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

太后、皇后最终没有去洛阳,皇帝起驾回京了。

韩孺子一得到消息,立刻出发,身后只带着千余人。

他希望有一场战争,可即将到来的战争却可能远远超出期盼,与之相比,君臣之争变得微不足道。

新年即将到来,京城百姓即使听说西方的战败也不放在心上,顶多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仍在热热闹闹地忙着采购年货、访亲探友。

皇帝毕竟是皇帝,可以仓促离开洛阳,可以不作停留直过函谷关,却不能随随便便进入京城,大臣们一直盼着皇帝回来,等皇帝风风火火地赶到,他们却一致反对皇帝在没有仪驾的情况下进京。

“百姓会怎么想?难道大楚已经慌张到这种地步,天子连最简单的威仪也不顾了吗?”宰相卓如鹤带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皇帝,劝皇帝稍等两天,等洛阳的辇驾、仪卫赶到之后,再举行仪式进城。

韩孺子同意了,事实上,还在路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反思自己的反应是不是过于激烈。

但他需要马上了解第一手消息。

韩孺子停在北军大营里,北军正在塞外驻守,营内空虚,正好成为临时行宫。

西域的消息大都传给兵部、礼部,兵部尚未任命新尚书,礼部尚书刘择芹跟在皇帝后面,还没有到达京城,宰相卓如鹤因此指定兵部的另一位侍郎向皇帝报告情况。

“十二月十三西域传来消息,说西方发生了一场大战,但是说法比较混乱,礼部的四方司接下,没有立即上报。随后的十二月十七、十八、十九三日,西域传来更多消息,都是传给礼部,说是有几位国王逃难至大楚,恳请入关。可这只是西域一位国王写来的信,没有我大楚官员的印章,因此也没有上报。此后几天,常有消息传来,彼此矛盾,来源不清,或到礼部,或到兵部,也都没有上报。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二,昆仑山虎踞城将军张印,与西域都护申经世联名写来一封正式奏章,终于说清了事实。”

奏章就摆在桌子上,韩孺子早已看过,心中还是有诸多疑惑。

奏章不是很长,主要内容是张印写的。

大概是在两个多月以前,邓粹率领西域联军与敌军相遇,两战皆胜,正在撤退的时候,匈奴人不知从何处赶来,突然加入战场,使得联军大败。

张印在写奏章的时候,邓粹依然下落不明。

虎踞城还没有完全筑成,张印立即停工,给工匠分发兵器,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他写奏章,一是通报情况,二是请求朝廷尽快给予支援。

韩孺子一路奔驰的这些天,西域又传来大量消息,来源极其复杂,有大楚官员,有各国王公,有来往商旅,说法更是多种多样,邓粹一会死,一会被俘,最好的消息则说他已经安全逃回虎踞城。

关于匈奴人的说法更为矛盾,一说整个匈奴都投降了神鬼大单于,一说那只是部分匈奴人,匈奴人主力没敢迎战,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

身为皇帝,韩孺子大多数时候只是听,宰相卓如鹤主持朝议,兵部无主,礼部尚书还没到,卓如鹤按品级、地位指定大臣们一一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陈述意见的是左察御史冯举,“臣以为,邓将军兵败固然是一件憾事,但也不必过于惊慌,由昆仑山至大楚相隔数千里,中间的西域土地贫瘠,支撑不起大军经过,对楚军如此,对敌军也是如此,千古以来,中原从未遭受西域方向的入侵,可为明证。值得警惕的还是匈奴,匈奴若是真的投降敌军,大楚北疆堪忧,好在陛下有远见,南、北两军已经驻守塞外重城。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弄清匈奴的状况。”

群臣一一发言,大都与冯举意见一致,也有几位大臣觉得西域不可放弃,应当尽快给予支援,否则的话,西域诸国离心,虎踞城也白建了。

朝议持续了整个下午,韩孺子遣散群臣,单独留下卓如鹤。

“宰相乃百官之首,卓相也该说说自己的想法。”韩孺子道。

君臣二人数月未见,心中都有芥蒂,这时却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卓如鹤躬身施礼,说:“陛下垂问,臣不敢不回,臣斗胆进言,西域不可守。”

“为何?”

“西域空虚,路途遥远艰辛,粮草由大楚出发,到西域之后,所剩不过一成,且旷日持久,来不及与敌军交战,反而会成为资敌之粮。”

“西域三十几国,以及即将完工的虎踞城,就这么放弃了?”

卓如鹤再度躬身,“在昆仑山筑城,实是陛下的远见卓识,若是再有三到五年时间,哪怕只有一年,大楚军粮陆续进入西域,依托虎踞城,背靠西域,可与敌军一战。如今那虎踞城却是空城,按辟远侯张印所言,尚有一角没有完工,而敌军却已压境,大楚不是不想救,实在是来不及救。”

韩孺子点下头,示意卓如鹤继续说下去。

“左察御史冯大人的意见很有道理,大楚无力支援西域,敌军也很难通过西域进攻大楚,威胁仍来自北方。”

“塞外可有消息?”

