空虚,皇帝就像是手中没了兵器,关键是对面的敌人还没有走远,仍在虎视眈眈。

东海之战规模不大,对楚军影响甚微,塞外的匈奴人才是大患,柴悦率军十万驻守在马邑城,一旦再开战事,粮草供应绝不能中断。

匈奴人最近比较安稳,但是有消息称,入春以来,大批匈奴人南下,离边塞不远,还有消息说,从西方逃来的匈奴人越来越多。草原民族一直逐水草而居,如今只敢东来,不敢西去,牛羊无处放牧,早晚必成大祸。

“先开一座吧。”韩孺子只能先做到这一步。

卓如鹤选择的是敖仓,此城存粮最多,交通便利,往各地运粮比较方便。

放粮赈灾只是治标,卓如鹤的治本之法是垦荒,他在云梦泽用过此法,效果不错,如今要在各地推广,垦荒所需要的耕牛、铁犁、种子等等,皆由官府借贷给贫民,免租一到五年,然后逐渐偿还。

卓如鹤预计,要到十年之后,垦荒方可大成,天下充实,可比武帝鼎盛之时。

计算下来,垦荒的费用极其庞大,远远超过供养一支二三十万人的军队。

户部尚书瞿子晰全力支持这项计划,兵部尚书蒋巨英却提出反对意见,“养兵需费一斗粮,用兵时则至少要费三斗。以兵力三十万计,从太祖以来,大楚存粮从未少于三年之费,最多时超过十年,通常是五年。自齐乱以来,存粮渐少,已然不足三年,若是再不及时补充,就只能以今年之粮养今年之兵,万一有事,兵无现粮,如何战斗?”

“军无三年之粮,只怕‘万一有事’,民无一日之餐,却是‘必定有事’,孰重孰轻?孰急孰缓?”瞿子晰在勤政殿上与蒋巨英争执不下。

民为本、兵为器,皇帝哪个也不能舍弃,韩孺子要求宰相再做计算,让少府也参与进来,看看皇家能不能帮上忙。

乔万夫已升任少府卿,对皇家财富了若指掌。

皇帝很富有,但是放到整个天下,仍是杯水车薪。

这年六月,盛夏之季的一件意外,解决了朝廷的大问题。

塞外传来消息,大单于死了。

大单于年岁已大,无疾而终,韩孺子感到一点失落,他一直想着要报晋城之仇,结果敌人却先他而去。

边疆为此紧张了一段时间,按惯例,大单于一死,匈奴往往内乱,有时候混乱会波及到楚地。

这回却是个例,半个月之后,塞外又传来消息,新的大单于已经产生,派出使节,愿与大楚交好。

新任大单于没什么,新任大阏氏却是楚人。

崔家的女儿崔昭,以平晋公主的身份嫁入匈奴,就是她的丈夫继承了大单于之位。

匈奴人以平晋公主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向大楚示好。

虽然匈奴人并不可信,但是楚军的压力的确小了许多,韩孺子决定冒一次险,开放三座兵仓以济天下,只留一座满仓不动。

这是大楚今年诸多的顺利之一,不久之后,惠妃佟青娥临产,宫中又有嫔妃怀孕。

在接二连三的喜讯之中也有一件噩耗。

被皇帝派往云梦泽的晁鲸返京,带回来的不是活人,而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杨奉在返京途中病逝。全本小说网

第二百七十七章 习惯第四百八十四章 三招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攻京城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二百九十章 遥望齐鲁第四百五十五章 皇子第三百六十四章 母亲与皇后第七十五章 劫车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袭晋城第二百四十九章 毒发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谈第一百七十四章 独自决定第三百六十六章 宫中从无争斗第八十二章 杨奉的过去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订阅求月票)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军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桥夜袭第四百四十三章 为人母者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尽灯枯第一百七十六章 奇怪的营地第三百四十四章 车骑将军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四百四十九章 酒后一句话第八十七章 疯僧疯语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门外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战养兵第二百四十二章 宫中的小君第八十二章 杨奉的过去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与草民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来与现在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杨奉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开城门(求保底月票)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边第五百四十章 书还在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四百七十六章 传染的不安第九十九章 师出有名第八十三章 话别第一百二十二章 说服江湖人第六十九章 豪杰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军之怒(求月票求订阅)第三百零一章 不信不疑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进第二百二十六章 第一份公文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归第八十二章 杨奉的过去第一百二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第四百四十三章 为人母者第二百六十四章 逃宫第三十章 尚思肉否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十五章 奸诈是为了救人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请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添乱通知第三百八十一章 哭穷第二百零九章 读书人的立场第五百零七章 一举一废第四百章 为友报仇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门外第四百二十章 轿起轿落第十七章 凌云阁上凌云志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礼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三日第三百九十四章 皇帝借钱第八十四章 以下观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城头眺望第五十六章 读史之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三百四十八章 互不知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挥金如土第三十七章 翻窗推迟发稿通知第六十二章 夜色笼罩第三百一十七章 挥金如土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八十七章 疯僧疯语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二百六十章 大势如水第二百四十章 东海王准备好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五百章 崔家认罪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四百七十章 败得蹊跷第七十九章 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