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共赢

“陛下,你觉得现在比起哀平之际,如何?”杨彪启发道。

天子愣了一下,没有立即回答,但是他已经有些明白了杨彪的意思。哀平之际,王莽摄政,天下大权尽掌于王莽之手,皇帝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傀儡,和他现在的处境一样,或者说,比他还不如——他现在虽然有三个贼臣,但谁也没有占绝对优势,他多少还有些腾挪的空间,就算曹操的势力最强悍的时候,也有不少忠义之士起来反抗,虽然声音很弱,但终究比王莽时文武大臣,包括刘氏宗室都一齐站在王莽的身后支持他代汉的情况好一些,王莽代汉时可没有吉本、魏讽这样的人鸣不平啊。

从这一点上来看,情况似乎比哀平之际要好一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好不到哪儿去。王莽控制了皇权,但是他没控制地方,如果很快各地起兵,打着复汉的旗号反对王莽,王莽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没几年时间,他的新朝就被当初支持他的人抛弃了。而现在呢,曹操、刘备、孙权都手握重兵,这个弭兵大会要想顺利,承认他们的割据是基础条件,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孙权,要想他们把已经占领的土地吐出来,那是千难万难,天子能掌握的,也许只是南阳,也许只是宛城,也许只是他这片宫殿,或者什么都没有。

这么想的话,情况又远比哀平之际更没有希望。

“那……又当如何?”天子语气中已经没有了兴奋,恢复了往常怏怏的感觉。

“陛下,这只是个机会。”杨彪却一点也没有沮丧的意思,相反,他显得比天子还有信心。他耐心的解释道:“周有天下八百年,可是真正政出于天子的能有几年?”

天子咧了咧嘴,无声的笑了笑,笑容有些苦涩。周号称有天下八百年,但是从平王东迁开始算的话,其实后面的四百多年根本就是名存实亡,但是不管怎么说,姬氏又传承了四百多年是实情,而大汉才多少年?从高祖皇帝开国算起,到现在也不到四百三十年,中间还得除去新朝的十五年。以他现在的情况,如果能够象平王之后的周朝天子一样,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至少大汉不是亡在他的手里。

天子绷紧的脸皮慢慢的松驰开来,他缓缓的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杨彪的意见。

“只要大汉火德不灭,焉知没有中兴的一天?”杨彪见天子有些悲戚,又安慰道:“高祖皇帝以布衣起兵,提三尺剑以定天下,最开始的时候除了萧曹之辈,还有什么?世祖光武皇帝起兵之时,情况不比陛下现在更艰难吗?他能在二十年内平定天下,重兴汉室,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陛下为什么不能?”

天子苦笑了一声,他怎么敢和高祖、世祖相比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好象高祖、世祖当初的情况确实比他现在更艰难。忽然,他想起了孙绍的话,孙绍曾经说,陛下你也许比不上高祖皇帝,可是你能和世祖皇帝相提并论。当时他只是认为这是孙绍的狂悖之言,现在看来,孙绍实有所指。

“杨公,你觉得……朕能效仿光武皇帝的功绩吗?”

杨彪眨了眨眼睛,定定的看着天子半晌,然后点了点头:“陛下九岁登基,饱尝人间辛苦,洞达世情,正和光武皇帝当年的情况仿佛。只要陛下有信心,君臣同力,重现盛世又未尝没有机会。”

天子笑了,他听出了杨彪的劝谏,但是有这些就足够了,他不敢奢望再现光武皇帝的功绩,他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挽救大汉的火德,能拖一天是一天,只要能延续这大汉之火,纵使象东周天子一样虚有其表,他也认了。

“一切都委托杨公了。”天子恳切的拉着杨彪的手。

“臣敢不效死力。”杨彪拜服在地,泣声道。

“下诏,拜杨公为太仆,录尚书事,持节,全权负责弭兵大会的相关事宜。”