“正值隆冬,塞外没有见到匈奴人的踪影,大概要到明天春夏,匈奴人才会有所动作,大楚还有三五个月的准备时间,与其费力保护西域,不如招回西域楚人,转而加固北边。”

“邓将军生死未知。”

“邓将军若是侥幸逃脱敌军之手,可与辟远侯、西域都护一同回京,若是不幸,大楚鞭长莫及,也没有别的办法,而且他是擅自出征,回来也该受罚。”

“等消息明确一些再说吧。”

“是,陛下,不管怎样,先要把年过了。”

“嗯。有劳宰相。”

卓如鹤突然跪下,磕个头,“臣愧对陛下。”

“朕是大楚天子,你是大楚宰相,意见或有不同,却都是为大楚着想,何来愧意?”韩孺子从桌上找出几份奏章,“域外骚动,该是君臣携手同心、共度难关的时候,望卓相勉力支撑,再为朝廷效力几年吧。”

那都是宰相此前的请辞奏章,卓如鹤再次磕头,“臣不敢推辞,唯有披肝沥胆,为陛下效命。”

留住了宰相,自然也就留住了百官,一项危机算是解决,危机的根源却还在,卓如鹤没有起身,仍跪在地上,问道:“外患既生,内忧还要如期解决吗?”

韩孺子给出三个月时间,要求天下富贵人家出交私蓄的家奴,或入籍,或放归为民,期限马上就要到了。

“也等年后再说吧。”韩孺子道。

卓如鹤磕头告退。

韩孺子独坐多时,他现在左右为难,西方强敌来得太不是时候,不马上开始防范的话,将有大患,若要尽快着手,则必须依靠大臣与世家的支持,整肃朝廷的行动就得中止,留下一个远忧。

他怀念杨奉。

杨奉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出“淳于枭”,但他从不犹豫,总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一点其他人都比不了,赵若素等人即使还受到皇帝的信任,在这种时候也提供不了帮助。

后面的仪驾跑得也很快,第二天就到了,皇帝得以正式进城。

还有大批随从在路上,尤其是淑妃邓芸,走得比较慢。

韩孺子回宫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见两位太后,上官太后仍然告病,慈宁太后表现得比较客气,母子二人之间已有隔阂,比君臣矛盾还难化解。

庆皇子又长大不少,已经能说出简单的话了,却不肯叫“父亲”,躲在祖母怀里一直不抬头。

孺君公主倒很活泼,躺在小床上,冲着父亲手舞足蹈。

崔小君站在皇帝身边,看着女儿,微笑道:“瞧她的眼睛,大家都说很像陛下。”

“朕哪有这么美的眼睛?”韩孺子心中生出暖意,伸手轻轻捏了一下公主的脸颊,公主不怕,反而呵呵地笑出声来。

“陛下在外辛苦了。”崔小君看向皇帝,心中的怜惜与对女儿的一样多。

“还好。”韩孺子仍盯着女儿。

“陛下……很为难吧?”

“为难什么?”韩孺子惊讶地扭头。

“内忧外患赶在了一起,我知道陛下是个不服输的人,肯定不想放弃任何一项计划。”

韩孺子沉默无语。

“陛下不如从崔家着手吧。”

韩孺子更加惊讶,“崔家……”

“陛下已经以身作则,裁撤皇家在天下各处的园囿宫室,可效仿者不多,那就是心中仍存疑虑,以为陛下不会一以贯之。王、崔两家皆为外戚,王家势弱,有一人获罪,崔家势强,却未闻陛下降罪,天下人会因此觉得不公,以为陛下有所偏向。”

“朕不会降罪于无辜之人。”

“崔家并不无辜,父亲已经对我说过,他与人勾结,探听陛下心事,早为前计,给崔家安排了不少官位。”

韩孺子其实已有计划,只是觉得时机未到,没想到皇后竟然提了出来。

“皇后明白崔太傅的罪有多重吗?”

“明白,所以我有一个请求,崔家愿意认罪,但是请陛下能够大发慈心,给崔家一条活路。”

家事、国事、天下事,全赶在了一起。

韩孺子未做任何决定,还是先将年过了。全本小说网

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与好处第四百一十六章 陛下能为我作证第四百四十九章 酒后一句话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请第五百三十一章 战场上的黑暗第五百三十九章 临阵之赌第一百七十三章 关内关外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锋第四百四十四章 “书能杀人”第九十二章 怎么办第一百四十章 指点迷津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乐的英王第九十九章 师出有名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书第三百三十章 不寻常的夜晚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三百零二章 无言相劝第九十一章 夜逃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规(求月票求订阅)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四百三十七章 子弟军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六十九章 豪杰第一百三十章 离寨第三百三十七章 谈判与攻城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脉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军侯密令第九十三章 以一敌多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场硬仗第二百一十七章 读书人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杨奉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嘱托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乐的英王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中有假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军之怒(求月票求订阅)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状第一百六十八章 掌印大将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与进宫第二十七章 在劫难逃第三百七十章 点醒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三百零一章 不信不疑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荐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进第二百九十一章 宝玺现身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无私仇第一百二十章 绝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收服罪臣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宁第三百三十六章 选人与用人第五百章 崔家认罪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六十章 宫门第三百一十七章 挥金如土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军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二百五十九章 诱之以利第四百六十四章 朝廷不可分裂第三百一十六章 浓烟下的围歼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五百三十章 乱猜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四百六十四章 朝廷不可分裂第二百八十章 洛阳城外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二百零九章 读书人的立场第五章 斋戒第三百零九章 声名远扬第三百六十六章 宫中从无争斗第四百三十七章 子弟军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于心第三百零七章 选将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第二百六十五章 计划提前第二百五十四章 无眠之夜第六十八章 书房第四百九十四章 东海王的麻烦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三百七十八章 金锅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约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换之道(一更)第二百六十章 大势如水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二十五章 奇怪的宫女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军第四百九十六章 亲上加亲第四百五十章 亲人第十九章 进退第五百零五章 重获信任第三章 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