杨彪领诏。

出了简陋的南安殿,杨彪登上马车,没有去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关羽的府第。关羽虽然不喜欢士大夫,但是看到杨彪,他还是很客气,亲自到大门外把杨彪迎了进去。杨彪打量着身高足有九尺的关羽,叹了一声:“关将军,二十年前在同在许县,我一直没能和你见面,去年你奇袭许县,我又碰巧不在,想不到今天我们见面了。关将军虽然年届花甲,可是威风不减当年白马之时啊。”

关羽大笑,他被杨彪这句赞语说得心花怒放,连忙还礼道:“杨公谬赞了,羽一武夫尔,焉能当得杨公此语。杨公,你到宛城来,那可比我这几万兵马强多了。”

杨彪微微一笑:“关将军也不要太过自谦,俗话说得好,文武合济,方能家国安定。我卖卖嘴皮子还可以,真要想镇住那些宵小之辈,还得关将军的雷霆之威啊。当年在西京之时,若有关将军这样的忠义之臣在,焉能容李傕、郭多那样的匹夫嚣张。如今关将军力挽狂澜,将来青史上一定会有将军的一席之地的。”

关羽听得这几句话,美得心里冒泡,虽然脸上还要保持几分矜持,眼神却有些热烈起来。他读春秋,最敬重的就是忠臣义士,最向往的事情无非是青史留名,杨彪这几句话可谓是正挠到了他的痒处,怎么能让他不高兴。他连忙将杨彪往里让,一面在前面引路,一面笑道:“羽不才,之所以轻兵突袭许县,就是不忍天子蒙尘,刘使君当年接受衣带诏,二十年来须臾不敢有忘,我只是邀天之幸,偶成其功罢了。说实在的,这几个月宛城被孟德所困,羽真是战战兢兢啊。不是羽怕死,只是担心连累了天子。羽不顾性命的将他救出来,如果最后反而害了他的性命,羽万死不能辞其咎啊。”

杨彪看了关羽一眼,嘴角轻轻的一颤,随即又恢复了笑容。两人来到堂上坐定,关羽命人奉上茶,O然后恭恭敬敬的坐在客席陪着。杨彪呷了一口茶,赞了一声:“好茶,闻说此茶在许县、邺城卖到一金一两,还有价有市,我也是托小儿之幸,偶尔尝过一些,没想到今天在将军这儿喝到了。”

关羽骄傲的拍拍胸脯说道:“杨公如果喜欢,羽马上就派人送一些给杨公。”

“将军有很多这种茶吗?”杨彪很惊讶的说道。

“不算很多,但是也足够杨公饮用的。”关羽极力让自己保持淡定,但是他的性格显然不是那种有城府的,脸上的喜色将他的心情表露无遗。“这种茶是我的女婿孙绍所制,如今三方会谈,他的商船可以直通宛城。这还是去年的茶,再过几个月,春茶上市,那才叫一个香呢。

杨彪附和的连连点头:“我正准备拜会完了关将军之后就去孙将军府上呢,这么说,到时候倒是要厚着老脸向他讨要一些。”

关羽大笑:“杨公何必如此麻烦,你且安坐,我派人去叫他来便是。杨公德高旺重,他本当来拜见杨公,如何能让杨公去见他。”说着,他不容分说,叫过一个亲卫来:“去把孙将军叫来,就说杨公在此,要与我商谈国事,让他来听听。”

杨彪哂笑,这关羽果然是个武夫,孙绍虽然是你女婿,可是他现在是卫将军,哪能这么呼来喝去的。不过这是他的家事,自己没有必要掺合。

时间不长,门口响起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一身戎装的孙绍和关凤并肩走了进来,在杨彪和关羽面前拜倒,大礼参拜。杨彪打量着眼前两个威武的年轻人,有些奇怪,指着关凤道:“这位是?”

“这是我女儿关凤,小字银屏。”关羽抚着胡须,满脸的得色。

杨彪有些恼怒,这女眷怎么也到处乱跑,还穿着甲胄,可是他见孙绍和关羽并不介意,也只好把这份不快掩藏在心里,强笑着接受了关凤的礼,微微颌首,算是还礼。孙绍见杨彪脸色不郁,便笑道:“银屏,杨公到访,颇为难得,你去东厨安排一下,安排人做一点清新爽口的菜,杨公一路劳顿,想必吃不得太油腻的东西。”

关凤应了一声,转身走了。孙绍走上堂来,端端正正的坐好,提起旁边的茶壶,给杨彪和关羽续了一杯水,然后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双手捧起,对杨彪笑道:“久闻老大人之名,今日一见,足慰平生。请以茶代酒,祝老大人千秋万岁,延年益寿。”

杨彪满意的笑了笑,端起茶杯饮了一口,笑道:“小儿书札中多次提及将军,说将军少年英雄,足智多谋,又宽仁温厚,那时还以为小儿荒悖,今日一见,方知他虽然平时胡言乱语颇多,这几句却是实情。”

孙绍腼腆的一笑:“杨公此言,让绍无地自容了。杨公德高望重,令郎天下俊才,我怎么担当得起啊。”

“担当得起。”杨彪示意旁边的侍者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冲着孙绍举起杯:“老夫代夫人向孙君致意,谢孙君传达袁氏兄妹的消息。”

孙绍一听,不敢怠慢,连忙还礼,饮了一口。

关羽有些诧异,杨彪对孙绍这么客气已经让他不解了,怎么他的夫人还要对孙绍表示谢意?从来没听孙绍说过他和杨家有什么渊源啊。

几句闲话说完,杨彪扯上了正题,他询问关羽、孙绍对这次弭兵大会的意见。关羽对此知之甚少,他是直到天子下诏封他为骠骑将军,领南阳太守,负责南阳地区的安全时才知道的。现在杨彪问他,他也说不上太多,只是说了几句场面话,就把话头交给了孙绍。

孙绍收了笑容,严肃的看着杨彪:“杨公为政多年,又饱读经书,想必对现在的世事也有清晰的认识。我岳丈是带兵之人,沙场征战,他无往而不胜,可是朝堂权谋非他所长,至于我,我不过是运气好,小有战绩,只能为岳丈补阙拾遗,这朝堂上的事也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之所以请杨公来,就是想借重杨公的名望和阅历,真正促成这次的弭兵大会,还天下百姓太平,为伤痕累累的大汉赢得喘息的机会。”

杨彪见孙绍说得诚恳,一时没有说话,他捻着胡须沉默了片刻:“将军过谦了,关将军当世英雄,忠义无双,如果不是他,不可能出现今天这个机会。将军虽然年少,可是谋定而后动,见机而作,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多年官宦之人,也未必能有这份见识。说实在的,老夫到现在还有些不敢相信,总觉得将军背后应该还有高人指点。”

孙绍掩饰的笑了笑,老杨这才叫火眼金睛,如果不是前世看惯了这些尔虞我诈,不是多了几千年的政治权谋,他确实不可能把时机掌握得这么好。他笑了笑,解释道:“杨公过奖了,其实,我这么做只是出于一个商人的本能,并非有什么真知灼见。”

“商人的本能?”杨彪不相信孙绍的话,他盯着孙绍的眼睛,希望能从他的眼神里看了一些信息,但是孙绍的眼神很清澈,很坦然,一点退缩的意思也没有,反而让他不由自主的相信了他的话。

“不错,杨公应该也听令郎说过,我去南海,本不是去征战的,我是去做生意的。”孙绍侃侃而谈,说着眼下最让杨彪这样的士大夫不齿的话题,脸上却没有一丝不安的神色。“做生意其实和作战、从政一样,也讲究出手的时机,不同的时机出手,获利的情况可能有天壤之别。”

杨彪静静的听着,他忽然有些奇怪,他一辈子不愿和唯利是图的商人打交道,没想到今天却能坐在这里听一个年轻人谈论经商和为政的共同之处。

孙绍略微解释了一下经商中时机的把握之后,话题一转,又说到了弭兵大会:“绍不才,敢以经商再论这次的弭兵大会。商人之中也有几等人。最下等的商人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他们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是赚了钱,但是他们的钱赚不长,赚不久,时间长了,终究会被人唾弃,最后无立足之地。好一等的商人,能够知道细水长流,留心积累自己的信用和资本,这样虽然赚钱不是那么快,但是他能稳步增长,但是他们的眼光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低进高出,同样是唯利是图。而更高一等的商人,则不仅要自己赚钱,还能让所有人都获利,这样的人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做生意,他的身边总有一帮能够和他同舟共济的伙伴,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所有人都获利?”杨彪一下子捕捉到了孙绍要表达的意思。

“对,这叫共赢。”孙绍赞叹的笑了,人老成精这句话在杨彪的身上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只要杨公能找到一个共赢的法子,这次弭兵大会才可能真正的成功,天下才可能真正的太平。”

“难道只有利就可以了吗?”杨彪笑着反问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军不怕别人说你是唯利是图吗?”

孙绍淡然一笑:“绍以为,天下之利,才是大义。”他顿了顿,又自我解嘲道:“再说了,我本来就是个商人,不怕别人说我是唯利是图。”

“那……将军又想从此次弭兵大会中获得什么样的利呢?”杨彪半真半假的说道。

孙绍翻身拜倒:“绍愿天子降诏,委绍组建大汉水师,乘长风,破万里浪,将我大汉威名扬于万里海域之外。”

杨彪愣住了,孙绍的话大出他的意料。古往今来,勤王保驾之功是最大的,不少人凭着这一功劳平地青云,大汉历史上就有小小的宦官因为保驾有功而封侯的。孙绍现在的功劳岂止是保驾可言,他简直是再造大汉,如果不是大汉有异姓不得封王的惯例,他的功劳完全可以封王。可是他现在居然只是要求天子下诏授权他组建大汉水师,远征海外,根本没有在大汉现有的疆域内取得什么利益的打算,这未免太离谱了吧,换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纵使杨彪久经官场,见识老到,他也没想到孙绍会这样想,所以他根本没有任何准备。

杨彪略作思索,有些明白了孙绍的意思,这次弭兵大会说白了就是分赃大会,在承认曹、孙、刘割据的基础上细分各人的势力范围,而孙绍原本属于孙权一方,不出意外的话,他的领地肯定要从孙权的势力范围内划出一块来,这等于损坏了孙权的利益,孙权肯定不会同意。为了促成弭兵大会,孙绍这是以退为进,先把自己撇出争斗之外,至少要消除孙权的怀疑。

且不论孙绍的心里究竟在做什么打算,他能这么想,至少是心有天下的表现,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利益,也要促成这次弭兵大会,这就是他口中说的大利。

杨彪很感慨,这个世风日下,人人想称王称霸的时代,一个以商人自诩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胸怀,不管他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都值得嘉奖。

“孙将军,你说的这个共赢之中,可包括天子?”杨彪似笑非笑的说道:“天子的利在哪里?”

“哈哈哈……”孙绍笑了,“老大人又何必来考我,眼前的这个局面,老大人洞若观火,陛下也是心知肚明,又何必遮遮掩掩的?不过,既然老大人垂询,绍也不敢藏拙,窃以为,大汉的火种不灭,便是天子之利。”

“那天子的政令不出宫墙,也算是火种不灭吗?”

孙绍皱了皱眉:“老大人是说,天下有道,政自天子出吗?”

杨彪点点头,两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孙绍。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孙绍既然从张昭读书,这点基本功当然知道。杨彪并不奢望天下人能还象以前一样尊崇天子,但是他希望眼前这个孙绍是,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如果他真是忠臣,那么只要加以培养,他就是以后天子可以借重的一股力量。如果他和曹操那些人一样,那么就没有必要费太多的心思了。

“老大人,小子有一言,想请教于老大人。”孙绍沉默了半晌,忽然躬身一拜。

“将军请讲。”

“吕太公有言,‘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利者得天下。’何意?”

杨彪沉默不语。

“老大人以为,大汉四百年,可有一位先帝能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的?”孙绍的话变得很尖锐起来。杨彪眼睛一眯,一缕寒光一闪而没,随即又黯淡了。他沉默了好久,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老大人,文帝要杀惊马之人,张释之以汉家三尺律阻之,传为美谈。何以阉竖曹节一言,便可将普天之下的士大夫列为党人,禁锢终身?”孙绍直起腰,直视着杨彪:“老大人,大汉之火已经只剩下这一点火种,小子无能,穷尽心思,只能创造这么一个机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小子却是无能为力,所以请陛下请老大人不远千里赶到宛城主持大事。如果老大人此时此刻还只是考虑天子一人的权威,小子只怕这大汉之火终究还是还是保不住的。”

杨彪长叹一声:“我明白了。孙将军,你虽然不精细事,但是眼光之远却非常人所及。有孙将军这样的年轻人,是我大汉之幸啊。”

“不敢。”孙绍谦虚了一句:“小子无知,狂悖之处,还请老大人海涵。”

吃完一顿便饭,杨彪走了,他已经摸清了孙绍的意思,心里有了底,所以走的时候虽然有些失落,但是脚步却很坚定。关羽和孙绍将他送出门外,看着他上了车,急驰而去,关羽这才转过头:“奉先,你们究竟说什么呢,一会儿说做生意,一会说治天下的,这里面有什么关系?”

“嗯,怎么说呢?”孙绍挠了挠头,关羽虽然不是什么大儒,可是他和书呆子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属于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那一类。他想了想,解释道:“你读过太公的六韬吧?”

六韬是兵书的一种,关羽当然读过。

“六韬里面就有一句话,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也就是说,谁能找到一个让天下更多人得利的办法,他就可以得天下。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谁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谁就可以做天子。”

“怎么能这么说,那仁义道德还有什么用?”关羽怫然变色:“你怎么说来说去,还是一副贱民的嘴脸。”

第66章 天高皇帝远第64章 塞琉古城第56章 私生子第41章 伏火诀第78章 你急我不急第69章 戒心第26章 论语第59章 无声的较量第2章 唯利是第88章 凯旋第63章 提前分赃第85章 天文数字第24章 新发明第83章 摧锋第27章 士燮第103章 异姓为王第21章 武器的批判第80章 步步紧逼第6章 过江单挑去第73章 掩耳盗铃第65章 海盗总动员第49章 噩耗第53章 吕壹第94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第70章 攻心为上第50章 男女有别第77章 请缨第34章 操之过急第67章 拜师第54章 铃儿响丁当第19章 送终第2章 小周郎第40章 风云突变第49章 捣乱者第19章 送终第82章 利益第100章 比丘尼第24章 新发明第60章 虚虚实实第103章 大海无疆第97章 下马威第58章 言外之意第15章 有财大家发第97章 下马威第20章 新气象第8章 单挑张辽第89章 大虎归来第78章 凤仪第93章 穷天子第77章 声东击西第27章 士燮第102章 发飚第85章 关羽的危机第41章 事情搞大了第43章 把柄第73章 弱国无外交第67章 拜师第103章 大海无疆第9章 观沧海第57章 决绝第42章 收个仙翁做徒弟第103章 异姓为王第87章 马屁不穿第33章 雌威第9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28章 一只老狐狸第71章 你的目光太短浅了第93章 穷天子第81章 难以承受之重第58章 自杀式袭击第57章 决绝第82章 治病救人第43章 我是风筝你是线第14章 海盗来了第62章 和为贵第85章 团结就是力量第26章 神秘刺客第83章 水淹七军第8章 美人如玉第40章 重心第27章 士燮第94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第84章 关公门前骂大街第9章 与曹公谈谈心第83章 挑战第80章 一个不如一个第4章 讹诈无止境第49章 做了水师更要抢第75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30章 狐假虎威第48章 欲擒故纵第80章 一个不如一个第36章 欺负你是为你好第68章 假公济私第43章 援军第106章 小夫人第62章 杀鸡吓猴第93章 后院起火第60章 杀机第33章 浑天仪